我国的歌舞艺术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中国古乐的鼎盛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出现了名目众多的音乐、舞蹈形式。唐代大曲,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曲相交融的多段体乐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曲是宫廷乐舞《霓裳羽衣》。
相传,这首著名的乐舞是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原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饰并制歌词,改名《霓裳羽衣》。另一传说称,一天,这位酷爱乐舞、精通音律的唐玄宗,登上三乡驿,遥望女儿山,在朦胧之中,踏上浮现在眼前的通天长桥,登临月宫,只见数百仙女披羽衣翩翩起舞,仙乐回荡,悠扬悦耳。玄宗耳闻目睹,心旷神怡,暗将乐谱、舞姿铭记在心。待他回宫后,急忙写下记忆中的“仙乐”,可惜只记住了前半部分,适值杨敬述贡献《婆罗门曲》,玄宗才得以据此续成全曲。关于这首乐舞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神话色彩。
《霓裳羽衣》由“散序”、“中序”和“曲破”三部分组成,其乐曲、舞蹈、服饰着力描绘了虚无缥缈的仙境,塑造了一群楚楚动人、姿态优美的仙女形象。因原曲已散佚,这部乐舞的演出情形只能从著名诗人白居易诗中的描述来了解。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一诗中,对乐舞的结构、舞姿、场面、气氛都作了细致的描写。“散序”,为器乐演奏,在舒缓、悠扬的旋律中把人们引入奇妙的“仙山佛地”;“中序”,伴随着歌声和乐曲的节拍,“仙女”们轻歌曼舞、飘飘欲仙;“曲破”为全曲高潮,重于独舞表演,乐曲急促,声调铿锵。临曲终时,乐曲转慢,舞而不歌,演员们徐徐向两边退下……
《霓裳羽衣》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数百人进行大型群舞,也可是双人舞和独舞。据《杨太真外传》记载,天宝四年(745年),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通音律,善歌舞,尤擅舞《霓裳羽衣》。在晋见唐玄宗时,通过独舞表演,表现了她高超的乐舞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