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是印度古代的文学语言和标准语言,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宗教语言。与印度民族的悠久历史一样,梵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至今仍在印度诸语言中占有一定地位。
梵语最古老的形式是以婆罗门教的古代经典《吠陀经》命名,叫做吠陀梵语(也叫早期梵语),《吠陀经》就是用这种古老的文字写就的。据推测,最重要的圣典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前。也就是说,最早的梵语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的梵语,被称作古典梵语,盛行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世纪。此时,梵语已和这个国家的口语(通称巴罗克利特语)脱节,不再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语言,而仅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3000年来,梵语作为一种学术和研究的语言,一直处于兴旺状态,直到19世纪,还可以看到很多用梵语写作的文学作品。但由于英语的竞争和现代印度诸语言影响的加强,其优越地位已被削弱。虽然如此,人们学习这种语言的热情仍然不减,许多印度学者至今还讲这种语言,婆罗门教徒也仍用其作为宗教语言。
梵语共有48个字母符号,其中34个是辅音,14个是元音或双元音。这个字母表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它的书写体被称为“天城书”。
梵语对中亚一些民族语言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公元前5世纪,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梵语口语逐渐与梵文书面语脱节,形成了巴罗克利特诸语言。后来,在巴罗克利特语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蒂语、古吉拉特语、尼泊尔语和在斯里兰卡通行的僧伽罗语。
18世纪时,语言学家们注意到梵语同拉丁语和希腊语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所有印欧语系的相互关系,从而为现代的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