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勤奋同样让人感动的就是一个人对一门知识几十年如一日的痴迷钻研。成就的取得同样是建立在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专业一直不懈地追求,而北大人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钻研可以说是痴迷的典范了。比如说季羡林先生、钱穆先生、王力教授,等等,他们穷其一生将精力用在自己的研究上,最终成为一代大师。
钱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是从乡土中走出来的国学大师。他1931年到北大任教,之后又随西南联大到西南后方,直到1940年离开昆明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这期间也曾在清华兼课,可以说是对北大、清华两校都有很影响的国学大师。
钱穆先生是江苏无锡人,1895年出生,原名恩,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中学毕业后即无力求学,以自学而成名家。自1912年始在无锡、厦门、苏州等地任小学、中学、师范教师,直到1930年经顾颉刚推荐,任燕京大学讲师。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学问家不同,他没有念过大学,非学院派;他没有留过洋,他非西洋派;他甚至比长期生活在文化政治中心的梁漱溟都不如,他来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乡村。他是从乡土中完全靠自身的努力走出来的史学巨擘。他在中小学任教之余,利用一切时间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考据、训诂亦极嗜好,终身以史学为归宿。
他的勤奋是很有特点、也很有代表性的。
他无论是吃饭、课间休息、上厕所都要看书,不分严寒与酷暑。夏天为防蚊叮,他学父亲把双足放在水中坚持夜读。又效仿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方法,定于每日清晨必读经、子等难读之书,夜晚后开始读史书,中间上下午读一些闲杂书。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有时间思考问题,1918年的时候他学会了静坐,每天下午四点后必在寝室静坐,体悟到人生最大学问在求静虚心,心虚才能静,才能排除杂念,专心攻读和思考。
语言学专家王力教授也自有其一番激人奋进的经历。
王力教授常常向青年一代传授他的治学之道。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刻苦勤奋和对语言学的痴迷。他年轻时夜以继日地看书,天文地理、经史子集,博览群书,打下了后来做学问的基础。他二十四岁学英语,二十七岁学法语,五十岁学俄语,八十高龄时开始学日语。这种精神使他后来精通六国语言和几十种中国方言。他每天坚持工作八小时以上。正是勤奋刻苦地学习和对语言学的痴迷,才使得王力教授博学多才而且硕果累累。
王力教授一生写了四十多种学术著作,近二百篇科学论文,上千万字(译著不计在内)。他的研究涉及语言学的广阔领域,无论是语法、音韵和词汇,无论是汉语的现状和历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切,无不是用勤劳的学习而获得的。
我们可能都听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也可能读过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他们都是痴迷追求真知的典范。
唯有勤奋、努力,不停地学习进步,成功的征途才会少一些弯路,才会少一些曲折。我们或许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都有努力的资本,我们也都会对某一学科有种痴迷,那就让我们保持那种痴迷,以勤奋做铺垫,去追求属于我们的辉煌吧。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林语堂
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快乐”始终是一条主旋律。快乐意味着我们能坦然面对进退成败,快乐意味着我们能放开胸怀,快乐意味着我们能懂得珍惜,快乐意味着我们会更懂得努力。
百年北大告诉我们:快乐其实很容易,让我们用宽广的胸怀去爱身边每一个人,去善待身边每一件事,用真诚的微笑去面对生活,不要给自己背思想包袱。这样做时,我们本身就是快乐的。拥有快乐,我们才不会失去前进的勇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