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耶利米的人选中了他的两条软肋。他因为学习障碍而有些跟不上趟儿,学校的功课对他来说尤其困难,另外他还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块头来吓退那些作弄他的人,原因是他在小学的时候曾经因为打架而留级。耶利米没有站起来反抗欺凌他的那些人,也没有向他的老师或者学校的主管寻求帮助,而是一味退缩,把愤怒都埋藏起来,越积越多。他的朋友把他叫作温和的巨人,又说耶利米虽然身材魁梧,却不愿意打架,这就使得某些人把他当作了一个大大的靶子,以此来证明他们不害怕这样一个大家伙。
一个朋友记得,有一天耶利米在教室里被惹急了,终于站起来说了一句“别烦我!”而当欺凌他的人意识到耶利米不会还手的时候,就变本加厉地作弄他。朋友们说他从上小学起就被人欺凌,而到了高中之后情况只是更加恶化而已。
耶利米的父亲说,2008年11月的一天,有人在排队取餐时朝耶利米扔红辣椒,另一个学生则试图把他的裤子扒下来。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气得发疯,于是逃到了餐厅的洗手间,把自己锁在了一个马桶间里。然后他从背包中拿出一把手枪,打爆了自己的头。
没有人知道耶利米的感情痛苦。就像许多长期被人欺凌而心情压抑的人一样,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没有向父母和朋友吐露过自己与日俱增的低落情绪。
“一年前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这让我很担忧。”耶利米的一位老师在他死后对一位记者说,“我宁愿看到孩子们有什么说什么。”
学校的管理者们说,实际上耶利米的功课成绩已经在提高,而且就在事情发生前的那个星期五,耶利米在足球队里踢了最漂亮的一场,让他感觉特别好。这正是你把某人当作攻击对象或者觉察到某人被欺凌时应该牢记的一点,那就是你永远都不知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是什么。
逐步提高的成绩和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可能的确让耶利米感觉不错,而我们也可能永远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决定自杀。或许只要还有人欺凌他,那么哪怕他在诸多方面都做得很出色,也还是觉得恃强凌弱者永远都不会放过他。
类似的悲剧不止一个,其中包括2012年1月,纽约斯塔顿岛的十五岁的阿曼达·卡明斯,口袋里揣着一张遗书,走到了一辆迎面而来的城市公交车前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警方发现她的同学一直在学校里和Facebook上欺凌她。一年前对该校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那里80%的学生都曾经被欺凌或者被威胁过。
据媒体报道,阿曼达的一个朋友在Facebook上写道,她希望朋友的死让那些“使阿曼达觉得自己被世界背弃”的人不得安宁。
耶利米·拉萨特那所高中里另一个总是被人欺凌的学生的母亲在耶利米自杀后参加了一个烛光守夜活动,她对一名记者说:“只要没有人出手干预,那么恃强凌弱的现象就永无终止。”
恃强凌弱是人性的黑暗面,它存在于我们中间的时间必定和罪孽存在于人世的时间一样久。耶稣自己就是一个受害者,不断被他的敌人欺凌。当耶稣被捕时,亚那大祭司盘问有关他的门徒和教义的内容。耶稣对他说,他一贯都是公开宣讲,所以没有什么秘密。他说,亚那应该盘问那些听他讲述过自己的信仰的人。就在这时,另一个祭司扇了耶稣一个耳光,并且说:“这就是你回答大祭司问话的方式吗?”
我很高兴耶稣并没有因为这些宗教迫害者恃强凌弱而退缩,而是要求弄清楚那个祭司为什么打他。
“如果我说错了什么,那么请证明我错在哪里。但是如果我说得没错,你又为什么要打我?”耶稣回答道。
我相信耶稣是要借这个事例讲述一个道理,那就是所有人都不应该因为被欺凌或者被迫害而屈服。相反,我们应该寓信念于行动,反抗那些想恐吓和迫害我们的人,并且要求得到公正对待。
一次小小的作弄或者一个恶作剧可能就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击垮你所认识的像阿曼达或耶利米那样默默承受痛苦的人。你想成为那个袖手旁观任其发生的人,还是想成为那个帮忙避免一场不必要悲剧的人?我建议你寓信念于行动,和其他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和有违社会公正的其他行为—如种族或性别歧视、宗教迫害和奴役人类。
杰夫·拉萨特告诉我,他决定尽他一切所能,和导致他儿子惨死的那种恃强凌弱行为作斗争。耶利米死后不久,他的父亲创建了名为“耶利米51项目”(www.jeremiah51.com)的非营利性组织,该组织如今已经成为恃强凌弱消灭战的主要力量。
这位父亲相信,恃强凌弱就像恶性肿瘤一样,制止它的唯一办法就是连根拔除。耶利米51项目(耶利米的球衣号码是51)致力于扫清校园内的恃强凌弱现象,而且是一次解决一所学校。如果有学生或家长得知他们认识的某个学生被欺凌,那么就可以拨打该组织提供的免费电话号码(866-721-7385)—这个热线电话允许匿名举报—然后51项目的员工就会打电话给那所学校,要求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展开一项调查,并且他们会跟进调查工作。
如果父母们尝试过提醒某所学校留意恃强凌弱的行为,但被学校无视,就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同样的,51项目的员工会确保该校切实解决问题。该组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温内特卡,它坚持倡议被举报存在恃强凌弱现象的学校制定一份教育规划,让员工、学生和家长警惕恃强凌弱的所有迹象。
耶利米51项目还启动了一个高年级对低年级的顾问计划,目的是让被欺凌的学生能够从同校的高年级学生那里得到支持和建议,而51项目这个非营利性组织则会作为他们的后盾。51项目承诺,一定要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恃强凌弱的问题,哪怕要为此向当地的教育委员会投诉。
如果你从来没有被欺凌过,那你是幸运的。很少有人能够终其一生连一次“被捏的橡皮泥”(这是我们澳大利亚人对恃强凌弱的叫法)都没当过。但是遭遇一个卑鄙的坏蛋和长期遭受恶语中伤或受到人身攻击是截然不同的。安德鲁对我的骚扰折磨和下流言语只是持续了两个星期,耶利米则默默忍受了相当长的时期。据他父亲说,尽管这个小伙子有块头、有力气,但还是承受了好几年的恶意骚扰和人身攻击。他不愿意反抗那些对手,又缺乏一群支持他的朋友,结果事情恶化了。
做一个善良的撒马利亚人
长期被欺凌的人很有可能变得孤僻、内向,自尊心会贬损,他们更倾向于逃避,而不是反抗。而现实中,少数族群以及存在身体和精神缺陷的人往往会成为受害者,持续不断地被欺凌、被孤立和被施以其他不公正的对待。
在我的少年时代,恃强凌弱还没有被当作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人都以为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或每个人都要学会应对的事情,但如今全世界范围内的恃强凌弱现象都已经升级。人们因它痛不欲生,而生命也因它被彻底摧毁。
如果你认识的某个人可能正在被人欺凌,那么无论他是朋友、家人、同学还是同事,我都建议你多加留意,随时准备伸出援手。据专家所说,被欺凌的受害者普遍显露出以下迹象中的一种或几种:
·越来越不愿意上学、上班或参加同龄人的活动
·回家的时候拒绝谈论当天的活动
·衣物破损、伤痕不明和东西被偷
·要额外的钱带去学校
·带武器去学校
·离家前和回家时称头疼、胃不舒服和焦躁
·称睡不着觉或者做噩梦
·越来越不能集中精神
·饮食习惯大变,食量变大或变小
·和同龄人来往很少或不来往
·以割伤、抓伤、揪头发或其他方式来伤害自己
·看上去害怕离开家
·离家出走
·学习成绩或工作业绩突然下滑
·离家前或回家时情绪骤然低落
·说出消极和自我批评式的话,如“活腻了”、“我再也忍受不了了”或“所有人都讨厌我”
根据经验,我知道被欺凌的人往往会把他们的痛苦和忧伤藏起来不让家人和朋友知道,原因要么是羞于启齿,要么是害怕让事情变得更糟。多数人看不到有哪条出路能让他们躲开欺凌自己的人,其结果就可能是悲剧的发生。耶利米·拉萨特和阿曼达·卡明斯的故事似乎就是这样。
我撞上这种事的时候就没有告诉给父母亲听,因为我不想让他们伤心,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我认为我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听之任之,要么自己解决。其实被欺凌的人是需要帮助的,即使他们未必会请求支援,但一定会欣然接受任何别人为缓解局面而作出的小小努力。我遭遇安德鲁这个死对头时,最让人伤心的一点就是没有人对我报以同情,同学们眼看着他辱骂我却无动于衷,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很高兴自己最后奋起反抗了安德鲁,而更让人开心的是,他因此而退缩了。但是我常常问自己,那些日子里善良的撒马利亚人在什么地方。
《圣经》告诉我们,有一次“一个法律专家”想要考验基督,他问:“我要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
耶稣问那个专家,律法中是怎么写的。
“‘全心、全意、全神、全力地爱你主上帝,’”专家回答道,“而且‘像爱你自己那样爱你的邻人。’”
然后法律专家问耶稣:“谁是我的邻人?”
耶稣以著名的善良的撒马利亚人的故事予以回答,故事说,一个旅行者在从耶路撒冷去往杰利科的路上遭人抢劫和打伤,在那里等死。有两个人经过但是并没有施以援手,但是第三个人—也就是从撒马利亚来的人—帮助了他。撒马利亚人处理和包扎了这个受害者的伤口,把他放上自己的毛驴,带他到了一个旅社并在那里照顾他。在离开康复中的旅行者之前,撒马利亚人还给了他一些钱,并许诺说会回来看他。
讲了这个故事后,耶稣问法律专家,三个过路人中谁是遭劫者的真正邻人,他回答:“同情他的那个人。”
听到这句话耶稣回答说:“去做同样的事吧。”
我鼓励你也做同样的事。
《圣经》还教导我们:“如果你希望其他人怎样对你,那么你就要怎样对他们。”这被称为黄金法则(Golden Rule),同时也是基督教最基本的生活原则之一。它通过“像爱自己一样去爱邻人”的戒条传承下来,让人们坚信,上帝会像我们对待别人那样对待我们。
寓信念于行动,反抗恃强凌弱
上帝希望我们做伸张正义的人,比如在只要能够帮忙的情况下,就绝不让另一个人受苦。《圣经》中只是说,善良的撒马利亚人发现的那个旅行者被人欺凌了、打伤了、抢劫了,而耶稣没有浪费口舌去说明他期望我们在发现有人处于那种境地的时候要做什么。作为上帝的孩子,我们要守望相助。在别人被骚扰、被摆布、被嘲笑和被排斥的时候袖手旁观不是基督徒所为,而且也不人道。大多数人都不会让一只动物被那样虐待,更不要说一个人了。
善良的撒马利亚人并没有只是说句鼓励的话,他中断了自己的旅程,为被打的那个人处理伤口,带他到安全的地方,确保他在康复之前都能得到照顾。《圣经》没有描述那个遭劫者的样子,于是我想,那是因为耶稣希望我们在任何人有需要的时候,都要做一个善良的撒马利亚人,无论他们和我们像或不像。
基于这一点,我鼓励你伸出援手,去帮助你认为可能正在被欺凌的人。在帮忙的时候,不要让你自己受到伤害。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安全,那么就去找一个你信任的老师、牧师、上司、保安或执法的专业人士,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告诉他们,然后让他们介入。鉴于近几年恃强凌弱行为导致了许多校园和职场暴力事件,所以你的担心会被严肃对待。
每一个案例都不尽相同,而被欺凌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能力,那可以用作解决问题或者不用作解决问题。多数专家建议,哪怕你有此能力,也不要采取身体对抗的方式。即使你赢了恃强凌弱者一次,也不能保证你的麻烦就此终止。
通常情况下建议你采取以下步骤:
·确保有目击证人,包括以下这些权威人物:老师、管理者、保安人员、当地执法者或你那个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借此书面证明恃强凌弱者的行为。
·友好地向恃强凌弱者出示目击证人的证词,让他停手。
·坚持记录被欺凌的日期、时间等表示频率的信息,以及被欺凌的地点,这些都能够说明你是反复被欺凌。每一次都要写下这些经历给你的身体、精神和感情带来的影响。如果欺凌你的人同时也欺凌其他人,那么就让大家以同样的方式收集证据。
网络欺凌和短信嘲弄
随着网络交流和手机短信交流越来越盛行,还有一种形式的恃强凌弱也变得普遍起来,这通常被称为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即使那个恃强凌弱者没有当面威逼恐吓,但这种骚扰的危害性也丝毫不比其他形式的差。有一种并非存在于所有案例,但存在于大多数案例的情况是,搞网络欺凌的人可能在现实中也在骚扰同一个受害者。此外,当事双方以恐吓、流言和脏话来相互欺凌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近几年,有许多青少年自杀事件都把网络欺凌归结为要因之一。赖安·哈里根是佛蒙特州的一个八年级学生,当网上散播了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后,他在2003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父亲把那种残酷的行为描述为“弱肉强食”,就连平常不会做这种事的孩子都参与其中。在另外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中,据说密苏里州的梅根·迈耶就是因为遭受了一个同学的母亲的网络欺凌而在2006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