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天地万物阴阳消长并不均齐,却总是对等而互济,在总体上保持平衡。人们应对大化流行,作以上的宏观把握。 第二,阴阳变化有顺逆、升降之别。将六十四卦按其内卦相同者,分为八组,每组八卦,依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次序排列,则可发现阴阳变化有顺逆、缓急之别。左半圈,乾至泰,内卦皆乾;履至临,内卦皆兑;同人至明夷,内卦皆离;无妄至复,内卦皆震;右半圈,姤至升,内卦皆巽;讼至师,内卦皆坎;遁至谦,内卦皆艮;否至坤,内卦皆坤。由此而观察阴阳升降关系,呈现如下的规律性,左半图,从复至乾,阳爻逐步上升,阴爻逐步下降;震类八卦,阳爻共20,离、兑二类卦,阳爻各28,乾类八卦,阳爻为36。右半圈,从姤至坤,阳爻渐消,阴爻渐长,巽类八卦,阳爻共28,坎、艮二类卦,阳爻各20,坤类八卦,阳爻为12。阳爻由多变少,则阴爻由少变多;阴爻由多变少,则阳爻由少变多。阴阳消长呈现规律性变化。这就是邵雍所说的:“乾三十六,坤十二,离兑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①邵雍还指出,左右两半圈的阴阳消长有顺有逆。左半圈为阳卦,由复至乾,阳爻逐渐上升,是谓“阳在阳中”谓之“阳顺行”。
右半圈为阴卦,由姤至坤,阳爻逐渐减少,是为“阳历阴中”,阳逆行。从阴爻变化来看,左半圈,由复至乾,阴爻渐减,是为“阴在阳中,阴逆行”;右半圈,由姤至坤,阴爻渐增,是为“阴在阴中,阴顺行”。故邵雍云:“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此真至之理,按图可见之矣。” 第三,阴阳变化之始,在复姤二卦。《观物外篇》称复姤二卦为小父母,以明阴阳变化之始。写道: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阴起于姤。
可见坤复之间,存在一个阴尽阳生这一非阴非阳的特殊一刹那,邵雍称之为“无极”。一阳巳生之后,即由复至乾,为“有象之后”。一阳未生之前,指由坤返巽,为“无极之前”。邵雍所说的“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是说,阳为阴所吸收,由五阳一阴之姤,阴吸乾之一阳,经三阳三阴之否,阴吸收乾之三阳,到六阴无阳之坤,乾阳逐步为阴所吸收。所谓“有象之后,阳分阴也”,是说阴为阳所排斥。五阴一阳之复,是坤之一阴被阳所排除,经三阴三阳之泰,阳巳排除坤之三阴,到六阳无阴之乾,是坤阴已被乾阳排除尽净。邵雍将阳的上升过程,称为阳排斥阴;把阳的下降过程,称为阴吸收阳,说明阴阳之间既有相互吸收又有相互排斥的特性。乾为父。一阴生而为姤,故云:“父生长女而为姤”。坤为母,一阳生而为复,故云“母生长男而为复”。所以说“阳起于复,阴起于姤”。后来就称复姤为小父母。 第四,由阴阳之始以定“天根、月窟”。邵雍认为把握大化流行中阴阳之始机,极为重要。他称阳之始为“天根”,阴之始为“月窟”。这对人与自然合一甚为要紧。讲云: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予不为贫。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官都是春。
“天根”指一阳初生之处,在大圆圈中指坤卦交震类八卦中的 第一卦即复卦:“月窟”指一阴初生之处,大圆图中乾卦交巽类八卦中的第一卦即姤卦。前者称“地逢雷(震)处识天根”,后者称“乾遇巽时观月窟”。这表明坤复之际为“天”根,乾姤之际为“月窟”。若依小圆圈,则是坤震初交之处为天恨,乾巽初交之处为月窟。邵雍又依大小圆图而提出三十六宫之说,历来对此说有不同理会。有人从小圆圈理会,认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数相加之和为36。意为一年四时,无不可以视为春。有人从大圆图理会,认为图中有8个不易之卦(指乾、坤、坎、离、颐、中孚、大过、小过),28个可易之卦(指一个卦体颠倒之可成另一卦)二数相加之和为36。仍然表示阴阳周流于春夏秋冬时,修炼得法,都可视为生意盎然的春天。这一理论实为邵雍的新卦气说,虽与汉代卦气说不同,却在气功界和道家内丹术中颇有影响,并引起易学家的重视。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云:“康节因先天图而创为天根月窟,即《参同契》乾坤门户牝牡之论也,故以八卦言者,指坤震二卦之间为天根,以其为一阳所生之处也;指乾巽二卦之间为月窟,以其为一阴所生之处也。”人们用此图以把握四进阴阳消长之节律,以为人天相应之准绳,医学如此,针灸学如此,内丹、气功亦复如此。易学象数的妙用,正因其卦象标示阴阳消长节律,有其合理性,为其他思维模式所不及。
邵雍先天图中的卦气学说,同汉代卦气说有两点不相同。首先,他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冬至夜半子时阳气始于复卦,不取汉人卦气起中孚之说。其次,邵雍对十二消息卦的排列,其卦象中的阴阳消长是不均衡的,不如汉代卦气说中的十二消息卦,均衡渐进有说服力。 第五,以剥复,夫姤之变易,明天道人事之盛衰。邵雍称阳长阴消为由乱而治,阴长阳消为由治生乱。用先天图说明天道、人事治乱兴衰的轨迹。《观物外篇》第九写道:“天地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乱久则复北而南矣。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这是说从先天大圆图看,左半圈为天气运行轨道,从北到南,即由复到乾,阳气渐长,阳气主事,世道则治;右半圈为地气运行轨迹,从南到北,即由姤到坤,阴气渐长,阳气日衰,阴气主事,世界则由治返乱。因此他得出结论:”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夬次姤,明乱生于治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之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他以阳代表君子,阴代表小人,五阴一阳之剥,代之以一阳五阴之复,表示以治代乱;一阴五阳之姤,取代五阳一阴之夬,表示由治趋乱。治生于乱,乱萌于治,符合物极则反的法则。阴阳之推移,犹治乱之相嬗,循环往复无有穷期。这就是邵雍先天图显示的历史循环论。
d六十四卦方图——阴阳对待的网络结构
邵雍还制定《伏羲六十四卦方图》,此图亦见《周易本义》。用此图对“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的原理作了独特阐述,发前人之所未发。方图的构造共分四层:一层套一层,组成完满的方阵图。
邵雍的《大易吟》对此图所作的解释是:
“天地定位”,否泰反类。“山泽通义”,损咸见义。“风雷相薄”,恒益起意,“水火相射”,既济未济。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荡,为六十四。
由内向外,中心巽震恒益四卦为第一层,其外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者属第二层,再外以艮兑损咸为四隅者属第三层,最外以乾坤否泰为四隅者属第四层。
“天地定位,否泰反类”——讲第四层的特点。乾居西北,坤居东南,泰居东北,否属西南,乾坤与否泰均居于向反的方位,其卦象亦相反,故云“反类”。
“山泽通气,损咸见义”——讲第三层的特点。艮为山,兑为泽,卦象相反,而损为上艮下兑,咸为上兑下艮,卦象亦相反,所谓“见义”指其相反相成之义。
“水火相射,既济未济”——讲第二层的特点。坎为水,离为火,其性相反,固不待言;既济卦上坎下离,未济卦上离下坎,卦象、卦义亦均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