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是生物知识大王
47963600000012

第12章 M

蟒蛇

蟒蛇是一种巨大的动物,长约10米,重达100千克。除了南美洲长7米、捕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阿纳肯达蟒蛇外,非洲阿达马瓦(Adamaoua)地区的蟒蛇是世界上最可怕的。

蚂蚁

蚂蚁是最普通的一种昆虫,只要是有土有草的地方,就能找到它们的踪迹。但是,蚂蚁的许多有趣行为与人的社会活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蚂蚁结队而行,忙忙碌碌地寻找、搬运食物,其实蚂蚁还是个种庄稼的能手呢。有一种蚂蚁,叫农蚁,它们能耕种自己爱吃的蚁米。农蚁在蚁巢附近播种蚁米之后,为了使蚁米茁壮成长,农蚁会用牙咬去所有其他植物,只让蚁米生长。当蚁米成熟后,农蚁会全体出动,把所获的米粒全都搬运到地下仓库贮存起来。

在南美洲的切叶蚁还会种蘑菇,它们从树上咬下新鲜的树叶,拖回蚁巢内的种植室,把树叶咬碎后堆成堆,当做培养基,然后在上面培植一种特殊的小蘑菇菌,就像人在室内人工培育蘑菇一样。长成的小蘑菇就成了切叶蚁的主要食品。

蚂蚁不仅是天才的“种植能手”,而且还是灵巧的“建筑师”。蚁巢是蚂蚁群居的“家”,一般分为地面和地下两部分。建造地面部分时,蚂蚁先搬运来潮湿的黏土,接着用嘴搓成一个个小泥团,然后像泥瓦匠砌墙那样,把小泥团一块块地垒上去,还不停地用嘴和脚压紧泥团。砌好围墙后,蚂蚁还会找来树叶搭成圆形屋顶,远远看去,还真像一幢绿顶的小别墅呢。

地下部分更加了不起,有的蚁巢的直径竟有30米。巢内分许多层,各层设有厅堂、仓库、走廊、育婴室等。黄蚁的巢更复杂,竟有三四十层,每层之间还有二十多道隔墙,真是精巧无比,难怪昆虫学家都把蚁巢叫做“蚁城”呢。

昆虫学家还发现,刚刚出生的小蚂蚁是在“职业教师”的照看下,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童年的。这些担任“教师”的蚂蚁,有系统地培养小蚂蚁在蚁巢范围内活动的各种本领。除此之外,它们还有“职业医生”,一旦蚂蚁生了病,还会得到“医生”的照顾,“医生”还每天对生病的蚂蚁检查身体,必要时送“医院”治疗,有的甚至给受伤的肢体动手术。蚂蚁的活动与人的社会活动多么相像呀!

蚂蟥治病

蚂蟥体长约5厘米左右,呈灰黑绿色,身上的前后端都有吸盘;背面有灰绿色的纵行条纹6条,中央有一条白色阔带;腹部呈暗灰色。它在水中以肌肉伸缩而做波浪式游泳,在水中物体上则以吸盘和身体伸缩前进。

蚂蟥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种水蛭素,它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动,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蚂蟥边吸血,边分泌唾液,血液便会持续地慢慢往外流出,不会凝结。利用蚂蟥来放血,不会伤害皮肤,而伤口处也不再充血,再生血管会慢慢长好,形成新的血液循环。

蚂蟥吸住人的皮肤,是因为吸盘一接触皮肤,就形成了真空状态。但如果被蚂蟥叮吸了,不要用手去揪它,因为它碰到突然袭击,就会吸得更紧,所以越揪它吸得越牢。这时候,只要用手轻轻地拍几下被吸处的皮肤,皮肤一收缩,吸盘下的真空状态被破坏了,蚂蟥自然就掉下来了。

在一般情况下,蚂蟥不容易死,但如果取一点盐,撒在蚂蟥身上,盐一着水,就变成了盐溶液,盐溶液渗进蚂蟥的角质膜,使体内的液体流出,不久它就会干瘪死了。

猫有一对会变化的大眼睛,它的瞳孔一天可以数次变换形状,有时是又大又圆,有时是一条细线,有时却像一个枣核。

猫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常常是睡懒觉,所以它的眼睛为了适应它的生活与活动的需要,便生成了这种可随着光亮度而变化的生理特点。特别是在夜间,又圆又大的瞳孔还会闪闪发光,如果用手电筒照它一下,瞳孔就立刻变成一条细线。猫眼这种能调节光量和迅速变化的特殊本领,和许多夜行性动物是一样的。

猫的眼睛是反光色素的一种干涉现象。反光色素层存在于视觉细胞层的后面,能够使通过视觉细胞的光线反射回来,从而使光线有两次可以利用的机会。猫的腮边长着一撮细长的胡子,有极灵敏的触觉,便于钻穴奔跃,胡子一碰到东西,就会很快调整自己的行为。

猫用胡须和眉毛在黑暗中识别道路

俄罗斯“仿生学家”实验室的专家通过实验发现,猫能够利用胡须和眉毛在黑暗中识别道路。即使在漆黑的夜里,猫也能较准确地找到其熟悉的道路。

为了查明“老猫识途”的原因,俄研究人员作了一个实验。科研人员为健康的成年猫戴上了装有一个无线电传送器的颈圈,并将其放入有20个死胡同的漆黑的迷宫中。

迷宫的出口放有猫的食物,在迷宫的侧壁上装有很多传感器。当猫的头部贴近迷宫的侧壁时,传感器便可接收无线电信号,显示猫的行踪。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情况下首次进入迷宫的猫在找到食物之前,会至少进入3个死胡同。

通过无线电信号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在黑暗的环境中,猫会用长长的胡须和敏感的眉毛与前爪相配合,探寻四周的障碍物,摸索着前进。在这一过程中,猫可以记住胡须、眉毛所触到的障碍物,从而逐渐认清迷宫的部分内部结构,找到唯一正确的通道。科研人员认为,上述发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猫科动物的生理特点和习性。

猫型亚目

猫型亚目是食肉目的一亚目。包括一些食肉目中最引人注目的种类,是很多地区的顶级食肉动物。猫型亚目的成员体形和习性的差异也不太大,基本上是陆栖和树栖的食肉动物,有些种类为杂食性,少数为半水栖性,没有完全水栖性的成员和主要为植食性的成员。猫型亚目的分布也较局限,除了猫科以外,现在的分布均不超出非洲和亚洲南部以及邻近的欧洲南部和亚洲东部一带。猫型亚目现存有3~4科,灵猫科、猫科、鬣狗科。其中最大的灵猫科常被分成两个不同的亚科(灵猫亚科和獴亚科)。

美洲野牛

两头成年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场面是十分壮观的。它们通常只在繁殖季节为了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而角斗,以大声吼叫、在尘土中打滚,继而摆动头部来摆开架式。这时,通常有一头野牛会让步。如果不让步的话,两头牛就会打起来。大群美洲野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来回游荡。它们于冬季向南迁徙,夏季时又回到北方。它们是沿着被称为“野牛踪迹”的传统路线行进的。

曾有约6000万头美洲野牛游荡在格雷特平原——北美洲的一个辽阔草原上,为寻找新鲜的草料而不断迁徙。19世纪,由于遭到白人捕猎者为获取兽皮而进行的疯狂捕杀,它们几乎濒临灭绝。但仍有一些被救了下来,送进了自然保护区,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蒙古野马

蒙古野马又名亚洲野马、普泽瓦尔斯基野马(普氏野马),浅褐色或暗褐色,背上和腿部有黑色的条纹,鬃毛只长到耳根部位,没有额毛。它们的尾毛长法也很特别,和家马不一样。家马的尾毛是越往下越短,而蒙古野马则相反。遇到沙暴天气,它们会把头部转过去,让眼睛和鼻子避开大风,并用尾巴保护身体后部易受伤的部位。

蒙古野马成群生活,每群约5~15匹,由一匹雄马领头。马群分两类,一类是家庭马群,就是说一群马组成一个家庭,成员包括一匹雄马、三四匹母马和它们的孩子。另一类就是光棍马群,顾名思义就是纯粹由雄马组成,并由一匹稍老一点的雄马领头。它们警戒心很强,非常害羞,听觉灵敏,视力和嗅觉极佳,稍发现危险便会疾奔而去。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它们非凡的耐力,即使没水喝,它们也能存活很长时间。

孟德尔遗传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同当时热衷于这门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紧密相关,遗传学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孟德尔就是遗传学杰出的奠基人。他揭示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在揭示了由一对遗传因子(或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规律——分离规律之后,这位才思敏捷的科学工作者,又接连进行了两对、三对甚至更多对相对性状杂交的遗传试验,进而又发现了第二条重要的遗传学规律,即自由组合规律,也有人称它为独立分配规律。

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这很符合孟德尔的试验要求。所谓性状,即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总称。在他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全神贯注地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所谓相对性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见,他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观察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这种分析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疫诊断方法

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免疫状态。在医学上,它是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变部位,或是确定机体免疫状态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此外,还应用于法医学的血迹鉴定、生物化学的血清成分鉴定和物种进化关系的研究等。可在体内和体外进行。

从免疫学的角度免疫诊断可应用于:

(1)检查免疫器官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疾病:如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

(2)由免疫机制引起的疾病:如输血反应、移植排斥反应。

(3)一些内分泌性的疾病:从临床学的角度来说,免疫诊断可应用于检查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和其他临床各科疾病。

就所检测的反应物免疫诊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

(1)免疫血清学诊断:检测病人血清或组织内有无特异性抗体或特异性抗原。

(2)免疫细胞学诊断:测定病人细胞免疫力的有无和强弱。

免疫诊断须体现3项要求:

(1)特异性强,尽量不出现交叉反应,不出现假阳性,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2)灵敏度高,能测出微量反应物质和轻微的异常变化,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排除可疑病例。

(3)简便、快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