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蔚蓝旖旎的海洋
47972400000024

第24章 航海篇(5)

郑和得到永乐皇帝的赏识,很快升为皇宫中的大总管。明朝太监的地位与权势是中国历史上最高最大的。郑和作为太监的首领,更是被授予种种使命,为皇上东奔西走。在执行皇上使命中,郑和耗尽毕生精力,并为之献身的,便是七次受命出使西洋。

郑和首次奉命出使西洋,是在明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率领一支人数多达27000余人、船只208艘的船队出航的目的,一是为了通告海内外,新的王朝建立了;二是想通过船队的广泛的活动,寻找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三则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们的奢欲,到海外购置珍奇异物。从此,郑和分别于1407年、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以上均在永乐年间)和1431年(宣德年间),先后七次率领堪称15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航行到东南亚、西亚、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和非洲东部。他的航线最远到达非洲的东部海岸、南半球水域的麻林地(今非洲肯尼亚的马林迪),开辟了多达50多条的航路,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政治、经济的交往,前后持续了28年之久。这一切都是空前绝后的壮举,郑和也因此成了世界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返航的途中,病死在古里国(即今印度卡里卡特),归葬南京牛首山。郑和死后,明初的这一轰轰烈烈的下西洋活动也随之结束了。这种倾一国之力,逞皇帝一人之志的航海活动随之终结。这不但标志着明朝航海活动的结束,更重要的是有着辉煌航海文明的中华民族从此退出了航海民族之列,中国的航海文明到郑和为止划上了句号。

但作为航海家,郑和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丰厚的。虽然,郑和死后,有关航海的官方档案都被藏匿或销毁了,但跟随郑和航海的随行人员记录、撰写的各种文献,为今天的人们描绘出了当时各方面的情况。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还有后来被收在《筹海图编》一书中而保存下来的《郑和下西洋航海图》,都是我国航海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

创立海图理论的墨卡托

一提起航海图,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墨卡托,因为今天航海者们所使用的海图,就是根据墨卡托投影原理绘制的。

墨卡托(1512—1594年),生于佛兰德的亚珀尔蒙德。1552年举家迁居杜伊斯堡(在今德国境内)。青少年时期的墨卡托天资聪慧,在比利时洛文大学读古典文学和哲学时,均获得优异成绩。优异的学习成绩使更多的人认为,墨卡托今后可能是位文学家或是哲学家。然而,墨卡托的兴趣改变了他的生活道路。在大学里,他更大的兴趣是研究数学、地理和天文学。他把当时能够找到的欧洲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这为墨卡托后来发明地图投影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离开大学之后,在兴趣的驱使下,墨卡托感到在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似乎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所以他完全投身到了当时在欧洲已经兴起的地理制图的研究之中。墨卡托曾先后绘制出地区地图、世界地图,制造了地球仪和天文仪。在杜伊斯堡他创办了一个制作场,专门从事制图业。

墨卡托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地最有名望的威廉公爵格外赏识墨卡托的学识和才能,便聘他到自己创办的一所学校教数学。到了1564年,他又被任命为威廉公爵的宫廷“宇宙学者”。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把数学引入地图绘制中,创立了圆柱形投影的理论。他用自己创立的新方法,绘制出了世界地图,并于1585-1589年出版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和希腊等国在内的地图集。在墨卡托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生前所绘制的地图。这些地图被后人称作“墨卡托——洪第乌斯地图集”,用以纪念这位16世纪伟大的地图学家和墨卡托投影的创始人。

墨卡托投影又称等角正圆柱投影。地面上的等方位角航线在图上投影为直线,航海时常依此线航行。故今天世界各国使用的海图,除高纬度外,均采用了墨卡托投影图。

大雾中沉没的“皇后”号

英国20世纪初最豪华的“皇后”号客轮长167米,宽20米,排水量20000吨,蒸汽机功率为18500马力,有5层甲板,可容纳2000人,能以2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船上有舒适的卧舱,宽敞的客厅,还有供娱乐用的板球场、沙坑等。

1914年5月29日凌晨1点15分,“皇后”号客轮的船长肯达尔健步登上舰桥,他为自己能担任这艘豪华巨轮的船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次航行,肯达尔肩负的责任比过去要重大得多,船上除装有国家邮件外,还装有价值几百万加拿大元的银锭。在这座浮动的城市里住着将近1500人,其中有400名船员,1057名乘客。更使肯达尔船长不安的是,在头等、二等舱里住着不少“要人”。肯达尔船长站在船甲板上,他凝视着深邃迷茫的远方心里想着:就要驶过法吉尔角,但愿这次航行能够平安无事。“皇后”号客轮以18节的速度在圣劳伦斯湾里航行,甲板上可以听到蒸汽机的轰鸣声及海浪的拍击声。船长看到一切正常就回舱里休息去了。

凌晨2点左右,从魁北克方向飘来阵阵淡雾,能见度逐渐降低,船速不得不减速到15节。

当轮船驶近距法吉尔角7海里的诺克·波因特角时,能见度更低了,就连浅滩区的灯标都难以分辨。船首了望员约翰·凯洛尔高声喊叫起来:“船舶右侧罗经1.5°处发现轮船桅杆灯!”船长拿起夜间望远镜,看到两船间的距离为6海里,便命令轮船航向左侧偏26°。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肯达尔下令全速后退,并拉响了汽笛,三声短促的汽笛声在海面上空回荡。几秒后,从雾海中也传来了一阵长长的汽笛,那是对面货轮发出的回音。这艘货轮是挪威的“斯多尔思塔德”号,它装着11000吨煤驶向法吉尔角。船越驶越近,雾也越来越浓了,当两船相距不到两海里时,原来还勉强可辨认的海面已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这时肯达尔船长已命令停止后退,并拉响了长长的汽笛声,告诉对方他的客轮已转向右舵。两分钟后,肯达尔船长吃惊地发现,一艘有红色及绿色灯光的巨轮从浓雾中向他扑来,两船距离已不到100米,他急忙把船舵左转,并命令提高船速。但是已经来不急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挪威货船“斯多尔思塔德”号的艏柱以35度倾角插入“皇后”号的右舷,只见撞击处发出一股股耀眼的火花,又传来一阵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站立在船舷旁的几名水手顷刻之间便被活活挤死。

两艘巨轮相撞后,肯达尔船长立即奔上舰桥。抓起话筒朝“斯多尔思塔德”号高声喊叫:“不要后退。继续向前行驶!”他知道,这致命的一击在“皇后”号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挪威船艏从中抽出,海水就会汹涌而来把“皇后”号灌满。但是,“斯多尔思塔德”号的安德松船长的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我船正在后退!我已毫无办法!”两艘船终于分离了。“皇后”号失去了控制,在急流的冲击下漂离出事地点半海里。船上窟窿的面积为32平方米,每秒钟有30立方米的海水进入舱内,成千吨的海水在“皇后”号内咆哮,回旋着,船体开始倾斜。

船内乱成一团,被惊醒的乘客四处乱跑。他们对船上的情况根本不熟悉,在混乱中无法找到通往上层甲板的走廊。不少人还没有醒来就惨死了。有些人在黑暗中被活活踩死。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肯达尔立即发出命令,“全体船员上甲板!全部上甲板!不得惊慌!保持镇静!”接着他发出了一个个具体的指示。但是船体损伤太严重,汹涌的海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机房,船失去了动力。肯达尔船长不得已下达了准备弃船的命令,并且指示报务室马上拍发“SOS”求救信号,然后他亲自奔到安放救生艇的甲板上和船员们一起放下了6艘救生艇。

法吉尔角的无线电台台长接到求救信号以后,不断转发着“皇后”号遇难的消息,希望附近的船只能收到这些信号前去救援。肇事货轮“斯多尔思塔德”号也参加了求援工作,安德松船长命令放下4艘救生艇前去救援。

凄厉的海风在呼号,“皇后”号在水中倾斜得愈来愈厉害,当轮船上的烟囱没入水中时,锅炉突然爆炸。数十名锅炉工被高温蒸汽烫死,许多铁木碎块被抛入空中,一块巨大的铁板落下时,恰巧击中了一艘载有50名逃生者的小艇,有许多人在这爆炸声中丧生。爆炸的气浪把肯达尔船长也抛到海里。他抓住了一块在水面上漂浮的木头,凝视着正在下沉的轮船,不禁潸然泪下。

“皇后”号轮船沉没15分钟后,“龙列卡”号和“列季-埃维林”号才抵达遇难水面。

救生艇把肯达尔船长和无线电台台长菲尔古松救了起来。这场灾难造成了十分惨重的损失。

据统计,船上1477人中,只有465人获救,而其他1012人全部死亡。找到的尸体只有128具。因此,“斯多尔思塔德”号驶抵魁北克后立即被加拿大政府查封了。

“梅杜萨之筏”的惨剧

1816年6月17日,法国海军中校迪罗伊·德·肖马雷其斯指挥由三桅战舰“梅杜萨”号、“回声”号和双桅帆船“百眼巨人”号、供应船“卢瓦尔”号等4艘船组成的舰队驶往西非,其任务是重新夺回法国在那里的殖民地塞内加尔。舰队司令兼旗舰舰长迪罗伊·德·肖马雷其斯,虽是海军中校,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陆军度过的,缺少航海经验。“梅杜萨”号上有365人,绝大多数士兵、水手是刚从监狱中招来的囚犯。

起航不久,由于指挥官缺少航海知识和海上指挥能力,“梅杜萨”号迷失了航向,不仅和陆地失去了联系,也和舰队的其他3艘船中断了联系。7月2日,“梅杜萨”号在离海岸约40海里处搁浅了。为了摆脱困境,军官们采用抛锚拉船、减轻船体自重等方法,企图登岸,但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了。7月3日,司令官决定,利用船上的木器建造一个能坐200余人的木筏,再用船上的6艘救生艇拖曳木筏,把大部分人送到岸上。于是,一只长20米、宽约7米、周围高40厘米的木筏建造成了。下水后木筏只装上了为数不多的食品和淡水,其前后部就已经浸泡在海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