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著名寓言故事2
48036100000009

第9章 古代民间寓言(9)

守门侍卫前来齐桓公处禀明:“门外有一乡下打扮的人声称要见主公。”

齐桓公问道:“此人有什么才能要求国君召见?”

守门侍卫说:“他说自己有熟记算术中的小九九歌谣的能力。”

齐桓公一听,仰天大笑:“如此小把戏也算才能?连小孩子都念得出来。真是岂有此理!这样的人怎么值得召见呢,你们让他快快走了就是。”

守门侍卫将齐桓公的意思转达给那位乡下人,请他离开。那位乡下人却说:“请你们再将我的话转给大王,若他仍坚持不见,我走就是。

我听说大王在宫外明烛半载有余,却不见有人前往投奔。我想这是因为大王乃是位有雄才大略之人,所以,一些贤才便深恐自己的才能不及大王,而不敢轻易自荐,倘大王连我这样一个只会念小九九口诀的人也肯收留,四方贤才闻讯定会投奔于大王府上。大王难道不知道泰山虽高峻也是由无数的小石子堆积而成的吗?”

侍卫又将乡下人的话转奏齐桓公,齐桓公听后,连说:“有理,有理。速速请他进宫。”

齐桓公很感激这位乡下人,因为乡下人帮自己解决了难题。为了表示感谢,齐桓公大摆宴席热情招待了他。此后,果如乡下人所料,前来应招的贤才义士络绎不绝。

名医治病

古时候,有一位姓石的先生的小女儿病了,她腹中胀满,每天都是茶饭不思。石先生又心疼又着急。

有一天,石先生的一位朋友来访,得知石先生小女儿生病,就给他推荐了一位名医。这位朋友告诉石先生:“我向你推荐的这位名医,是祖传几代的医生,医术相当高超,很多疑难病症和危在旦夕的病人都让他治好了,你小女儿的病,我想是没问题的。”

石先生很高兴,立刻备车前往去请这位医生。医生来到石家,认真把脉,开方,然后对石先生说道:“先生且放宽心,你小女儿的病为腹中生有痞块,用了我开的药,不久就会好的。”

石先生大喜过望,连连道谢,将医生送出门外。

按照医生开的方子,石先生派仆人去药店抓回药来,仔细熬好,送到小女儿房中。

接连吃了几副药,病情却无丝毫缓解。石先生不免对医生的医术有所怀疑。石夫人也说:“既然不能医病,还喝这苦药做什么?不如换一家医生看看再说吧。”

石先生也只好不再请医生前来给小女看病。

又过了几日,这天,石先生到小女儿房中探视,发现女儿不在房中,以为她在后花园玩耍,便凭窗看去,未见女儿身影,偶一低头,却见女儿后窗下有一堆似中草药泼洒的痕迹。待绕过后窗往下一看,果然是中草药汁泼了一地,隐隐的还有草药味呢。石先生心中明白,心想:“错怪了那位名医。”

原来,石家小女儿因嫌中草药味难喝,所以,瞒着父亲偷偷地都泼洒于窗外。

石先生又亲自登门请那位名医来给小女儿看病。这一次,他总是看着小女儿把药喝完,才离去。

就这样每次都让小女儿喝完了药,果然,令人高兴的事发生了,她只服三副药,病就痊愈了。石先生既惊喜又满怀感激,他万分感慨地对推荐那位名医的朋友说:“凡事都须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否则是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的。”

不具慧眼难识人

齐国有一个名叫北郭骚的贤士,他品性清高,过着隐居的生活,虽然有些清苦,但也恬静。他以编织蒲席养家糊口,但因收入微薄,生活非常勉强。但由于他对老母非常孝顺,照顾得体贴入微,所以日子过得是苦中有乐。

一个饥荒年月,北郭骚家中无米下锅了,为了老母,他不得已到晏子门下求见:“为了奉养母亲,请开恩送一些粮食给我,我将感激不尽。”

晏子的侍臣们都很了解北郭骚的为人,对晏子说:“北郭骚乃齐国有名的贤士,他的品行高贵,刚直不阿,从来不愿意结交有权势的人,更不会做阿谀奉承的事。如今,实在是为了孝敬老母,才不得已求到门下,也是因为久闻大人的品格德行才前来求助的,不要冷了他的这份心思。”

晏子听了这番介绍,立即派人取了一些粮食给北郭骚。还想送金钱给他,被谢绝了。

齐国的君主知道此事后,对晏子的行为产生了怀疑,晏子得知消息,决定为避凶险,逃亡国外。

晏子临行前去北郭骚家辞行,北郭骚十分恭敬,沐浴净身后才整装待客。

北郭骚得知晏子是因为接济自己才受到的怀疑,心里很难过,连连伤感地对晏子说:“多多珍重!多多珍重啊!”

晏子边上车,边自语道:“我的眼力真是太差了。”

晏子走后,北郭骚找到自己的一个朋友说:“晏子为我而逃亡国外,我要以死为他洗清白,请帮助我,把我的头献给齐王。”

朋友遵嘱,携北郭骚的头去见国君,当着朝廷众人的面说:“晏子为北郭骚而离开齐国,逃亡国外,齐国失去这样的贤才一定会有重大损失,北郭骚为晏子的清白而死,我愿为北郭骚而死。”说完,自尽而死。

齐王大吃一惊,后悔不已,立即下令火速追回晏子。晏子得知北郭骚竟然以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痛心疾首,后悔莫及,连连自责道:“我看人的眼力真是太差了!”

祭献白牛

从前,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代以仁厚为本,很受世人推崇。一家祖孙三代,也从来都是待人仁义忠厚。

有一次,这家的一头黑母牛生下了一只全身雪白的小牛,家里人围着观看,不得其解,于是,老祖父打发儿子去请教孔子。

孔子听了之后,说:“我认为这是件非常吉祥的事,最好把这只小白牛作为牺牲供奉给天帝。”

儿子回来告诉父亲,自然也就这样做了。

一年过去了,这家的儿子眼睛突然失明。就在这件事不久,家里的黑母牛又生下一只小白牛。

祖父把孙子叫到身边,对他说:“你去求教一下孔子,问问这是怎么回事。”

孙子不情愿地说:“爷爷,上次我们请教孔子,而且照他的意思办了,结果父亲的眼睛却瞎了,这怎么会是吉祥的事呢?这一次,我看就别去问了。”

祖父却说:“孩子,你不该这么想,圣人的话有时并不是一时就能显现出智慧来的,要放长远眼光去看,还是去求教一下孔子吧。”

孙子无奈,只好又去求教孔子。

孔子想了想,依然说:“这是一件吉祥的好事,还是把小白牛祭献给天帝吧。”

孙子回到家里,把孔子的话说给祖父和父亲听,祖父叮嘱孙子照孔子的意思办。

又过了一年,孙子的眼睛也瞎了!

这时候,楚国攻打宋国,一场战乱开始了。

宋国的好些地方被楚国围得死死的,城里的人们因为粮食运不进来,陷入了饥饿与死亡的圈子里,人吃人的悲剧时有发生。

这户仁义之家也被围困在一座城里,为了防御敌军进攻,保卫城池安宁,青壮年都被征召去打仗。这些被征召的青壮年多半死于战场,幸存的很少。这家的父与子因为眼睛失明,因祸得福,免去了征召,也少看了许多惨不忍睹的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战争平息后,父子俩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慢慢复明了,此后全家都在感叹:“孔子真乃圣人呀!”

口风严谨

韩昭侯很重视人才,因此,他门下有一大批有才华的贤士仁人,每每国家大政方针都和这些人商议。但是,人无全能,韩昭侯缺少管理方面的才能,因而在那方面也无多大成就。

常奚谷公是位很有头脑的人,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韩昭侯的所作所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于是,有一天,常奚谷公来到昭侯府上求见。

昭侯以为他有什么重要的事禀告,问道:“不知先生有何事求见?”

常奚谷公说:“并无大事,不过想来探望主公,随便聊聊。”

闲聊中,常奚谷公举起案上的一只价值连城的玉杯对昭侯说:“主公,你看这只玉杯是稀世之物,但是,如果它是只无底的杯子,那么能用来装水吗?”

昭侯笑道:“那怎么可能?再贵重的杯子无底,也是无用的。”

常奚谷公又说:“假设有一只杯子是很粗糙的陶器,用来装水如何?”

昭侯说:“当然可以了,再不值钱的陶器只要不破,装水都是可以的。”

常奚谷公话题一转,对昭侯说:“主公,有一件事正好和我们刚才所说的是一样的道理,不知当讲不当讲?”

昭侯笑着提提手:“不必多虑,说来就是。”

常奚谷公直言道:“作为一国之君,为国家社稷供养了众多人才,可是,再好的谋略,如果主公不经意就泄露出去,被他人所用,岂不前功尽弃?这不正如刚才所言,再好的杯子如果没有了底,等于是一个废物,反不如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出的主意,只要为自己所用,总会有所收益。”

昭侯听了常奚谷公的话,深有所悟也深感惭愧,他不但没有怪罪常奚谷公对自己的指责和冒犯,而且还认真反省了自己以往的错误。

从那以后,昭侯不但对所议国家大事守口如瓶,而且白天商讨重大机密时,夜晚一定要独自一个人睡觉,免得在梦中说出来。

虚伪的和尚

有一位和尚披着袈裟,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忽然听到有“叽叽喳喳”的叫声在头顶上方响起,他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麻雀在叫,后面有一只雀鹰在追赶着它。

小麻雀一边叫,一边拼命地飞,它飞得很疲倦,已经快支持不住了,可是,雀鹰还是穷追不舍。小麻雀终于支持不住,摔倒在地上,刚巧落在和尚的身边。

雀鹰一个俯冲下来,就想叼走小麻雀,和尚挥了一下袖子,雀鹰看到有人,便调转方向飞走了。

小麻雀浑身发抖,以为这回自己没命了,不想和尚赶走了雀鹰,小麻雀心里很感激和尚,心想:“谢天谢地,让我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如果不是他,我已经是雀鹰的食物了。”

小麻雀想着,便一扇翅膀,飞到和尚的袖口里去了。原来,小麻雀想自己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再遇到麻烦可怎么办呢?还是躲进和尚的大袖口里最安全,一个这样好心肠的人是不会伤害它的。

小麻雀刚钻进和尚的袖口,想不到小脑瓜就被和尚的另一只手给抓住了。

和尚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小麻雀呀,小麻雀,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阿弥陀佛,今天我可以尝尝麻雀肉了。”

和尚喜滋滋地在山路上走着,小麻雀在和尚的袖子里好难过呀,它不住地挣扎,想挣脱和尚的手,可它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呀,只好听天由命了。

和尚见小麻雀不再折腾了,便放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想着回去怎样享用这只小麻雀,他一边走,一边想:“唉!多久没见荤了,该死的老和尚管得也太严了!这一次,一定不能让他知道。对了,干脆就在寺庙后边的山上架起火来,把小麻雀裹上泥巴,放到火里烧,据说这样烤出来的肉非常鲜嫩,又不糊,又不焦,好吃极了……”

正想着脚一歪,摔倒在山崖旁,吓得一身冷汗,自然也就松开了手,小麻雀趁机飞走了。

和尚拍拍身上的土,竟对飞走的麻雀说:“阿弥陀佛,放你一条生路吧!”

厚此薄彼

在宋国,有一天,一位会雕刻的人将一枚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精心雕刻的象牙树叶敬献给了宋国国君,以博得君王的好感。

这枚象牙雕刻的树叶的确工艺精湛,树叶上的茎脉,色泽十分逼真,与真的树叶相比,真可以以假乱真。

宋国君得到这枚象牙雕刻品,非常高兴,拿在手里把玩。久久不住地赞叹,真是爱不释手。宋国君传令嘉奖此人,赏给他许多俸禄。

列子听说此事,沉吟道:“此雕刻尽管不错,但如果自然界中也要三年才能生长出一片树叶来,那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很难看到绿色。”

有人听说了列子的这番议论,登门求教。

来人问列子:“难道宋国君得到的那枚象牙雕刻的树叶不是十分难得的精品吗?”

列子摇摇头:“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当然知道那是一件做工很精细的雕刻品。”

“那么,先生所言不包含贬意在里面吗?”

列子笑着说:“绝无此意,我不过想说明世上的事情不要人为地去推崇或轻视,要听任其自然生成,不要厚此薄彼,不要以人的好恶去主观评定其存在的价值。比如,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虽然看起来平常无奇,但仍然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不能因平凡而忽略了,个人的才能和贡献也一样,应该肯定,只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重视就可以了。”

来人似懂非懂,请列子进一步阐明其道理。

列子说:“我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过于重视和推崇个人的能力,而忽略了大众的力量。我们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大众身上。民众是国家社稷的根本,没有了民众的力量,是不堪设想的。

只有民众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年复一年地按时缴纳租税,才会有国家的富足,即使有个别人不勤勉,也无碍国家的大计,这就是个人与众人的力量和价值区别之所在。”

无病找病

古时候,有一位姓王的先生。有一天,他去看一位外乡的朋友,回来的途中,不小心着了点风寒。其实在常人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这位先生干什么事情都非常谨慎,一看自己咳嗽不止,心里非常担心,害怕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王先生急忙去看医生,这位医生是位不学无术的庸医,看到王先生满脸愁云的样子,以为一定是疑难病症,于是,对王先生说:“先生所患病症绝非一般的疾病,如若晚些时候来,恐怕就很危险了。”

王先生一听吓得六神无主,连连对医生说:“千万请您费心为我医治,我不会忘了您的恩德的。”

医生心想:“究竟给他用什么药呢?”

王先生见医生不语,连忙掏出许多银两放在医生面前。医生见他拿出这么多钱来,便把治五脏六腑疾病的药统统给他开进药方里。

王先生按医生的吩咐接连吃了几副药,不想病却日日见重,不但感冒风寒没有治好,倒添了许多病症,浑身乏力,弱不禁风。无奈,王先生只好又到另一处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