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20

第20章 席勒的文艺观

约翰·克利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名诗歌作品有《欢乐颂》,剧作有《强盗》、《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等。其文艺思想主要见于《论美书简》、《审美教育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其值得重视的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艺术与“美的人性”

如何通过理想化的文学艺术解决现实社会中人性的分裂,席勒一直是席勒思考文学艺术问题的出发点。在其著名论文《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席勒力图探寻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想艺术的创作之路。

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主要是指:源于诗人同自然(现实)的和谐一致,重在“模仿自然”,能够令人愉快的,能够使人纯洁的与平静的诗;感伤的诗是指:源于诗人同自然(现实)的对立,重在内心情感及“主观理念”的表现,能够令人陷入感觉与印象的冲突之中的诗。“素朴的诗”之“素朴”,意近“现实主义”;“感伤的诗”之“感伤”,意近“理想主义”。席勒对这两类诗的评价是:素朴的诗属于古代诗歌形式,诗人的创作态度是客观的、现实的、冷静的,与其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是一致的;感伤的诗属于近代诗歌形式,诗人的创作态度是主观的、理想的、动情的,因其超越感性对象,其中的精神内容是丰富的。但也各有不足:素朴的诗,因侧重模仿自然(现实),故而难以摆脱感性自然(现实)的有限性,且易导致平庸无聊;感伤的诗,则因沉溺于幻想而容易使人陷入空虚。总之,这两类诗,前者偏重感性,后者偏重理性,“单独来看,都不能完全包括美的人性这个观念”。

席勒正是据此提出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只有在这二者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这一“美的人性”,由此而构成的才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理想艺术。席勒进一步指出,就人类的现状来看,劳动阶级偏重于物质,故重视素朴的诗,知识阶级偏重于沉思,故重视感伤的诗,尚难实现二者的结合。因此,这样一种结合尚需要一个既不劳动又能积极面对现实的新的阶级的产生。席勒设想:“在这一阶级(我在这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观念提出来,而绝不是指的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中间,素朴的性格同感伤的性格可以这样地结合起来,以致双方都相互提防走向极端,前者提防心灵走向夸张的地步,后者提防心灵走到松弛的地步。”也就是说,只有这样一个新的阶级才能集素朴性格与感伤性格于一身,才能保持人性美的统一,才能创作出素朴与感伤相统一的诗。根据席勒的判断,在当时的德国,这种理想形态的诗尚未出现,但他乐观地相信将来会出现,且认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类优秀作品已经表现出这种结合的迹象。

席勒对于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界分,也许不尽符合实际;他所向往的诗歌的理想形态迄今是否已经出现,也还难以判断。但他孜孜以求的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人类挣脱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人性解放,确是文学艺术应该追求的伟大目标。

二、审美活动与“游戏冲动”

与追求人性解放的宏大目标相关,席勒在论述文学艺术问题时,进一步发展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艺术“游戏”说。席勒认为,人身上存在着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两种对立因素。感性冲动源于人的物质存在或者说是感性天性,是一种力图将内在理性变为感性现实的欲求;理性冲动(或称形式冲动)源于人的理性天性,是一种力图使感性内容获得某种和谐的理性形式的欲求。就理想人格而言,在一个人身上,这两种冲动应是统一为一体的。即人既要感到自己是物质,又要认识到自己是精神。否则,“如果人仅仅是在感觉,他的人格或绝对存在对他就永远是个秘密,同样,如果人仅仅是在思维,他在时间中的存在或他的状态对他就永远是个秘密”席勒所说的“游戏冲动”实际上是指以美为对象的冲动。席勒认为,美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共同对象,也正是游戏的对象。这样一种游戏冲动既不同于感性冲动,也不同于理性冲动,它“力争要这样来感受,就像自己创造一样,力争要这样来创造,就像感官在感受一样”席勒认为,这种自由创造的游戏状态更为充分地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席勒指出,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即一切物质存在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即事物的一切形式特性以及事物对思维力的一切关系。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即“生活”与“形象”的统一,实在与形式的统一,亦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受动与自由的统一。而文学艺术中的艺术形象正是这样一种“活的形象”。因此,人的艺术活动是满足人的游戏冲动的重要方式,而这也正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所在。

就其谋求人性的自由解放这一理论基点而言,席勒的“游戏”说与康德的见解之间并无根本的区别,但席勒从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关系入手进行的论述,比康德的见解更为充分,也更为深入了。此外,与康德不同,席勒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游戏冲动”产生的原因,即“剩余精力说”。席勒以动物为例说,吃饱之后的狮子在沙漠上吼叫,昆虫在太阳光下无目的地飞来飞去,鸟儿发出的并非欲求的悦耳啼鸣,就是剩余的生命精力刺激的行动,而这行动便正是游戏。席勒当然也意识到,人与动物不同,不仅有体力的“剩余”,更有超出物质需求的精神力量的“剩余”,正是这两种“剩余”,促使人开始了不同于动物的“审美游戏”。席勒这里实际上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起源。

席勒提出的“游戏”说曾为19世纪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予以丰富发挥,故在西方文论史上,“游戏”说又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关于“游戏”说,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卡尔·谷鲁斯又提出过新的见解,认为席勒所说的“剩余生命力”尚难以解释人们在游戏类型上的选择性与专注性。谷鲁斯认为,游戏的产生另有原因,这就是受一种为以后活动作准备的本能冲动的驱使,如小猫抓线团是在练习抓老鼠,小女孩给布娃娃喂饭是在练习当母亲等,艺术的产生同样与此本能冲动有关。谷鲁斯的见解有助于人们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三、审美教育与“审美王国”

席勒所向往的人类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了感性与理性对立,人格高尚、自由和谐的审美王国。席勒认为,要建造这样一个审美王国,道德教育及法律制度固然不可缺少,但道德教育及法律制度之类毕竟又是对人性的束缚,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压抑。因此,更为有效的手段应该是审美教育。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作用首先在于,可通过艺术作品中“活的形象”及“审美的外观”来净化与教育人民。席勒以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两性关系为例指出,正是由于“审美外观”的作用,男女双方的眼睛可以脱离开阴郁的情欲枷锁,使感官得到的卑下的好处受到蔑视,使自私的交换快乐变成宽宏大度的相互爱慕。而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活动不仅能够解决两性的永恒对立,同时也能解决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冲突:它正是按照在男性的力与女性的柔和之间建立起来的自由结合的模式,来调和道德世界中一切柔和与强烈的事物,使柔弱变为神圣,暴力变为耻辱,仇恨化为宽恕。总之,“在审美王国中,一切东西,甚至供使用的工具,都是自由的公民,他同最高贵者具有平等的权利”。席勒进而指出,由于感性快乐只能由个人来享受,理性快乐只能由族类来享受,因而无论感性活动还是理性活动,都必然导致个人与集体的对立。而审美活动则因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可与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成为个体与族类同时的享受,因而也只有审美活动才能使社会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才能建造出能够使人类社会更为和谐的“审美王国”。

在西方美学史与文艺理论史上,席勒首次提出了“美育”命题,其贡献与影响是巨大的。他所指出的美育之于人性分裂与堕落的救治作用,是值得进一步重视的。但我们也应意识到,人类理想王国的建造,离不开科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等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像席勒那样过分夸大艺术的审美功能也是不切实际的。

席勒的美育思想在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设想即与席勒的影响有关。在中国现代史上,另一位在美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张竞生。张竞生在《美的人生观》、《美的社会组织法》及其主编的《性史》等著作中,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从宏阔的文化视野出发,以诗人般的激情,从人生观、政府观、社会组织观等多方面提出了实施美育的具体主张,其中的许多见解,至今看来仍极具现实意义。

本章关键词

审美观念(asthetische idee):或译为审美意象,指的既非一般的感性形象,亦非抽象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审美活动中所见到的具体意象,是感性形象与思想观念凝为一体的中介物。

理念(idee):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就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真实,黑格尔有时又将其称为“神”、“普遍的力量”等。黑格尔曾反复申明:理念绝不等于概念,是与实体统一为一体的。故而他所说的构成艺术美的理念,类乎康德所说的“审美观念”。

感性显现(emotionale zeigen):指“理念”显现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形式”)。黑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感性显现的过程。艺术美的本质,便正在于这样一种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完满统一。

世界精神(spirit welt):由康德的相关言论可知,他所说的与“世界文学”相关的“世界精神”指的是能够超越民族仇恨,超越狭隘的爱国主义之类的文化眼光与精神追求。

审美教育(sthetische erziehung):即通常所说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的对人性的化育。在席勒的理论中,主要是指通过文学艺术之美实现的对人性的培育。

思考题

1.康德是怎样论述艺术的本质特征的?

2.如何评价康德的“艺术天才论”?

3.怎样理解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黑格尔是怎样论述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的?

5.如何评价黑格尔的悲剧观?

6.歌德是怎样论述艺术家的“伟大人格”的?

7.试论歌德的“世界文学”与“世界精神”。

8.如何理解席勒所说的“美的人性”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9.比较席勒与康德的“游戏”说。

10.试评席勒的审美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