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我是曹操,我怕谁(上)一号首长的心理秘密
48083300000003

第3章 徐州恩怨(1)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更加暴虐。司徒王允利用养女貂蝉巧施连环计,激怒吕布杀了董卓。一时天下大快。

王允掌权以后,董卓手下的四员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率兵攻入长安,将王允杀死。李傕、郭汜将献帝控制在手中号令天下。

曹操领命后,仅用百余日,就将黄巾扫平,还招降了三十万人马,这一支军马就成了曹操打天下的起家资本。

朱儁曹操这家伙这段时间先后在濮阳、武阳破贼,在内黄击败匈奴,折腾的很厉害,成名人了,派他去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黄巾军在青州再度兴起作乱,李傕、郭汜束手无策。太仆朱儁举荐曹操领兵去征讨黄巾军。

曹操威震山东后,大肆招贤纳士,一时间,曹操手下的将领、谋士星聚云集。

曹操为什么能逐渐成为汉末最强大的军政集团?这和曹操的人才引进策略是分不开的,曹营中人,往往相互推荐其他比自己更为优秀的人才,相互间毫不猜忌嫉妒,内部氛围和谐互敬。

现在我也算是兵强马壮了,该把我老爹接来了。

于是就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往陈留,去接父亲。

美差呀!

曹操的父亲曹嵩带着家人、仆从和成群的车马,浩浩荡荡,直往兖州而来。

儿子出息了,我这腰杆也直了!

曹嵩路过徐州地界时,徐州太守陶谦为了结交曹操,立即前往迎接,盛情款待。陶谦是一个谦谦君子,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样的人,在治世当一个太守是胜任有余,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的。但在乱世里,陶谦深感力不从心。他必须想方设法与那些手握重兵的豪强搞好关系。

曹操威名日盛,陶谦正好借曹操父亲路过徐州的机会结交曹操,陶谦的想法正是基于互惠原理的一种体现。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逐渐学会了互帮互助。这当然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但客观上却也起到了促进合作、营造良好关系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殷切之意,在曹嵩离开时,陶谦派校尉张闿带着五百兵马一路护送。

张闿护送曹嵩行至华、费间时,大雨骤降。一众人马急切间就在荒郊一座古寺内投宿歇息。

曹嵩这老头子富得流油,我们今夜把曹嵩全家都杀了,带着财物,远走高飞!

就在这个地方,张闿动起了歪脑筋。

我们原来干黄巾军时多快活?现在在陶谦手下,约束甚多,无处弄钱。

大哥,我们听你的!

就是!

发大啦!张闿等人将曹氏满门全部杀掉,带着财物逃奔淮南落草去了!应劭见势不妙,投奔袁绍去了。

张闿这伙人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胆大包天的事情来呢?

这主要是社会助长效应发生了作用。

我这可是渎职罪呀!

在一个群体性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一起去做一些单独不敢做或不会做的事情。在某些群体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会更容易抛弃道德准则的约束,甚至忘记了个人的身份,去做出一些事后令自己也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攻陷了巴格达后,从萨达姆的高压统治下被“解脱”出来的人,蜂拥而出,一反往日谨小慎微的形象,冲进了博物馆等场所,将值钱的东西一抢而空。

为什么这些人一下子从良好市民变成了道德败坏的暴徒?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群体的这种现象也可以在足球比赛期间经常看到。大量球迷在群体气氛的渲染下,往往会做出破坏公物、袭击对方球迷,甚至与警察对抗的行为。

激发作用。所谓法不责众,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迷失自己,放弃自己原先的道德准则,突破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呢?

这是因为在群体中,个体因着他人的掩护,会感到一种身体匿名性。而当一个人的身体处于匿名状态的时候,人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能不会(或不容易)受到社会行为规范的关注,放纵就此产生。

心理学家埃利森、戈文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位女司机,让她在红灯转绿时,故意多停12秒钟再启动。

女司机要记录的是,停在她车后是一辆敞篷车或其他封闭式的车子两种情况下,后车司机鸣按喇叭的情况对比。

结果表明,相对于敞篷车司机,那些封闭式车子的司机按喇叭的速度要快1/3,频率则是前者的两倍,持续的时间也几乎是前者的两倍。

另外,某些环境可以赋予人们短暂的匿名性。心理学家津巴多用两辆车来做实验,车辆都摘除了车牌,顶篷也被掀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废弃的车辆。

这足以说明,封闭式车子给司机带来的某种身体匿名性,让他们更富有攻击性。

一辆放置于纽约上城布朗斯克区靠近纽约大学校园的地方。

一辆放置于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斯坦福校园附近。

布朗斯克区是一个相对混乱的地区,这个环境给了人一定的匿名性,在48 小时内就有好几十个过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车上拆走了各种零部件,或对车辆加以破坏。

而另一辆放在秩序井井有条的斯坦福校园附近的车,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任何一个路人对其动歪脑筋。

甚至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把车子开走时,还有三个路人向警察汇报说“一个小偷开走了这辆车”。

荒郊野寺这个环境就为张闿等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匿名性。陶谦和曹操的影响力在这个地方都相对失效了,社会规范及组织权威的影响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这样,张闿等人就在群体相互激发中,放纵了自己卑劣的需求。

陶谦的影响力而且,张闿认为,得手之后可以逃到山中隐蔽起来,陶谦和曹操嵩呢?纵观曹操这一生,越是艰难险绝的时候,他越是不会犯错误。而在他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时候,却总是犯下重大错误。

心理感悟:人无时无刻不想摆脱社会的约束,但却不一定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杀杀杀!

很难找到自己。这等于是确保了身体的匿名性来逃避惩罚。既然如此,何不赶快下手呢?

曹操的影响力曹嵩的死,某种程度上是曹操犯了错。为什么没有派大将,带着精锐人马去迎接曹社会规范组织权威曹操闻报,痛彻心扉。

爹呀!我的亲爹呀!

曹操没有派兵去迎接父亲是自己的愚蠢,要陶谦作替罪羊,是为自己的愚蠢开脱的最好理由。陈宫正在东郡担任从事,他与陶谦交好,得知曹操起兵报仇,慌忙星夜前去拜见曹操。杀奔徐州!草木不留!

您发兵为父亲报仇。所到之处,尽杀百姓。陶谦是一个仁人君子,他派出的护送之兵之所以会行此恶事,肯定另有缘故。

你此前弃我而去,今天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

陶谦杀我全家,我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你与陶谦交好,怎么敢来阻拦我?

陈宫与陶谦交好这一事实非常不利于说服,这表示陈宫与陶谦是同一立场,而陈宫指责曹操不听陶谦解释,滥杀百姓的不对,更将自己置于与曹操相反的立场上。

其实,陈宫更应该采用说服的外周途径,首先要承认曹操的丧父之痛,也支持报仇,这样,才能站到与曹操一致的立场上。

曹操误杀吕氏全家和陶谦“误杀”

曹氏全家是同一类别的事情。曹操应该能够理解陶谦那种懊恼苦闷的心情。说不定,这样就能缓释曹操的报复冲动呢。

我只是不知道谁又能为吕伯奢报仇雪恨呢?

陈宫本以为,凭自己对曹操有救命之恩,曹操会给些面子,没想到被肆意凌辱。说服失败,让他无颜再回东郡,便去投陈留太守张邈。

曹操一路进兵,直逼徐州城下。

陶谦麾下谋士糜竺献计说,请北海太守孔融以及青州田楷出兵来救。孔融又邀请刘关张三人一并来救徐州。

陶谦!出来受死!

刘关张一路杀开曹兵重围,进入徐州城中。陶谦急忙设宴迎接,犒劳刘备等人。

陶谦见刘备仪表非凡,又是汉室宗亲,两次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不从。

不要,真的不要!心理感悟:

无功不能受禄,无由不能施恩。

报复之心,人皆有之。陈宫劝曹操退兵不成,伤自尊心,正好吕布来投,陈宫说服张邈接纳吕布,并随吕布领兵来攻曹操的兖州。

兖州可是我的大本营,赶紧撤军以保后方!

曹操在濮阳被吕布打败,又乘夜去劫吕布营寨。但陈宫早有预防,再次将曹操击败。

濮阳城内有个姓田的大款,不如让他诈降,给曹操送信,就说吕布移兵黎阳,城内空虚,他愿为内应,在城上插白旗,即为暗号。

妙计!

哈!天助我得濮阳!

曹操得了田氏之信,大喜。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个多疑的人,但其实大谬不然。曹操一生中,受骗的事件实在是太多了。这封诈降信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曹操却信以为真。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多疑”的标签贴给他,那也只能解释为是残酷的生活教会了他必须要多疑,只有多疑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

曹操率兵来到城下,城门大开处,曹操拍马而入,一路疾驰,路上不见一人。

只听一声炮响,四门烈火爆燃,伏兵四出,将曹操等人围困在内。

中计了!退兵!

火光中只见吕布跃马挺戟,追杀曹操。

娘啊!吕布来啦!

哪里逃!

完了,今天小命非交代不可!

看见曹操了吗?

前面那个骑着黄马的就是曹操。

哈哈,傻瓜!

可找到你们了!

你谁呀?通名报姓!

你们啥眼神啊?我是你们的主公!主公您没事吧?

咱主公是不是被吓疯了?

我误中了匹夫之计,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计可速发,必擒吕布。好,马上散布我已经死翘翘的消息,诱使吕布来攻,我们伏击他。

真良策也!

郭嘉的智商和情商都奇高。他先想出了诈死诱敌之计,却不直接献计邀功,而是巧妙点拨曹操自己提出来。这样,曹操惨败之余的形象损失顿时就被揭过,众人反而十分钦佩曹操不为挫折所伤,竟然利用失败来败中取胜。郭嘉又带头称赞曹操的决策,以进一步补饰维护曹操的正面形象。这样善解人意的下属,怎么能不被曹操喜欢呢?

吕布果然上当,被伏击的曹兵打得大败,双方各损一阵,算是打了个平手,各自罢兵。

再说陶谦在徐州,病势日渐严重,再度真诚地将徐州让给刘备。

小刘啊,你就收下吧……(此处略去1万字)谈判中最决绝的手段就是在己方提出要求后,立即断绝一切联络沟通的渠道,这样对方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刘备就这样坐上了徐州太守的位置。

刘备还想再推让一番,陶谦却已经油灯耗尽,断气而亡。

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得了徐州,让曹操羡慕,妒嫉,恨!心态非常失衡!

我要攻打徐州,先杀刘备,后戮谦尸,以报先父之仇!

心理感悟:多疑是轻信的后遗症。

现在去攻打徐州,城内居民感念陶谦之德,必然帮助刘备死守,这样徐州就很难攻克了。

曹操顿时明白,本来刘备刚刚接掌徐州,立足不稳,也没有理顺内外部关系,如果听之任之,说不定就会发生重大变故。

曹操想起正是董卓对自己的追捕成就了自己,他决不想让这一幕重演在刘备身上。于是,曹操明智地放弃了这一念头。

相反,如果攻打徐州,就会让整个徐州同仇敌忾,反而有助于刘备树立权威、凝聚人心。刘备的威信就会牢固地树立起来,也就会成为曹操极其强大的敌人。

您应该攻打粮草充裕、易于攻破的黄巾余党,取其钱粮为三军所用,还可以营造为国效力的好名声。

曹操从之,顺利扫平颍州、汝州、山东。曹操又再度出兵濮阳,要与吕布决一胜负。

吕布不敌败退,但城池却被富豪田氏献给曹操,吕布只能率败军往定陶而去。

这个田氏正是前次向曹操诈降之人。但当时他是受吕布、陈宫胁迫,这次主动献了濮阳。

曹操就赦免了田氏旧日之罪。

曹操其实是一个很好打交道的人。只要你不伤害到或者善于修补他的自尊心,无论你曾经多么重地伤害过他,他都可以既往不咎。

但是,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伤害到他的自尊心,他瞬间就会变成了一个卑劣的恶徒,睚眦必报。

曹操趁势追击吕布,吕布带着残兵败将,去投徐州刘备。

刘备要派人前去远迎,被糜竺阻止了。

吕布是虎狼之徒,决不能收留,收必伤人!

但是互惠原理无处不在,刘备仍然记得上一次曹操绝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封信就退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吕布出兵抄了曹操的后路。

从这个角度来说,徐州其实是吕布救下的。而刘备接领徐州之后,心中一直有些愧不敢当。刘备觉得,即便是把徐州太守一职让给吕布,从情理上也是说得通的。

所以,刘备亲自将吕布迎入城内,吕布见了刘备,大大地诉了一通苦水。

某自与王司徒计杀董卓之后,又遭傕、汜之变,飘零关东,诸侯多不能相容。近因曹贼不仁,侵犯徐州,蒙使君力救陶谦,布因袭兖州以分其势;不料反堕奸计,败兵折将。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每个人在经历人生的重大沉浮后都有一种对人倾诉的欲望。但由于自我服务偏见的存在,吕布并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曲折遭遇,他必然选择性地提及那些符合社会主流道德准则的事迹,所以,他对刘备说自己刺董、袭曹,却不说自己恶杀丁原、助董为虐。

吕布的诉说,不过是要引发刘备的同情,让他收留自己。但在刘备听来,吕布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控诉,在索取。

刘备承受不住心理的煎熬,只好主动提出要将徐州让给吕布。

吕布没想到自己一番诉苦,竟然有如此之威。他是一个从来不知退让的家伙,竟然脱口就要答应。

刘备认为,陶谦三让徐州,自己这才接受。按此推理,自己向吕布推让一番,谅必吕布也不敢接受。但既然自己已经让过一次,也就和吕布此前攻曹救徐扯平了,刘备也就不用再受内心的受惠必报的煎熬了。

站在刘备背后关张二人,见吕布有坦然接受之意,当即横眉立目,按剑欲拔。

于是,刘备安排吕布驻兵小沛,与徐州成犄角之势。

我乃一勇之夫,哪里敢当呀!

再说此时的朝政。把持朝政的李傕、郭汜这两人闹了矛盾,相互残杀。

李傕将天子劫持,离开长安,半路上被杨奉、董承救了天子,迁入洛阳。

此时的洛阳,荒凉至极。天子也只能住在颓墙坏壁之中,在满目蒿草中接受随行百官朝拜。连尚书、侍郎也只能靠剥树皮、挖草根度日。

机会就摆在那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比如袁绍。

而有的人虽然看得见,却没有实力去把握,比如刘备。

在辉煌荣盛时,显官贵族并不需要能力,只需要有一根裙带,就能占据最好的舞台。而只有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才是背景微薄的英雄出头之日。

而对这样的机会,政治嗅觉敏锐的曹操怎么会放过呢?他召集帐下谋士,共议如何利用献帝还都洛阳这个机会。

当年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诸侯云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天下归心。现在天子蒙尘落难,如果将军能够首倡义兵,奉主秉公以服天下,则四方虽有逆节之臣,又何足多虑呢?

曹操顿时想起了当年矫诏天下的事情。汉献帝虽然形同行尸走肉,但只要他的肉身还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价值。用天子的命令来号令天下,比自己处心积虑地四处张罗要轻松得多。

曹操正准备发兵之际,皇帝宣召曹操入京的诏书却已经到了,皇帝为什么会宣召曹操入京呢?

这是因为曹操的名头已经很响亮了。而且,他当年刺董的“壮举”,经过时间的发酵,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了。就是说,这个人一定是忠于汉室的,可以放心任用。

当第一印象形成后,人们就会固守于这个印象,除非有强悍百倍的相反事实才可以粉碎这先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