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编科技大博览(B卷)——奇异有趣的动物世界
48091100000033

第33章 动物探秘(6)

科学家在考察貘时发现,这类动物在选择自己栖息地时,有两个原则:一是有稠密的森林;二是靠近河流、湖泊等水域地带,即使生活在高山地区的山貘也是如此。貘的这种选择颇有道理。因为它们主要吃地上植物的枝、叶和水生植物,在近水的森林环境里容易找到食物。更重要的是,由于貘没有什么自卫武器,但却有高超的游泳本领,不仅速度很快,而且还能较长时间地潜入水底,利用水作为自己的“避难所”。

貘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视觉也不差,只要发现有危险的“风声”,它们便可以在下层丛林中快速往水域方向逃跑,并从河岸或山坡上蹲着往下滑,即刻就能进入水中,逃之夭夭。正是因为貘有这些独特的求生本领,它才能够生存到今天。

为什么负鼠装死特别逼真

负鼠生活在美洲热带地区,有“美洲袋鼠”之称,与澳大利亚袋鼠不同的是,雌兽的育儿袋不完全。由于小负鼠常常爬到母兽的背上,用尾巴缠住母兽的尾巴,让妈妈背着它行走,所以得名“负鼠”。

负鼠的头像猪,尾巴似老鼠,个儿如猫,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小龙虾等。

由于它的防卫能力极差,而且天敌很多,比如狼、猞猁、狗、野猫等。因此当它遇到强敌攻击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立即躺倒在地装死,而且它的“死相”几乎和真死一模一样。负鼠装死时,总是张开嘴巴,舌头外伸,两眼紧闭,四肢僵硬,肚子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停止,长尾巴蜷曲在上下颌中间。此时,天敌或人触摸它的任何部位,它都纹丝不动。

负鼠的装死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在此期间,如果人类看见它这个样子,常常会把它当做一只讨厌的死老鼠踢出屋外;而许多食肉野兽,又有不吃死尸的习惯,误认为它真的死了,只好扫兴离去。不久之后,负鼠又会恢复正常,见周围已无危险,立即爬起来逃走。

负鼠的装死为什么能装得那么逼真呢?这是因为负鼠在受到天敌的严重威胁或袭击时,由于过度紧张,体内分泌出一种麻痹物质,这种物质很快便进入大脑,使其丧失知觉,很快倒地“死去”。这与老奸巨猾的狐以假死骗过对方,或者野鸭在狼面前以装死蒙混过关,都是不同的。

穿山甲怎样捕食蚁类

穿山甲又叫鲮鲤,全身上下裹满了坚硬的鳞片,好像身披铠甲的古代武士,但它的性格却很温顺,从不与其他大动物打架。

穿山甲的嘴巴里没有一颗牙齿,只长着一条细长的舌头。没牙齿怎样咀嚼食物呢?别担心,因为它吃的是蚂蚁和白蚁,用不着咀嚼,这种结构的嘴巴对它捕食很适合。

当穿山甲发现一个蚁穴时,便伸出弯钩般的利爪,左扒右掘,大肆破坏,把蚁群从蚁穴中赶出来。然后,它再伸出长带子般的舌头,朝蚁群横扫过去,每扫一次,就有成百上千只蚂蚁被粘在舌头上,成为它的腹中之食。

有时候,穿山甲不愿意花大力气掘挖蚁穴,还会设下圈套,引诱蚂蚁上钩。

穿山甲的圈套很有意思,它先在蚁穴边装死躺下,将全身鳞片统统张开,从里面散发出浓烈的腥膻味,一阵阵飘向蚁穴之中。闻到气味的蚂蚁们纷纷出洞,见到装死的穿山甲,还以为发现了一座肉山。于是,无数蚂蚁爬到穿山甲身上。穿山甲见时机差不多了,就把全身肌肉一紧,鳞片全部合拢,将大部分蚂蚁关在鳞片内。然后,穿山甲带着满身的蚂蚁,跳进池塘中,再松开鳞片,抖动几下身子,蚂蚁便纷纷落水,浮在水面上。这时候,穿山甲再伸出长舌,把水面上的蚂蚁舔得一干二净。

穿山甲不仅吃蚂蚁,也很爱吃白蚁。我们知道,白蚁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而穿山甲恰恰是白蚁的死对头。仅仅一只穿山甲,一天就能吃1千克白蚁,等于保护了230亩山林免遭白蚁破坏,因为它立下如此卓越的功劳,所以又被人称为“森林的忠实卫士”。

为什么企鹅能抵御南极的严寒

人们说,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这话一点也没夸大。据科学家们多年调查记录:南极洲冬季的最低气温达-88.3℃,个别记录曾达-94℃。

南极这种特殊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高等生物被迫退出这块地方。植物中除菌藻、地衣等低级生物,尚能苟延残喘以外,种子植物还没有被发现。动物界里,尽管白熊、海象等,可以耐受北极-80℃的低温,但在南极却没有发现过。

那么企鹅为什么能在南极安家呢?这得从企鹅的“家史”说起。首先,企鹅是最古老的一种游禽。它很可能在南极洲未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经来此定居了。它的主食是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南半球陆地少,海洋面宽,可说是水族最繁荣的领域。这块充沛的食源地,就成了企鹅安家落户的好地方。

其次,这位南极的“老住户”,由于数千万年历代暴风雪磨练的结果,它全身的羽毛,已变成重叠、密集的鳞片状。这种特殊的“羽被”,不但海水难以浸透,就连零下近百度的酷寒,也休想突破它保温的“防线”。同时,它的皮下脂肪层特别肥厚,这对维护体温又提供了保证。

再说,南极洲没有食肉猛兽,因此,企鹅的安全就得到了保证。无怪乎当考察队或舰队在南极登陆时,企鹅不仅不知道害怕,反而结队相迎,对登陆人员表示亲切接待的样子。

为什么响尾蛇的尾巴会发声

在美洲的某些地区,常会听到一种“嘎啦嘎啦”的声音,没有经验的人以为这是溪水发出来的流水声,可是在这声音的四周,却没有小溪。原来,这不是什么流水声,而是由一种毒性极强的蛇,用它的尾巴剧烈地摇动而发出的响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响尾蛇。

为什么它的尾巴会发出响声呢?

大家在观看篮球比赛时,总看到裁判吹的哨子吧!它是一个铜壳子,里面装上一层隔膜,形成两个空泡,当人用力吹时,空泡受到空气的振动,就发出响声。响尾蛇尾巴也有类似的构造,不过它的外壳不是金属,而是由坚硬皮肤形成的角质层,围成了一个空腔,空腔内又由角质膜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也就是两个空振器。当响尾蛇剧烈摇动自己的尾巴时,在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随着气流一进一出地往返振动,空泡就发出一阵一阵声音来。

为什么响尾蛇要发出声音呢?有人认为,它利用这种像溪流似的水声,来引诱口渴的小动物,所以这也是一种捕食的方法。

蛇吐舌头是为了恐吓别人吗

几乎所有的蛇,都有一条鲜红而又分叉的舌头,也称为“蛇信”。蛇的舌头仿佛特别灵活,不停地一伸一缩,看上去好可怕,于是不少人就认为,蛇亮出它的舌头是为了恐吓别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动物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蛇的舌头与众不同,功能完全不一样。

根据常识理解,舌头是味觉器官,感受不同食物的各种滋味,但蛇的舌头却更像鼻子,表面没有味蕾,无法辨别甜酸苦辣,反而能嗅到外界的气味。

我们知道,气味是由物质的挥发性分子作用形成的。当人或动物吸气时,飘散在空中的气味分子便钻进鼻子,与鼻腔表面的嗅觉细胞相遇,这时,嗅觉细胞将感受到的刺激转化成特定的信息,通过嗅觉神经传入大脑,于是就产生了嗅觉。

实际上,蛇经常吐舌头,并不是为了恐吓别人,而是接收空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这与鼻腔的功能有相似之处。当舌头伸出时,空气中的化学分子粘附到潮湿的舌面上,接着,舌头再缩回到口腔中一对叫“助鼻器”的地方。助鼻器与外界隔绝,因此不能产生嗅觉,但是当舌头把外界的化学物质带进来后,它就能实现嗅觉功能。

蛇的助鼻器由无数感觉细胞组成,把接收到的化学物质变为某种信息,送入到中枢神经,经过综合和分析,于是就产生了嗅觉。

平时,蛇不断地吞吐舌头,就是在不断地“嗅”外界的气味。假如,一只被蛇咬伤后的动物逃跑之后,蛇就可以利用它那伸缩不停的舌头,通过气味去探寻和跟踪受伤者,直到捕获为止。

鱼为什么能浮沉

鱼在水里能游动自如,上浮下沉。除了它那具有两侧扁平、前后呈流线型的特殊体形,适宜在水中作穿行运动外,在体内还有一只充满气体的囊状鳔,更是鱼在水中升浮沉潜的主要调节器官。鳔内的气体,除了在头部浮出水面时通过一根很短的气道直接吸纳外,在水里也可以靠鳃瓣中丰富的红细胞来摄取溶解于水中的气体。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一只金属球内充满气体时,就能漂浮于水面,随波而流;一旦气体排空,就难免会像秤砣一样,直沉水底。

鱼就是主要依靠鳔内充气多少的程度,来控制和调整水中位置的。但是,它尾部强有力的运动,以及从嘴里吞进水后由两侧鳃盖的隙缝喷射出去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内能够迅速浮沉的重要力量。

鱼在不同深度的水里,还能通过鳔内气体容量变化,来使身体的比重近似于周围水域内的密度,以便保持住它在水中稳定不动的姿态。还有,鱼身上的鳍,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背鳍和臀鳍,对于防止向两面侧倒和摇晃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做过试验,把除去背鳍和臀鳍的鱼重新投入水内,鱼就再也不能维持安详泰然的稳定姿势了。腹部前方那一对胸鳍,为了抵消做呼吸运动时不断喷出的水流带来的反作用力,也常要划动一阵,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稳定的状态。

有些深海鱼类为什么会发光

有些海鱼,特别是生活在光线较弱的深海中的鱼类,常常会发出灿烂的光芒。譬如有一种鱼,它的头部有一根“钓竿”,“钓竿”前端不时发出星星点点的闪光,引诱着小鱼。

鱼怎么会发光呢?科学家发现,在这些鱼类的体内,分布着发光器。简单的发光器,只是一个管状腺,开口在皮肤的表面。有些发光器,则在腺细胞外包围着反光细胞和色素细胞层。还有构造较复杂的,在发光器的上面具有盖膜。大多数鱼类的发光器,分布在身体的两侧,埋在皮肤里。可是有些种类却分布在头部或其他地方,如鱼“钓竿”上的发光器。

发光器又是怎样发出光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