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器的腺细胞,能分泌一种含磷质的粘液,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磷氧化而放光。另外还有许多鱼类,在发光器里生活着发光细菌,由于细菌的作用而发光。当鱼类受到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时,发光器基部的肌肉,在神经的支配下开始收缩,把分泌物或发光细菌挤出来,因氧化作用而发出一道道光芒。这种光有时是比较稳定的,能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则不过几秒钟,犹如夜空的流星一闪即逝。还有些鱼类所发的冷光,时明时暗,忽隐忽现,闪烁不定,这是因为色素细胞和盖膜在起作用。色素细胞里的色素,时而扩散,时而集中,透过这些细胞的光就有明暗的变化。此外发光器还能转动,如果盖膜暂时遮住了光源,光就隐没了,以后又显现,因此形成闪闪烁烁的现象,分外美丽。
深海鱼类为什么要发光呢?原来,在黑暗的环境里,发光使鱼类易于辨认同类,又有利于诱捕食饵动物和防御敌害。这样,在鱼类长期的生存斗争中,这种变异逐渐积累,并在后代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就成为与环境相适应的本能了。
鱼是怎样睡觉的
平时我们见到的各种活鱼,几乎都在悠闲地游动。即使有个别鱼静止在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到它的鳍和鳃在有规则地活动着。难怪有些人不相信鱼会睡眠。
其实,鱼同所有脊椎动物一样,为了消除中枢神经系统和肢体的疲劳,都要睡眠。不过鱼的睡眠姿态与众不同,即使入睡了,你也不觉得它在睡眠罢了。那么,鱼是怎样睡觉的呢?
这还得从鱼眼的结构说起。
全世界鱼类约有20000种,我国就有2500种,不管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其中除了像真鲨之类的一些软骨鱼类有相当于眼睑的瞬褶,能将眼的一部分或全部遮盖之外,其他像鲤鱼、鲫鱼、带鱼和鲳鱼等等硬骨鱼类,都没有眼睑。鲥鱼、鳓鱼和鲻鱼等虽有脂眼睑,但透明而且不能活动,与一般所说的眼睑,无论在构造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同。陆生脊椎动物睡眠时,要把眼睑拉下或合上,闭着眼睡。鱼类绝大多数没有眼睑,因此,很难判断它们到底是醒着还是已经入睡。
鱼睡眠时,都会停止游动,静止在一个地方,但停止游动的时间长短,各种鱼不一样。
然而,只要鱼真的处于睡眠状态中,就可伸手将鱼抓住,就像抓住正入睡的那些陆生脊椎动物一样。鱼类睡眠时所在的水层也不同,有的在底层,有的在中层,像鹦嘴鱼等也有横卧在水底睡着的。花鲢和白鲢在夏季的午后,喜欢在水草下面午睡。天黑以后,水族箱中的鱼经常处于休息状态,除非部分饥饿的鱼还醒着。鲻鱼的幼鱼白天喜欢集群,在上层游泳,但一到晚上就分散开去,各自栖息于水底,假使受到骚扰,就马上重新集合,群游于上层。
鱼类睡觉好比人类打一个盹,时间不长,而且很警觉,这不仅是鱼类,也是其他低等脊椎动物睡觉共有的特性。
埋葬虫为什么要埋葬小动物
路旁躺着一只死了的小鸟,可是过了一天,这只死鸟突然不见了。谁把它拿走了呢?是埋葬虫把它掩埋起来了。要是你不信,就试试看。埋葬虫是一种黑色的甲虫(常带红斑)。它闻到死鸟的味道,就从四面八方爬来或飞来,立刻把死鸟包围住,并马上挖起土来,土越挖越松,死鸟也就越陷越深,终于把死鸟埋在土里了。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许多次观察,他用一系列的方法阻碍埋葬虫顺利地进行工作,可是它们却破除重重障碍,把一只死鼹鼠埋了起来。法布尔先把死鼹鼠绑在一根横着的棍上,棍子架在两个小树杈上,死鼹鼠虽然挨着地,可是掉不下去。埋葬虫找到死鼹鼠后,先在死鼹鼠周围挖个坑,然后,一只埋葬虫爬上鼠体,发现了绳子,用嘴咬断了绳扣,死鼹鼠的一头掉进坑里,另一头却斜挂在棍上;埋葬虫又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并咬断了另一个绳扣,这样才把死鼹鼠埋了起来。
埋葬虫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千方百计地埋葬鸟、鼠等死动物呢?原来,这是埋葬虫繁殖后代的一种方式:它们在埋下的动物尸体上,产下了卵,不久孵化出来的小幼虫,就可无忧无虑地吃着它们的父母早给它们准备好的食物,迅速成长起来。
屎壳郎为什么要滚粪球
每年夏秋季节,在田野和道路旁,常常能看到一对对油黑肥胖的甲虫,在滚动着一团灰黑色的垃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屎克郎,它的科学名称叫蜣螂。
屎壳郎滚动的这个粪球,是怎么做成的呢?原来,屎壳郎的头前面非常宽,上面还长着一排坚硬的角,很像一把种田用的圆形钉耙。屎壳郎用头上这把“钉耙”,将潮湿的人、畜粪便堆集在一起,压在身体下面,用3对足搓动。起初搓动时是一堆不大也不圆的垃圾,经过慢慢的旋转,就成了枣子那么大的圆球。于是,这种小甲虫把圆球推着滚动,粘上一层又一层的土,有时地面上的土太干粘不上去,它们还会自己排些粪便粘土哩。这个圆球,往往是一对雌雄屎壳郎合作做成的。
屎壳郎推粪球时,往往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前面的一个用后足抓紧粪球,前足行走,用力向前拉,后面的用前足抓紧粪球,后足行走,用力向前推,碰上障碍物推不动时,后面的就把头俯下来,用力向前顶。
它们要把粪球推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个粪球又有什么用处呢?
原来,屎壳郎推粪球是为它们的儿女贮备食料。屎壳郎把粪球推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后,就用头上的角和3对足,将粪球下面的土挖松,使粪球逐渐下沉,再将松土从粪球四周翻上来。这样大约不停地忙碌2天时间,当粪球下沉到土中时,由雌虫在粪球上产下卵。这样,屎壳郎才算把一场繁忙的传种工作完成,然后双双从松土中间往上爬,同时逐层将土压紧,直至与地面齐平。
卵在洞中过一段时间后,会孵出白色的幼虫来,幼虫就以粪球作为食料。
屎壳郎很喜欢用牛粪做球,因为牛是反刍动物,吃到肚里的食物嚼得很碎,拉的粪便比较稀,容易粘在一块儿,而且营养丰富,幼虫最爱吃。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萤火虫是一种有益的昆虫。我国古代把萤火虫叫做“夜照”、“熠熠”等,意思都是说它会发光。关于利用荧光照明,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常见的,但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他们不一定知道。
萤火虫的光有的黄绿,有的橙红,亮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把它们捉来放在小玻璃瓶里,就可仔细观察它们发光的特点。原来它们发光的部分是在腹部最后两节,这两节在白天是灰白色,在黑夜才能发出光亮。光是通过透明的表皮而发出,表皮下面是一些能发光的细胞,发光细胞的下面是另一些能反射光线的细胞,可以看到其中充满着小颗粒,称为线粒体。线粒体能把身体里所吸收的养分氧化,合成某种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里含有很多线粒体,说明它们能制造比较多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还含有两种特别的成分:一种叫做荧光素,一种叫做荧光酶。荧光素和含能量的物质结合,在有氧气时,受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于是产生光亮。萤火虫常常一闪一闪地发光,是因为它能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的缘故。
萤火虫发光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含的荧光素和荧光酶各不相同。萤火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和使同类聚集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捉在小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可引诱在较远处的萤火虫向小瓶飞来。
有趣的是,萤火虫不但成虫能够发光,它的卵、幼虫和蛹也都能发光呢。
瓢虫都是益虫吗
瓢虫是昆虫王国中一类体形很奇怪的成员,它们好像被一切为二的半个小皮球,或者像一个微型水瓢,因此就得到了瓢虫这个名字。
说起瓢虫,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这样认为,瓢虫是吃蚜虫的专家,而蚜虫又是庄稼的敌人,所以瓢虫属于益虫。
其实,世界上有4000多种瓢虫,虽然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为保护庄稼尽心尽力,但也有一些专门危害庄稼的种类。
在我们常见的瓢虫中,二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和大红瓢虫,它们无论是幼虫还是成虫,都善于消灭蚜虫和介壳虫,特别是吃起蚜虫来,简直如同狼吞虎咽一般。
但是,瓢虫家族中的十一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则喜欢成群结队地爬在茄子、马铃薯、柑橘、梨树或桑树上,大肆啃咬,把叶子表面咬出一条一条的伤痕,使农作物和果树大大减产。这一类的瓢虫,只能算是害虫了。
由于瓢虫的种类很多,怎样才能知道它们谁是益虫,谁是害虫呢?有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那就是观看瓢虫外表的硬翅。凡是硬翅细腻、特别光滑和闪闪发光的,基本上都是肉食性的益虫。如果硬翅上面有密密麻麻的细绒毛,不管有什么颜色斑纹,这类瓢虫十有八九是依靠吃植物为生的,大多属于害虫。
昆虫有没有“鼻子”和“耳朵”
春天,桃李盛开,百花竞艳,蝴蝶飞舞,蜜蜂翩跹,许多昆虫在花丛里采蜜传粉,真是一派忙碌景象。蜜蜂和蝴蝶能闻到各种花果的香味,难道说它们也有“鼻子”吗?
昆虫的确有“鼻子”。要是你捉到各种昆虫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头上都有一对触角,不过各种昆虫的触角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细长的,像一对鞭子;有的生着许多分枝,像两把刷子;有的非常短,下面是一个柄,上面膨大,两只触角像两把短锤。另外,在昆虫的口部下面,还有两对短小的口须。别看触角和口须的模样跟高等动物的鼻子完全不同,可它们却能够像鼻子一样,起着闻气味的作用。因为触角和口须的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孔洞,有些孔洞里藏着能够感受气味的细胞。当昆虫遇到带着气味的空气时,靠着这种特殊的构造,就能使它们辨别气味。
这种特殊的“鼻子”,对于许多昆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蜜蜂和蝴蝶外,还有不少昆虫,都利用嗅觉来寻找食物或寻找配偶繁殖后代。大家熟悉的蚂蚁,可以根据嗅觉来辨认自己的同伴;假若往一个蚂蚁窝里放入几只另一窝的蚂蚁,由于彼此的气味不一样,这些外来的蚂蚁很快就会被咬死。昆虫既然有嗅觉,所以也能避开各种它所不喜欢的气味。
根据昆虫能闻气味的特性,人们已经制造出了许多有气味的药品。其中,有些能够引诱害虫前来,然后捕杀它们;有些能使害虫躲避,可以保护人、物不受虫害,如驱蚊香、樟脑精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昆虫不仅能闻气味,还能分辨声音哩。因为在它们身上长着一些跟耳朵的作用一样的东西。昆虫的“耳朵”很奇怪,而且生长位置很不一致。蝗虫“耳朵”生在腹部第一节的左右两边,每边一只,外表就像半月形的裂口,很容易看见。蚊子“耳朵”生在头部的两根触角上,每根触角的第二节里藏着一个收听声音的器官。蟋蟀的“耳朵”却生在一对前肢的第二节上。而飞蛾的“耳朵”,有的生在胸部,有的生在腹部。
昆虫的听觉能力很特殊。对于声音节律的分辨力特别强,如果每秒钟内声音的断续次数较多,人耳就听不出断续,只感觉到是一片连续的声音。可是,许多昆虫对于每秒钟几十次的节律变化却能够分辨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科学工作者发现有不少昆虫能够听到超声,有的甚至能听见每秒20万次振动的超声。
昆虫的“耳朵”,主要是用来找寻“配偶”的。如孤单的雌虫,它根据异性发出的声音,就容易找到雄虫的藏身之处,实现它们的交配活动。“耳朵”在保障自身安全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像许多飞蛾能够听见蝙蝠的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耳是听不见的),使它们可以迅速离开危险区域,不至于落入蝙蝠的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