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他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盲目地跟随他人不一定有好结果,我们的生活需要创造力。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一个新的方法,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收益。
我们经常说,方法总比问题多,但是想出一个新的方法却总是要伤透脑筋。大多数时候,我们懒得去想一些新办法,而喜欢沿用前辈们的经验,更喜欢使用一些稳妥的、已经实施过的方案。这就容易让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即按固定的思路去想问题,而不愿意换个角度、换种方式去想,拘泥于某种模式。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更好解决,更是阻碍了我们的思维活性。
有个小男孩在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马戏场内叫卖小食品。但每次看马戏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很少有人问津。这下可怎么办呢?没人买东西,意味着他的收入惨淡。
有一天,他的脑瓜里诞生了一个想法:向每个买票的人赠送一包花生,借以吸引观众。但老板不同意这个“荒唐的想法”。他就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作担保,恳求老板让他试一试,并承诺说,如果赔钱就从工资里扣,如果赢利自己只拿一半。于是,马戏团外就多了一个义务宣传员的声音:“来看马戏,买一张票送一包好吃的花生!”在他不停地叫喊声中,观众比往常多了几倍。
观众们进场后,他就开始叫卖起柠檬水等饮料,而绝大多数观众在吃完花生后觉得口干时都会买上一杯,一场马戏下来,他的收入比以往增加了十几倍。
上面那个小男孩,当传统的销售方法不管用的时候,他换了一种销售方法,先免费赠送花生,使得观众先“占他的便宜”,进而由于口渴而不得不主动买他的汽水。这种方法无意间就推动了他的销售。如果他总是用一直使用的方法,被动地等待客人来买饮料的话,他的工作成果肯定得不到任何改观。
创造性思维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有滋味,并能让你产生激动人心的顿悟。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年轻人应该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做到博学而不浮躁,专注而不死板,打下良好的基本功才能有所创新。很多年轻人不仅学识浅显,而且对身边很多事物都漠不关心,即使在现有的制度和规则下都难以完成任务,又如何能创新呢。
2.展开想象的翅膀。
创新,必须以联想、想象为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要鼓励自己多联想。千万不要告诉自己“这样行不通!”“那样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只有想不出来的东西。只要你敢想,就能变成现实。
在17世纪的荷兰,某一天一家眼镜店老板汉斯的孩子拿了几块镜片,有远视的,近视的,也有老花镜片,与邻居的几个孩子一起玩。有一个淘气的孩子想出了一个新的玩法,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地拿在眼前,向远处望去,不由惊叫起来:“天啊,礼堂的尖塔怎么变得这么近了?”孩子们的行为给了汉斯启示,汉斯通过联想和实际操作,用老花镜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3.有坚定的信念。
比如,当你想要突破常规,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的时候,你周围的人可能会认为你不正常、异想天开,因此而嘲笑你、疏远你。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到了他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也是现在及未来让你感到自豪的事情。
4.换个角度看事物。
要培养创新能力,平时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对于一个问题,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在一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比如,在思考一支铅笔的用途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得出这样多的答案:写字、绘画、当发簪、做书签、当尺子画线,它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千万不要以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写字。
5.不断地尝试。
很多新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来的。鲁迅有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寻找道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尝试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挫折,千万不要被挫折打败。
我们要欣然面对失败,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为了验证这些想法并不可行。一遍又一遍,直到最终发现自己的想法原来是行得通的。我们在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而任何事情,浅尝辄止是不会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