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跟人交谈的时候,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对方却非常看重,明明你不是这个意思,但对方就听出了这个意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候你在无意中就会伤到别人。如果对方是你熟悉的朋友,他还可以谅解你的无心之过,但如果对方是你的上级、客户、同事,那么,你有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让你损失一笔生意,甚至丢掉一份工作。
在我刚上高中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彼此都还不太熟悉。坐在我身后的是一个比较内向但又要强的女孩。她长得不太漂亮,但是为人很好,和我也谈得来,所以我也愿意跟她交往。记得在开始与她相处的时候,我就伤害了她的感情。
那次,我拿了一个水果罐头,打算跟她分享,但用水果刀撬了很久也打不开瓶盖,于是,就拿到她面前,希望她能够打开,但我嘴里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我不相信你能弄开它!”没想到,她只是费了一点力,就很顺利地弄开了。
还有一次,一道几何题,我算了很久得不出答案。我觉得难度较大,就回过头把这道题递给他,顺便又对她说了句:“我不相信你能算出来!”
这次,她生气了。她非常慎重地对我说:“你怎么老是瞧不起人啊?”我问:“我怎么瞧不起人了?”
她说:“什么事情你老是不相信我能做出来,难道只有你才能做出来啊?”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从来没有瞧不起她的意思。
“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我不相信你能写出来”这些不过是我无意中的口头禅。在家里,母亲经常用这样的话来激励我。比如,在我小时候,当我不想吃饭的时候,母亲会说:“这么一大碗饭,我不相信你会吃完!”于是,我就偏要吃完给她看;当我不想自己穿衣服的时候,母亲会说:“我不相信你自己会穿衣服了!”我就偏穿给她看。久而久之,母亲要激励我做某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相信……”我知道母亲并没有瞧不起我的意思,只是希望我那样去做,我明白母亲继这句话之后的潜台词是:“不然,你试试看!”
我对母亲的这句话已经适应了,听到她说,“我不相信你……”就会马上去试试看。不仅如此,我还学上了母亲的这套“激励语”,并无意地把它用在对别人的激励上去。我对这个女同学说“我不相信你能……”,其实就是希望她试试看。
然而,这个女同学听到的意思并非如此。她很自然地认为我不相信她,因为她认为我这句“我不相信你能……”之后的潜台词是:“你那么笨!”她本能地认为我在“攻击她”。
或许,这种对语句的不同解释,与一个人的认知有关,也与一个人的个性有关吧!经过女同学的那次提醒,我很慎重地去掉了那个我自己觉得很受用的口头禅,不再贸然对她使用,怕再次无意中伤害到她。
前面我们说过反射效应,不要以为自己不忌讳的东西,别人也不忌讳。对于一些过于敏感的沟通对象,更要注意这一点。一般来说,容易引起对方误会、强烈反感的话题主要有,对方的隐私、对方的伤心往事等。
不要询问别人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内心最敏感的话题。隐私大多是那些难以启齿的,不便与人分享的事,当然不想让人知道。
康德曾经说过:“对男人来讲,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他愚蠢;对女人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说她丑陋。”人们经常对自己的隐私非常在意,即使你是无意中问的,对方都会提高警惕,在心里想“你问这个干吗?”“你是不是要调查我?”因此对你有戒备心理。
说话时要考虑对方的个性与身份
有很多年轻人说话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说,不懂得注意对方的个性和接受程度。对于那些生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的人,以及在心灵上有过创伤的人,我们对其说话要适当的谨慎,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因为你所说的话,经过对方头脑加工,意思可能完全变样,甚至变得完全相反。正如我上面的那个同学,本来一句常人能接受的话,却碰到了她这么个敏感又自卑的人,所以刺痛了她,造成我和她关系的紧张。
不要拿别人的缺陷说事。
俗语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人人都有各自的成长经历,都有自己的缺陷、弱点,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都是他们不愿提及的“疮疤”,是他们在社交场合极力隐藏和回避的。别人的缺陷,有些即使一眼能看出,也不要直白的作为谈话内容。比如,我们经常因为觉得自己和朋友的关系不错,而开玩笑“她走路像个鸭子一样,一跛一跛!”“你的下嘴皮都快贴到下巴了!哈哈!”你以为朋友不会在意,其实他却很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