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寺庙
48111200000015

第15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12)

唐代兴建的觉寂塔后毁于兵火,现塔为宋宣宗大中初年重建,但塔貌仍保持唐时风貌。此塔高10余丈,上下7层,层层皆有斗拱和环廊,出入相制,外旋中空,为国内罕见。塔的北面有石梯可上,四门相对,虚实相错,凭栏外眺,奇山秀水尽收眼底。塔中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寺僧了莹修复时所立碑记。塔顶有一相轮高达1丈5尺,全以生铁铸成,既壮观,又可起避雷针作用。轮分9节,上为葫芦铁圈,下为壶形宝瓶,中间5节如轮,轮上有一个宝瓶,承轮而立。底下还有个相轮反扣于塔顶之上,大大增强了相轮的稳定性,是艺术和建筑的巧妙结合。为了使相轮和宝塔连成一体,有力地抗击风雪,古人还以一根斗粗的木柱穿立于塔的上部,以8根铁链拉向八方,挂上51个风铃。微风吹来,叮当作响,十分悦耳动听。

寺院周围名胜很多,有宝志禅师开山所居的宝公洞,有宝禅师开山所居的宝公洞,有宝志禅师用锡杖柱地,掘出的锡杖井、卓锡泉,至今泉水清冽。

三祖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武帝萧衍(号佛心天子)赐名“山谷寺”。隋大业二年(606年),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向四众弘法时立化,并葬于寺后。唐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在此得五色舍利,建塔奉之。肃宗元年(756年),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册谥舍利塔曰“觉寂”。此后,寺、塔几经兴废。元末,寺遭兵燹,唯塔独存。明清时重建。

寺院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寺内当年遗留下来的三祖洞、立化塔和佛教著作《信心铭》被誉为镇寺三宝。

十五、浙江

(一)普陀山诸寺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岛上风景秀丽,古刹林立,集海上胜景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普陀山大海怀抱,金沙绵亘,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著名景点有潮音洞、梵音洞、朝阳洞、磐陀石、二龟听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南海观音、大乘庵等。

普陀山流传着许多有关佛教的民间故事。佛教传说在1000多年以前,南海观音曾在普陀山对面的洛迦山上讲经说法、超度众生;又传说在五代后梁时(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锷曾从山西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其洋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慧锷的去路,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进,此时慧锷立刻省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慧锷祈祷说,如是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忽然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锷与岛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此后,普陀山渐渐成为供奉观音道场。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3个观音的香会期。实际上二月十八、六月十八、九月十八是朝山人最多的日子。一直到半夜12点钟声敲过,人们开始下山或离开寺院。到十九的中午香客逐渐减少,香会期结束。

(二)普陀山普济寺

又名普济禅寺、前寺。坐落在浙江省普陀山白华顶南侧的灵鹫峰下。这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一座重要寺庙。主殿中供奉的观音菩萨及其32尊变身像,全国少见。

此寺始建于宋代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名宝陀观音寺。明初被毁。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重建。清初,再度被毁。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建,改名为普济禅寺。后经多次维修,普济寺各类建筑保存完好。

普济寺占地面积3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0余间。这是普陀山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等,排列在中轴线上。伽蓝殿、罗汉堂、承德堂、关帝殿等,位居两侧。庭院之中古木参天。全寺布局严谨,庄严肃穆。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此殿高18米,宽42米,深28米。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观音像,高八点八米。两侧,排列着三十二尊观音菩萨的变身像。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唐代成通四年(公元863年),当日本僧人慧萼在五台山迎得一尊观音像,试图东渡日本,在普陀山海面遇阻后,便在普陀山修建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样,普陀山有了第一座寺庙。北宋元丰三年,普陀山修建了宝陀观音寺。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规定普陀山各大小寺院主供观音神像。从此,普陀山就成了观音菩萨的道场。普济寺大圆通殿中的观音菩萨像如此高大,变身像又如此之多,其原因就在这里。

(三)普陀山法雨寺

又名法雨禅寺、后寺。坐落在浙江省普陀山白华顶左侧光熙峰下。这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观音菩萨道场,是普陀山的一座重要寺院。

此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改名为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赐额“护国镇海禅寺”。后被火烧毁。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重建。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赐额“天花法雨”,改名为法雨寺。后经不断维修,法雨寺保存依然完好。

依山而建的法雨寺,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200余间。天王殿、玉佛殿、圆通殿、御碑殿和大雄宝殿等,是该寺现存的主要建筑。

圆通殿又名九龙殿,是清康熙年问从南京明代故宫拆迁而来的建筑。这座重檐歇山式的大殿,面宽35米,进深20米,高22米,屋面上铺着黄色琉璃瓦,雄伟壮观而又金光灿烂。这是法雨寺的主体建筑。殿内顶部的穹窿为拱圆形,中有一珠,九龙争抢,图案生动优美。这是其他佛教寺庙中不曾有过的。

圆通殿前,有两株精壮高大的古银杏树。东侧,有一株长势奇特的龙凤柏。寺后,有秋似彩霞落地的枫香林。这些名木古树,为法雨寺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四)杭州灵隐寺

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岸边的飞来峰下。这是我国一座著名的古代寺庙,至今仍享有盛名。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始者为印度僧人慧理禅师。以后多次更名,先后叫过灵隐山景德寺、景德灵隐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等。清康熙皇帝题名“云林禅寺”。但是,这座寺庙仍以灵隐寺的名称驰名天下。

灵隐寺初创规模不大。梁武帝曾赐田给灵隐寺,使灵隐寺初具规模。宋宁宗嘉定年间评定浙江禅院,以余杭径山寺为第一禅院,灵隐寺为第二,净慈寺为第三,宁波天童寺为第四,阿育王寺为第五,全称为“禅宗五山”。除径山寺今已废外,其他四寺皆为东南名刹。五代吴越国时,该寺曾有9楼、18阁、72殿、房舍1200余间,僧众3000余人。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该寺两度重建,最终拥有7大殿、12堂、4阁、3轩、1林、3楼,形成今日规模。

清代康、雍、乾时期,三位皇帝多次巡视江南,驻跸灵隐,赋诗纪游,刻碑立寺。尤其康熙帝玄烨、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驻跸灵隐,赐额留诗,与灵隐结下不解之缘。由于三朝帝王优礼有加,故灵隐寺在清初有百年隆盛之局。清成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杭州,灵隐寺遭到毁坏。1937年底,日军入侵杭州,灵隐寺再度遭到严重破坏。至1949年7月,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坍,殿内三尊泥塑大佛也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修复灵隐寺。1952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主持修复工作。改原砖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1954年,大雄宝殿落成。1985年起,灵隐寺制定全面恢复寺院十年规划,投资5000万元,将灵隐寺建成了一座亭台楼阁齐全、殿堂寺宇配套的佛教丛林,江南千年古刹从此再现雄姿。

灵隐寺入山处有一横匾,上题“最胜绝场”,字迹苍劲,传说为晋人葛洪所书。参道照壁上镌有“东南第一山”五字。东西二山门之间是天王殿,面阔7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前悬“云林禅寺”匾。

天王殿内供奉着一尊袒胸露腹弥勒像,称为“皆大欢喜弥勒佛像”。弥勒像佛龛壁上挂着“说法现身容大度,救人出世尽欢颜”对联。两侧有高近8米的四大天王塑像,弥勒像背后是韦驮护法像,系南宋时雕刻,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佛身由香樟木雕成,可以一块块卸下来,整个佛像不用一钉,镶嵌连在一起,是南宋木雕造像中的艺术精品。天王前有两座经幢,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经文至今清晰可辨,是重要的古代文物。

天王殿后过园林登石砌月台,即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单层重檐式,高33.6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是全寺的主殿。殿内主像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连座达24.8米。佛像用24块巨大香樟木雕成,妙相庄严,发髻、衣褶、坐姿皆为唐朝佛雕风格。此像被国际佛教界人士和学者视为佛祖释迦牟尼标准造像。殿后分坐12缘觉像。12缘觉之布局为全国寺院之孤例。释迦牟尼佛背后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群塑,正中塑观音立鳌鱼背上,前为善财童子,作膜拜观音状,四周山岩云水之间,满缀乌兽神怪,群塑有大小佛像156尊,全为泥塑,部分镀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八角九层经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为大理石砌成,塔壁镌有无数石雕佛像。二塔结构相同,为仿楼阁式,每层四门,有柱,出檐,造型和顺流畅,是典型的宋式建筑。

灵隐寺内古木参天,周围郁郁葱葱,景致极佳。寺前冷泉流经处有“青淙”、“壑雷”诸亭,清流潺缓,清幽静谧。寺对面飞来峰海拔168米,山上奇岩突兀,堕者似倾,翘者欲飞。峰下龙泓、玉乳、射旭诸洞,回旋幽深,洞中遍布造像。峰前清涧回绕,逢水盛时,声如轻雷。

灵隐寺久享盛名,景色绝佳,是杭州著名旅游胜地。1983年,灵隐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五)宁波天童禅寺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的太白山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号称“东南佛国”,为我国“五大丛林”之一,创建于永康元年(300年),距今有1700余年历史。此寺乃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占重要地位。

天童寺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有殿、堂、楼、阁、轩、寮、居三十余个计999间。诗赞日:“山外青山翠满峰,丛林禅宗九州同。楼堂仟阁难相数,广厦千座是天童。”天童寺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明朝格局,寺宇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

主要建筑天王殿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落成,近几年重修。广七间32米,深六间24米,高18米。殿正中供奉欢天喜地弥勒佛。

寺内保存宋朝(1159年)周葵撰文、张孝祥书写的《宠智禅师妙光塔铭》碑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铸造的,直径2.36米,深1.07米,重2吨的千僧铜锅;著有8l卷的《华严经)),重6.5吨的铜钟,清顺治赐鎏金药师铜像以及顺治、康熙御书碑刻等。

相传,当时僧人义兴法师云游到此,结茅开山,建造“精舍”,日夜虔诚诵读经书,此事感动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令太白金星化为童子下凡,为义兴法师伺给供奉。因传说中这座寺庙是从天上派下来的孩童帮助法师建造的,故名天童寺。

十六、湖北

(一)武汉宝通寺

宝通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南麓,为荆楚名刹。洪山位于武昌,是武汉著名风景区。早在南朝刘宋时(420-479)洪山即建有“东山寺”,唐贞观年间(627-649),鄂国公尉迟敬德在此扩建寺宇,监制铁佛,改东山寺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理宗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至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更名为“宝通禅寺”,沿用至今。

宝通寺拥汉地之青山碧水,得楚天之钟灵毓秀,风光无限,美不胜收。现有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1879)所建,其建筑或昂举或幽深,皆依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殿阁庄严古朴,宏伟壮丽,蔚为大观。进入山门,有放生池、圣僧桥、钟鼓楼、弥勒殿、东西花厅、普同塔院等;登般若门至大雄宝殿,依次递进为客堂、禅堂、玉佛殿、藏经楼、方丈室、关房等;东侧有般若楼、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客堂;西院内有宾客楼、僧寮等。直登后山可见万佛殿、法界宫、华严洞、洪山宝塔等。寺中鼓楼内有一大鼓,据称为全国第二,法界宫(亦称罗汉堂)建筑融中西风格,石柱高耸,饰有浮雕、顶覆琉璃瓦。洪山宝塔为七层八角塔,高45.6米,砖石结构,结构严整,体型壮丽,为洪山风景区标志性建筑。文物古迹有宋朝古钟、明朝石狮、清朝藏经等。寺院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滴翠,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为武汉著名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