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句教育的话,少说,巧说,强于啰啰嗦嗦。一句到位,比反复强调、三令五申要有效得多;点到为止,比深入剖析对孩子更有意义;就事论事,比旁征博引更能让思路清晰。
除此之外,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三思而后行,不要张口就说,事先不经过大脑。卡耐基曾经说过,要么不说,要说就说好话,说鼓励的话,说肯定的话,说令人欢喜的话。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可是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能理解父母的真实用意,也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符合父母的要求。
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我特别理解我的孩子,孩子很小的时候,我说的都是儿向语,像宝宝乖乖啊,乖乖吃糖糖啊。孩子长大了,我才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其实,说儿向语,并不是我们所说的“说孩子能听得懂的话”。
那么,什么叫孩子能听得懂的话呢?
我们小区里有个小女孩,只有三岁,很喜欢说话。没事的时候,经常自己一个人搬着一个小板凳,往小区里一坐,碰见谁就跟谁聊天。
小女孩聊天的样子特别可爱,她说话的内容,又特别逗人。
有一天,我领着桐桐去上学,在小区里碰见她。离得很远,小姑娘就喊:“上班的叔叔,早上好!你上班为什么每天都要带上小姐姐啊?”
“小姐姐要上学啊。”我回答说。
“很少有叔叔上班带着孩子的。你们班真好,还有学上。那我也上你们班行不?”小姑娘问道。
我和桐桐都笑了,桐桐说:“我爸爸是上他的班,他是去工作的。我是上我的学,是学校。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小女孩歪着头想,半天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眼看着我们就要走过去了,她就急着问:“那你们学校也可以收我吧?我可以让我爸爸送我。”
“等你长到六岁的时候,你就可以进学校了。那时候,你妈妈、奶奶、爷爷,谁送你都可以。”我解释说。
“可我要等到花儿也谢了,才能到六岁啊。叔叔我求求你了,”说着小姑娘就从板凳上站起来,凑到我身边来,说:“我每天都吃很多肉,吃很多菜,锻很多练,我身上不但有鸡肉,还有鸭肉,还有狗肉、马肉、驴肉,你想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
“你身上有鸡肉、鸭肉、狗肉?”桐桐诧异地问道,问完后哈哈大笑。
“是啊,我妈妈说了,要多吃点肉,多锻炼,这样才能长肌肉。我锻炼得多,吃得多,肯定就有了鸭肉、狗肉、马肉、驴肉,还有骆驼肉、大象肉。”
这个孩子的妈妈正好出来,听到女儿说这话,不禁也笑了,她赶紧纠正说:“傻丫头呀,人身上怎么能长鸭肉、狗肉呢?妈妈说的肌肉,不是公鸡母鸡的鸡,是另外一种肌肉。”
“什么样的鸡?”
得,我估计,要解释清楚这个概念,这位妈妈又得费一番口舌了。
桐桐说:“干吗跟孩子说肌肉啊,就说‘多吃多锻炼对身体好’不就行了。”
孩子刚学会说话和思考的时候,唠叨太多孩子听不懂的话,只会让孩子产生误解,进而做错事。
男孩子小时候,都特别顽皮,搞破坏、捣乱等,个个在行。小准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子。
小准的妈妈为了教育他,可没少费口舌。
今天告诉他:“不要再拆东西啦,否则咱们家就没有完整的东西可用啦,咱们就要退回到原始社会啦,过刀耕火种的生活了。我现在真后悔,当初为啥没有把你生成女孩。”
明天唠叨他:“今天放学不许在外面玩,放学后就回家,不然,妈妈就要找到你老师那里,跟老师告状,让你挨批。每次你在外面玩都得惹祸,让我替你擦屁股。唉,你看你二舅,人家多省心,人家兰兰一点都不给她爸爸妈妈找事。还是女孩好。”
后天又叮嘱他:“多穿点衣服啊,别以为你是男孩就抗冻。今年的天气格外冷,你别没心没肺地每天就穿个大褂子就去了。男孩子就是这么粗心,你看那些小女生们,谁都不会像你,居然在上学的时候忘了穿外套。”
……
有一天,小准的妈妈下班回家,发现小准居然没有在客厅里玩,他的房间也是紧闭着。
妈妈心下起疑,就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推开门,只见小准正脱光了裤子,用刀子对着自己的两条腿中间。
妈妈吓坏了,尖叫道:“小准,你在干什么?”
小准也吓了一跳,抬头见是妈妈,连忙拿裤子把自己的腿盖住了。
妈妈一下子蹿过来,夺过小准手里的刀,说:“你到底在干什么?”
小准说:“我想变成女孩。你天天说女孩好,女孩好。我听说只要用刀子把这个弄掉,就成了女孩了。”
妈妈大惊失色。
唠叨越多,负面信息就越多。有些孩子,不懂妈妈唠叨的真正用意,他们只是想要做乖宝宝,于是用幼稚的办法改变自己,结果犯下更大的错误。
晚上七点了,小静想要玩篮球,可是天已经黑了,外面的篮球场又没有灯光,肯定没法玩了。妈妈就让她第二天再去玩。
小静没有吭声,自己悄悄找到爸爸的篮球,自己一个人在屋里拍起来。“咚咚咚”,地板发出一连串的声音。
妈妈一听,连忙跑过去,把小静的篮球抢下来,说:“一会儿楼下来人找你了。这楼里,能打篮球吗?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让你明天再玩,你怎么就这么忍不住啊?”
“不是我忍不住,我明天就要竞选班长了。你刚跟我说,做人得会拍,才能搞好关系,才能竞选成功。这我平时没有机会锻炼,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啊。”
“哈哈,你这孩子真是要气死我。我说的那个拍,那是这个拍吗?我说的拍,那是‘拍马屁’的‘拍’,是说你得会说话。见领导会说话,见同学会说话。”
“会说话,我会说话啊,你看我现在不是在说话吗?”小静很不解。
“我说的会说话,不是你说的会说话,我说的会说话,是说话要说得好听,要受听。”
“还让我会说话呢!我看你就不会说话。”
给孩子唠叨一些潜规则的事情,孩子不但听不懂,不会按照父母的方式去执行,还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恐惧心理。而且以后孩子做事,他要么投机取巧,要么就弄巧成拙。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力。要教育孩子,就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懂什么,不懂什么。这样,才能避免说一些孩子根本不懂的话,自己费心不说,还可能会造成亲子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