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有方法,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唠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得把方向调整一下,改为唠叨以外的教育法。佛说:修行法门有千万种,但万法归宗。
同样,教育的方法千万种,万法归宗,那就是为孩子输入正能量。虽然任何方法的最终受用者都是孩子,但真正良好的教育,是父母边教育孩子,边完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给自己输入正能量。我们得把教育、生活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枯燥的任务。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做好教育。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把自己当成权威。其实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只是他的玩伴、玩具。如果我们能放低姿态,成为孩子的玩具,那我们就能和孩子保持心灵相通。
做孩子的玩具,和孩子一起嬉笑打闹。这对一些父母来说,就是一种尊严的挑战,他们害怕,父母失去威严,很难给孩子立规矩。其实不然,只有和孩子保持亲昵的关系,你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大凡是一个军人。女儿小树出生时,他特兴奋,每次一进家门,就直奔女儿,抱起女儿,就把女儿抛向空中。
大凡的妻子每每吓得尖叫不止。但小家伙却似乎很高兴,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小手和小脚丫一直摇动,希望父亲再来一次。如果父亲停下来,她就会很不高兴。
小树慢慢长大了,大凡和女儿的游戏就更多了,最简单的就是大凡在地上爬,女儿骑在他的身上。但是大凡往往在爬的时候,加上一些障碍物,比如要跳个小高,或者钻过什么栏杆,就像他在训练场上做的那样。
大凡的妻子最反感他的这一行为,她说:“这动作看起来多不雅啊,父亲也不像个父亲,女儿也不像个女儿。”
她一边说,一边喊小树下来:“下来,下来,做点有用的事情多好。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都是学点算术、英语啥的,你可好,就会骑大马。”
小树根本就不听妈妈的话,她和爸爸玩得异常开心。
妈妈见如此,更是生气,她使用极端手段,把老公踢走,把孩子揪过来,让孩子坐在桌子前,学习认字。
小树很不高兴,把摆在面前的纸都撕掉,把笔扔得到处都是。母女俩的矛盾迅速激化。
小树的妈妈呢,不但不反省,反而骂大凡:“都怪你,要不是你这么惯着孩子,整天让孩子这么疯玩,她怎么会没有学习的心呢?我小时候,那看到纸、笔、书都是亲的。你看看孩子成什么样子了,早晚被你毁掉。”
大凡对妻子做了半天功课,他劝妻子找一个教育专家聊聊,看看玩对孩子重要,还是学习对孩子重要。
妻子半信半疑,还真找了一个著名的教育专家,她把大凡的这些做法告诉专家,请他提供一些重要的教育观点,帮助自己说服丈夫。
结果教育专家说:“只有会玩的孩子才会学。像你这种行为,就是把孩子当成玩具,是在玩弄孩子,而你丈夫的行为,看着是和孩子打打闹闹,没心没肺的,实际上却发展了孩子的身体机能,锻炼了孩子的感觉器官。”
游戏是孩子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发展,不断丰富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尤其是和父亲那种具有冒险精神而没有任何功利性色彩的玩耍,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就更有意义,也会让孩子更尽兴。
桐桐六七岁的时候,就喜欢自己编游戏,虽然很多游戏一点逻辑性都没有,但是她却乐此不疲。
桐桐曾发明过一种叫作“卡片叫人”的游戏,就是她提前设计好几款卡片,上面写着“我能支配你”,再设计一些情感表达性卡片,上面写着“我爱你”、“我喜欢你”、“我愿意听你的声音”等等。
桐桐自己玩倦了,就想要我和妻子陪着她玩。于是,她就会拿出这套卡片,让我和妻子随便抽签。只要我们抽中了“我能支配你”,那我们就必须要陪着桐桐玩。
我和妻子都很喜欢这个游戏,一旦“中奖”(抽中“我能支配你”的签),我和妻子就放下自己的全部工作,完全听从桐桐的指挥,哪怕桐桐让我们坐在客厅里数数,从一数到一百,我们也无条件服从。
后来我发现,这个游戏对孩子们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帮助:首先,父母无条件服从,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增加自信;其次,由于游戏内容是孩子自己设计的,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
作为孩子的玩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做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完全服从孩子。
我在推广桐桐发明的这个小游戏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在和孩子玩的时候,都不能做到无条件服从,他们更希望指导孩子。
他们对我说:“成老师,我觉得孩子的思维不完善,需要成人的指导,所以,我总是忍不住开口。”
我问他们:“你们能举一些具体的例子,说一下你们是在什么时候忍不住的吗?”
有个家长说:“比如,我女儿想要玩跳格子,但是她不知道跳格子的规则,只是瞎跳,所以,我就告诉了她跳格子的规则。”
有个家长说:“我和儿子玩跳棋,他总是盯着自己的棋盘,而不看我的走法,就无法掌握跳法,所以,我就提醒他,让他看我。”
另一个家长说:“我的儿子思维比较混乱,我在他说完游戏规则的时候,会帮助他梳理一下,让他把规则说得更清楚。”
……
听完后,我说:“其实,你们这些问题,我都遇到过,也思考过是不是该给孩子指导。”
“那您指导了吗?”
“大多数情况下,我没有。我一直认为,孩子设计的游戏,更符合孩子的思维,而成人的指导,虽然孩子也能接受并理解,但是却破坏了他的自我升级能力。所谓自我升级能力,就是孩子在游戏玩腻了之后,他会自动发明新游戏。”
“那我们就完全不需要指导了吗?”
“不,你也可以指导。但我更倾向于启发诱导,而不愿意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也就是说,我还是‘玩具’,但是是一个不听话的玩具。比如,孩子和我玩跳棋的时候,我不按规则走,这时候,孩子就会很容易发现问题,而对玩具进行规范,同时还会改进玩法。”
做孩子的玩具,一定要忍住,尽量不开口指导孩子。如果你想要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那你可以做一个不听话的玩具,让孩子改变游戏玩法。
外国一个教育专家曾经说过,父母,是最让孩子着迷的玩具。除了父母作为人类所表现出的社会性之外,还有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让孩子从和父母玩游戏的过程中,提高适应能力。
当然,父母要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服从的玩具,给孩子自己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提高他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