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有心得
48181700000018

第18章 认识治乱或成败之术(1)

历史上的乱而治,治而乱,纷纷扰扰,使政治家几家欢乐几家愁。能在乱中取胜的政治家,必有其惊人之处,在治乱中失败的政治家,必是容小人,近奸佞之臣。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定能总结出众多心得,对于今人无论创业还是经商做人都会有所帮助。

1.楚汉相争论成败

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自刎乌江,刘邦喜登九五。其中胜败缘由,两千年来一直受人关注。其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刘邦之前,统治者必然出身贵族豪门,血统的重要性胜于其他一切,投胎不巧,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从刘邦开始,中下阶层的人们也有机会登上皇位,才智开始成为决定性因素。如此,刘胜项亡的原因才值得更多的人们关注了。

继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又进行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在楚汉战争过程中,项羽由强逐渐变弱,刘邦则由弱变强,最后终于战胜了项羽。其中的成败得失,很值得后人深思。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吴广相继牺牲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了秦王朝。按照原来楚怀王的约言“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入咸阳,理应王关中,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称霸天下。当时,双方兵力极为悬殊,沛公刘邦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自知实力不敌项羽,只好听从张良的劝告,在鸿门宴上卑辞求和。项羽随即阳尊怀王为义帝,徙于郴(今湖南郴州)。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加上封章邯等秦降将为王,使他失去了关中秦民的支持;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也使他丧失了战略上的有利地势,特别是关东屡经战乱,经济残破,使他日后不可能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至于封王诸侯,更是他在政治上所犯的一个严重错误。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以此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而且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处于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局面。

项羽分封诸侯后即罢兵回归彭城。不久,田荣起兵反楚;于汉元年(前206)五月迎击田都,杀田市,自立为齐王;并以彭越为将军。彭越于七月击杀济北王田安。田荣并王三齐后,命彭越击楚,又以兵援助陈余击走常山王张耳,迎故赵王于代,复为赵王。齐、赵的起兵,对西楚的项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为了制止事态的扩大,项羽先派萧公角将兵迎击彭越,结果大败,不得不调遣主力击齐,以稳定局势。僻处巴蜀的汉王刘邦乘田荣起兵反楚、项羽无暇西顾的有利时机,听从韩信等人的计议,决策东向,于同年八月出故道,击降项羽分王的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迅速还定三秦,由此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帷幕。

楚汉战争之始,项羽即在战略上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他认定齐地的田荣为心腹之患,而张良也致书项羽说:“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又以齐反书递交项羽说:“齐与赵欲并灭楚。”以此麻痹项羽,项羽信以为真,遂无意西向,专注东方,在战略上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后来,项羽虽然击杀田荣,复立田假为齐王,但由于他在齐地烧夷城廓房屋,掳掠老弱妇女,激起齐民的反抗,使田荣弟田横得以收散卒数万人,据守城阳,并以汉二年四月立荣子田广为齐王,号令齐地百姓抗击楚军。楚军主力遂困于齐地,无法脱身。刘邦以此得以乘隙击降魏王豹,虏殷王印,并声讨项羽“放杀义帝”的罪行,然后率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顺利地进据彭城。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部署诸将击齐,亲率精兵三万人回师彭城。而刘邦此时却为轻易取得的大捷而陶醉,收其宝货、美人,逐日置酒高会。在楚军的突然反击之下,汉军五十六万乌合之众一败涂地,士卒死伤过半,睢水为之不流。刘邦本人仅以身免,其父太公和妻吕雉却作了楚军的俘虏。

彭城之战后,楚汉之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幸亏萧何及时调发关中老弱未成年者补充兵力和韩信的有力增援,汉军才得以重整旗鼓。项羽遂将战略重点移至西线,但他始终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厄运,无法越过荥阳、成皋一线西进。从此,楚汉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从刘邦这方面来说,这种相持是积极的。相持阶段一开始,刘邦就着手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有效地阻挡了楚军的进攻;与此同时,汉军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一方面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一方面在楚军后方和侧翼开辟新战场。这一部署打击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很快收到了成效。

汉二年前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项羽主力虽在汉三年前四月、六月再度攻陷荥阳、成皋,但由于刘邦采取了“高垒深堑勿与战”的战术,不仅保存了汉军的实力,而且牵制了楚军的主力,使项羽更进一步陷入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的困境。特别是项羽不能用人,不但韩信、陈平等人弃楚投汉,连他的重要谋士范增也得不到信用。这更使他在政治上、军事上连连失策,使刘邦得以调兵遣将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汉三年前五月,刘邦命彭越率兵渡过睢水,袭杀楚将薛公,直接威胁彭城。八月,刘贾、卢绾将卒二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协助下攻徇梁地,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完全截断了荥阳、成皋一线楚军主力的后勤补给线。同年九月,项羽不得不命大司马曹咎固守成皋,亲自回师救援,一举夺回了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但与此同时,刘邦乘项羽回师之机诱使曹咎出击,于是大破楚军,收复成皋。东线的韩信也袭破齐历下军,进据临淄,并消灭了楚将龙且率领的号称二十万的援军,尽定齐地。项羽在正面和侧翼战场上接连遭到重大失败,有生力量丧失殆尽,腹背受敌,进退失据,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最后阶段。项羽日益孤立,粮秣得不到补充,韩信又继续进兵西楚。汉四年前八月,项羽向刘邦提出议和,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正当项羽率兵东归,刘邦却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命刘贾渡淮河包围寿春,诱使楚大司马周殷畔楚。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于垓下,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无斗志。项羽率少数骑兵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王朝而告终。

项羽骁勇善战,几乎每战必胜,无疑是一个优秀的战术指挥员。他在政治上所犯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他在战略决策上的连连失利。可是,项羽至死也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乌江自刎前仍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司马迁在《史记》中批评他说到:“自矜功伐,奄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与项羽相反,刘邦却从楚汉的成败得失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不过,就在当时,人们就已总结过其中的经验教训。韩信初拜大将时,当面就问刘邦:勇、悍、仁、强,你比项羽如何?刘邦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就此分析项羽为人,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名虽强,实失天下心。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有一次问众臣己胜项败的缘由,并自评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筹给养,我不如萧何;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我能用此三人杰,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尚不能用,这就是我胜项败的原因。

刘邦虽然出身不是大姓望族,但他的见识远在刚愎自用的项羽之上。项羽虽然豪气过人,才智也非一般人可比,但其不能深谋远虑,广纳人才,常居功自傲,源自百姓却不敬百姓。又无权谋欺诈,最终四面楚歌,乌江饮恨。

2.光武“柔道”复兴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宽松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软弱,刚柔相济。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总结前朝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西南),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生于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秀兄弟三人,长兄刘縯,次兄刘仲。刘秀9岁而孤,养于叔父刘良家。刘秀谨慎宽厚,勤于稼穑。王莽天风年间,至长安,师从中大夫许子威,受《尚书》,略通大义。

地皇三年(公元22年),时绿林、赤眉起义已先后爆发,新莽政权呈败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扬图谶:“刘氏复起,李氏为辅”,鼓动刘秀举大事。十月,刘秀与兄刘縯及李通等起事于宛和舂陵。刘秀时年28岁。舂陵军初战不利,不久加入王匡、王凤所领导的绿林军。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王匡、王凤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

五月,王莽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刘秀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王莽大败。自此后,刘秀声名大震。

同时,刘縯因功劳卓著,引来刘玄的嫉妒被杀。刘秀深知自己力不敌玄,于是以退为进,得到重用。刘秀到河北后,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徒,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当地官僚地主的支持,并镇压和收编了铜马等各路起义军,力量迅速壮大。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即帝位于菜,国号“汉”,年号“建武”。十月定都洛阳。

此后经过11年的征战,刘秀于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统一了全国。

光武帝复汉之初,社会经济凋蔽,各地农民起义时伏时起,另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社会动荡不安。光武帝长于民间,亲身参加了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深知苛政的恶果。所以他决定“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务用清静”,恢复汉初的“无为而治”,以“黄老无为”作为他统治的指导思想。他说:“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光武帝的“柔道”就是减轻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与民休养生息。具体政策如下:

(一)安抚“盗贼”

东汉开国之初,许多百姓流亡在外,还有的则是占山为盗。光武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招流民还乡,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凡是参加赤眉等农民起义的,“自殊死以下皆赦之”。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因度田在一些地方引起了豪强裹胁农民暴动的事件,光武帝下令,对参加暴动的群“盗”,可由他们自己纠察揭发,五人共斩一人,只要以后不再举事,其余一律免罪;对那些组织暴动的“魁帅”,也不治罪,只迁往它郡,给予田宅,使其安生业。这种安抚政策,旨在使流民还乡,组织生产,各安其业。随后,东汉社会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景象,社会秩序安定,农业劳动力增加。

(二)释奴赦囚

光武帝自即帝位第二年起,就着手解放奴婢,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先后6次下诏,释放官私奴婢,并制定了保护奴婢人身及生命的法律。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光武帝连下三次诏书,禁止残害奴婢。光武帝还大批赦免囚徒,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下诏,全国的罪囚,除极恶的处死罪外,其他罪囚一律赦免为庶人。光武帝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和赦免罪囚的诏令,对阻止变自耕农为奴婢,提高劳动者的身份地位,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生产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精兵简政,轻徭薄赋

在进行统一战争期间,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光武帝在向人民征收“十一之税”的同时,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组织士兵屯田。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下令精简国家机构,裁缩官员,共裁并400多个县。第二年,又大量裁减军队。建武六年(公元30年),国家财政好转,恢复西汉旧制“三十税一”。同年,汉王朝罢郡国都尉官,停止地方兵的都试,且一度废除了更役制度。光武帝还提倡节俭,以身示范,并多次赈济鳏寡孤独及不能生活的贫民。光武帝实行一系列精兵简政,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光武帝也曾试图解决土地兼并和豪强侵占人户的问题,下召“度田”。此令一出即遭到了地主豪强们的反对。地方官吏与地主联合,欺压农民,反而激起了农民的武装斗争,一些豪强地主还乘机兴兵作乱。光武帝在发兵镇压无效的情况下,最后只好作出让步,度田不了了之。土地兼并问题虽未解决,但阶级矛盾尚未激化。

以上诸“柔道”措施,使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遭到破坏的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并发展,土地得以开垦,人口大量增加。光武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2100多万。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宽松而非放任,柔和而非软弱,刚柔相济。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总结前朝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一)退功臣,抑外戚,制宗室

在东汉王朝的建立中,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将帅们,位高权重,成为汉室潜在的威胁。对这些开国的元勋,光武帝给予他们显赫的荣誉,丰厚的待遇,而解除他们的实权,不授以执政的官职。功臣位尊无权,减少了对皇权的威胁,保持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和谐稳定。

对外戚,光武帝禁止外戚干预朝政,并规定凡后族、宫戚,都“不得封侯与政”。

对地方行政体制,光武帝也和西汉一样,实行“郡国并行”制。但东汉的王国封区小,诸侯王只有经济上的食封权,无政治上的治民权。多数侯王久居京师,不就国。对待宗室,光武帝严加限制,重申旧制“阿附蕃王之法”。对外戚、宗室诸王的抑制,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

(二)进文吏,虚三公,重台阁

光武帝在组建政权方面,不用功高的勋臣,而选拔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文士为官,尤其器重那些有气节,不仕王莽新朝的儒流名士。光武帝屡次下诏求“天下俊贤”、“天下义士”。重视儒家的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因此,四方学士“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光武帝亲自接待,授官任职。但是,对任职的官吏,特别是近臣、大臣,光武帝则以法理督责极严,对不称职或失职者,严加惩罚;对于事涉刑律的大臣,更是决不宽贷;对于禀公执法的官吏,则予以奖励。光武帝治国之术,宽以待民,严以责吏,确保了吏治清明,社会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