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消痔通便。
【主治病征】腰脊强痛,臀部痛,尿频尿急尿痛,痔疾,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下肢瘫痪;配殷门治疗臀部痛;配次髎治疗尿频尿急尿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七)殷门
【穴位位置】在大腿后面的中部,承扶与委中央连线上,承扶下6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半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静、动脉第三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殷为深厚,正中之意,此处肌肉丰厚,适当委中与承扶之间,所以称此穴为殷门。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腰痛,腿痛,膝关节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舞蹈病,下肢瘫痪。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舞蹈病;配委中治疗腰痛;配承山治疗腿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八)浮郄
【穴位位置】在大腿后面的下部外侧,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静、动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腘窝处称郄,浮指在其上方,所以称此穴为浮郄。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清热解痉。
【主治病征】腘挛筋急,膝关节炎,臀部大腿麻木。
【配伍穴位】配阳陵泉治疗膝关节炎;配委中、承山治疗小腿抽筋;配殷门治疗腿股麻木。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三十九)委阳
【穴位位置】在膝关节部后面,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内缘。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二头肌腱内侧,有膝上外侧静、动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委指弯曲之意,阳指在委中穴外侧,外侧属阳,所以称此穴为委阳。
本穴是三焦经之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理筋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一切腰腿重病,风湿麻痹,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尿频尿急尿痛,腿足挛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痪。
【配伍穴位】配中极治疗尿频尿急尿痛;配阳陵泉治疗腿足挛痛;配三焦俞治疗小腹胀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委中
【穴位位置】在膝关节部后面,窝横纹中央。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委指弯曲,屈膝时于其中间定位,所以称此穴为委中。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理筋止痛,泄热开窍。
【主治病征】腰痛,髋关节痛,腘筋挛急,下肢麻木、浮肿,腹痛,吐泻,尿频尿急尿痛。
【配伍穴位】配中极治疗浮肿;配肾俞、大肠俞治疗腰痛;配承山治疗小腿抽筋。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一)附分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静、动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附指旁,分指离开,别行,该经从大抒分出,从此下行,所以称此穴为附分。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舒筋散寒。
【主治病征】风寒侵入肌肤引起肩背拘急,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肘臂麻木。
【配伍穴位】配中渚治疗颈椎病;配大杼、风门治疗肩拘急;配天柱治疗颈项强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四十二)魄户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静、动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肺藏魄,穴在肺俞旁,所以称此穴为魄户。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平喘止咳,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咳嗽,憋气,肩背痛,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肋间神经痛。
【配伍穴位】配尺泽治疗支气管炎;配内关治疗肋间神经痛;配肺俞、膏肓俞治疗肺结核;配大杼治疗肩背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十三)膏肓俞
【穴位位置】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第五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病症隐深难治,称为病入膏肓,此穴可治虚损重症,所以称此穴为膏肓俞。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平喘止咳,培元安神。
【主治病征】肺结核,咳嗽,憋气、哮喘,吐血,盗汗,四肢倦怠,神经衰弱。
【配伍穴位】配百劳治肺结核;配足三里治疗倦怠乏力;配太溪、照海治疗盗汗;配肺俞、尺泽治疗咳喘。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四)神堂
【穴位位置】在背中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肩胛骨脊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及颈动脉降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第五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心藏神,居室为堂,穴在心俞旁,所以称此穴为神堂。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止咳安神,宽胸宁心。
【主治病征】心悸,气短,哮喘,咳嗽,发热恶寒,胸痛,脊背疼痛、强直。
【配伍穴位】配合谷、天突治疗哮喘;配内关、郄门治疗心悸、气短;配风门、肺俞治疗咳嗽、胸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五)譩禧
【穴位位置】在背中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五、第六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取此穴时能令病者发出譩之声,所以称此穴为譩禧。
【生理功能】疏经理气,泻热止痛,宣肺止咳。
【主治病征】咳嗽,憋气、哮喘,目眩,鼻出血,疟疾,发烧,肩背痛,劳损不眠。
【配伍穴位】配大椎治疗发烧;配陶道治疗疟疾;配风门治疗咳喘。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十六)膈关
【穴位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第九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膈为胸腹交关之隔界,穴在膈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膈关。
【生理功能】疏经理血,祛风止痛,利气降逆。
【主治病征】呕吐,吐血,膈肌痉挛,饮食不下,胃气上逆、打嗝,脊背强痛仰俯困难。
【配伍穴位】配扶突治疗膈肌痉挛;配膈俞、中脘治疗呕吐、吐血;配大杼、身柱治疗脊背强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七)魂门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九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八、第九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肝藏魂,穴在肝俞旁,所以称此穴为魂门。
【生理功能】疏经理肝,祛风止痛,健脾安神。
【主治病征】胸胁胀痛,腰背痛,呕吐,泄泻,小便黄赤。
【配伍穴位】配内关治疗胸胁胀痛;配太冲、行间治疗胸胁胀痛;配肝俞、脾俞治疗呕吐。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八)阳纲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九、第十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六腑为阳,胆为中正之官,为阳道中正之纲纪,所以称此穴为阳纲。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利胆止泻,健脾化湿。
【主治病征】腹满,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黄疸,糖尿病,低烧,小便赤涩。
【配伍穴位】配明、阳陵泉治疗胆道疾病;配胆俞、足三里治疗腹痛、肠鸣;配脾俞、意舍治疗黄疸。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九)意舍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九、第十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脾相应,脾藏意,穴在脾俞旁,所以称此穴为意舍。
【生理功能】疏经健脾,泻热利湿。
【主治病征】胆道感染,腹满虚胀,肠鸣,呕吐,泄泻,身热,黄疸,糖尿病。
【配伍穴位】配肾俞治疗糖尿病;配脾俞、胃俞治疗呕吐、泄泻;配天枢治疗腹胀。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十)胃仓
【穴位位置】在背下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第十三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胃为仓禀之官,穴在胃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胃仓。
【生理功能】疏经和胃,止痛消食,健俾导滞。
【主治病征】腹痛,腹满虚胀,胃痛,脊背痛,小儿食积。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胃肠炎;配胃俞、四缝治疗小儿食积;配大肠俞治疗腹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十一)肓门
【穴位位置】在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卫气出于三焦而熏于肓膜,此穴在三焦俞旁,为三焦之气转输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为肓门。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三焦,理气消痞。
【主治病征】腹痛,便秘,疟疾,急、慢性乳腺炎。
【配伍穴位】配天宗治疗乳炎;配支沟治疗便秘;配膈俞、乳根治疗乳疾;配气海治疗腹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十二)志室
【穴位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静、动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肾藏志,穴在肾俞旁,所以称此穴为志室。
【生理功能】疏经益气,调理下焦,健肾固精。
【主治病征】泌尿系感染,阳痿,遗精,尿频尿急尿痛,水肿,腰脊强痛,腹泻,阴肿阴痛。
【配伍穴位】配中极、足三里治疗秘尿系感染;配关元、关元俞、次髎治疗阳痿;配三焦俞、肾俞治疗水肿。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十三)胞肓
【穴位位置】在臀部,第二骶椎束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臀大肌、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膀胱称胞,肓为维系膀胱之膜。为膀胱俞旁,所以称此穴为胞肓。
【生理功能】疏经利水,通调下焦,通利小便。
【主治病征】配中极、阴陵泉治小便涩痛;腹胀,肠鸣,腰脊急痛,尿闭,小变涩痛,大便难,阴部肿痛。
【配伍穴位】配中极治疗尿闭;配复溜治疗阴部肿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五十四)秩边
【穴位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束突下,旁开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为坐骨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秩指排列次序,边指旁边,该经背部诸穴依次排列,正当最下边,所以称此穴为秩边。
【生理功能】疏通经络,祛风止痛,通利小便。
【主治病征】腰骶部疼痛不能仰俯,下肢麻木、浮肿,尿频尿急尿痛,生殖器疾患,痔疾,便秘,神经衰弱。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腰骶痛。配承扶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腰俞治疗便秘、痔疾。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五十五)合阳
【穴位位置】在小腿后面的上部,委中穴下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