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19

第19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12)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太阳膀胱经分为二支,下合于委中,此穴在其下方,所以称此穴为合阳。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补肾调经。

【主治病征】腰背强痛,阴腹痛,子宫出血,下肢麻木、浮肿,赤白带下,寒疝。

【配伍穴位】配会阳治疗赤白带下;配承山、承筋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大敦治疗疝气。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五十六)承筋

【穴位位置】在小腿后面的上部,合阳与承山连线的中点。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筋指腓肠肌,穴在腓肠肌中,所以称此穴为承筋。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解痉止挛。

【主治病征】腰背拘急,腿痛转筋,足跟酸痛,痔疮。

【配伍穴位】配会阳治疗痔疮;配昆仑治疗足髁痛;配承山治疗转筋。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五十七)承山

【穴位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承指承受,穴在腓肠肌肌腹下端凹陷处,形似山谷,所以称此穴为承山。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筋止痛,解痉止挛。

【主治病征】腰痛,小腿痛转筋,痔疾,便秘,膀胱炎,脚气。

【配伍穴位】配长强治疗痔疮;配合阳、承筋治疗腿痛;配腰俞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五十八)飞扬

【穴位位置】在小腿的后侧面,昆仑穴直上7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飞扬指飘扬之意,此穴能增强下肢肌力,健步如飞,所以称此穴为飞扬,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窍,健筋利节,通络疗痔。

【主治病征】鼻塞,鼻出血,头痛,目眩,腰腿脚肿痛,痔疾,下肢麻木、浮肿。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白环俞、长强、腰俞治疗痔疾。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五十九)跗阳

【穴位位置】在小腿下部的后外侧面,昆仑穴直上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未支;布有腓肠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外侧为阳,穴在小腿外侧,近跗部,所以称此穴为跗阳。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血通络。

【主治病征】腰痛不能久立,下肢疼痛,头痛,眩晕,眶下疼痛,腰骶痛,外踝肿痛,足部生疮。

【配伍穴位】配风池治疗眩晕;配申脉、昆仑治疗外踝肿痛、配天柱、风门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六十)昆仑

【穴位位置】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与跟腿之间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布有腓肠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昆仑为山名,形容外踝高起,似山如昆仑,穴在其后,所以称此穴为昆仑。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筋,祛风止痛,引产止痉。

【主治病征】高血压,头痛,肩背拘急,鼻出血,腰骶部疼痛,足跟肿痛,难产,胞衣不下,坐骨神经痛,外阴肿痛,心绞痛。

【配伍穴位】配京骨治疗心绞痛;配至阴治疗难产、胞衣不下;配玉枕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六十一)仆参

【穴位位置】在足跟的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赤白肉际。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仆是隐约的意思,参是星名,此穴比成一颗依稀隐约的参星,所以称此穴为仆参。

【主治病征】头痛,腰骶痛,外踝肿痛,足跟疼痛,腿痛转筋,眩晕,昏迷,精神病。

【配伍穴位】配大椎治疗精神疾病;配太溪、昆仑治疗头痛、眩晕;配申脉治疗足跟疼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

(六十二)申脉

【穴位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下缘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申同伸,此穴主治筋脉拘急,使筋脉得伸,所以称此穴为申脉。

本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安神,开窍醒神。

【主治病征】腰髋部疼痛,头痛,眩晕,神经疾病,癫痫,颈项强痛,腰腿痛。

【配伍穴位】配金门治疗头痛;配后溪治疗颈项强痛;配百、上星治疗癫痫;配间使治疗神经疾病。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六十三)金门

【穴位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前缘直下,当骰骨外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金比喻贵重的意思,门是门户,此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出人和转输的门户,所以称此穴为金门。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镇惊,祛风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病征】膝胫酸痛难以久立,癫痫,昏迷,小儿惊风、抽搐,腰痛,足踝痛,下肢麻木、疼痛。

【配伍穴位】配申脉、手三里治疗眩晕;配间使、水沟治疗癫痫;配秩边治疗下肢麻木、浮肿。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可炙。

(六十四)京骨

【穴位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外侧大骨古代称为京骨,此穴位于其前下方,所以称此穴为京骨。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安神活络。

【主治病征】头痛,项强,腰腿痛,膝痛不能曲伸,癫痫,小儿惊风、抽搐。

【配伍穴位】配中封,绝骨治疗下肢不能曲伸;配玉枕、天柱、强间治疗头痛;配申脉、后溪、鸠尾治疗癫痫。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六十五)束骨

【穴位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静、动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神经分布。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本穴之后呈紧束处,所以称此穴为束骨。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舒筋活络。

【主治病征】头痛,项强,腰背痛,身热目眩,下肢麻木、疼痛,目黄,耳聋,癫痫;

【配伍穴位】配飞扬、承筋治疗下肢麻木疼痛;配委中、承山、气海俞治疗腰背疼痛;配天柱治疗头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六十六)足通谷

【穴位位置】在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又名通谷。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凹陷处为谷,穴位为经脉所通,所以称此穴为通谷。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舒经泻热,利窍止痛,宁心安神。

【主治病征】头眩头痛,鼻出血,颈项痛,癫狂发作。

【穴意阐释】配大椎、风池治疗头痛;配攒竹、眉冲治疗目眩、头痛;配少商、隐白、申脉治疗癫狂。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六十七)至阴

【穴位位置】足小趾外侧趾角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本经脉由此从足太阳膀胱经下至足少阴肾经,所以称此穴为至阴。

本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利窍,调理下焦,发散风热。

【主治病征】头痛,头重,目痛生翳,鼻塞,鼻出血,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难产、滞产;配三阴交、昆仑治疗胎位不正;配攒竹治疗目痛。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可炙。

足少阴肾经(27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肾,膀胱,肝,膈,心,心包肺,脊髓,舌根,喉咙,下肢内侧,腹,胸。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咽喉肿痛,下肢内侧后缘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足心热痛等。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咳痰带血,憋气、哮喘,水肿,便秘,泄泻,阳痿,遗精,心悸,恐惧,腰腿软,耳鸣,视物模糊不清,口干舌燥,肾气竭绝则骨枯,肌肉萎缩,牙齿松动,头发干枯物光泽。

(一)涌泉

【穴位位置】在足底部,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足底第二、第三跖骨之间,跖腱膜中,内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深层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分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原意是指地下山水出处为涌。此穴居足心,是肾经井穴,为脉气所出之处比喻为泉水,故称涌泉。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泻热利窍,平肝熄风。

【主治病征】咽喉肿痛,足心热痛,小儿惊风、抽搐,尿频尿急尿痛,休克,中暑,昏迷,便秘,神经疾病,心烦心痛,腰酸腰痛,糖尿病,尿闭,风疹,高血压,是推拿按摩的急救穴,也是临床急救穴之一。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神经疾病;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百会、水沟、人中治疗昏迷;配照海治疗足心热痛;配腰俞治疗便秘。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可炙。

(二)然谷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缘,足舟粗隆前下缘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外展肌中,有足底内侧神经,跖内侧动脉。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然指舟骨粗隆,古代称为然骨,谷指凹陷处比喻为谷,穴在然骨前下凹陷中,所以称此穴为然谷。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调理下焦,益肾利水。

【主治病征】阴部搔痒,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月经不调,遗精,咳痰带血,黄疸,糖尿病,泄泻,足背肿痛,小儿惊风、抽搐,失音不语。

【配伍穴位】配肾俞、胰俞、脾俞治疗糖尿病;配太溪治疗遗精;配归来治疗中气下陷,冲任不能固摄,阴部坠胀疼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太溪

【穴位位置】在足内侧,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平内踝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太指大,溪指山间小水流,此穴名称原意是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至此聚流而成大溪,所以称此穴为太溪。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益阴利窍,益肾补虚。

【主治病征】咽喉疼痛,牙齿疼痛,耳聋,耳鸣,遗精阳痿,尿频尿急,月经不调,失眠,哮支气管哮喘,咳嗽痰带血。

【配伍穴位】尿频尿急配三阴交、关元;配神门、心俞治疗失眠症;配听宫治疗耳鸣耳聋。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大钟

【穴位位置】在足跟内侧,太溪穴后0.5寸,跟腱内缘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足跟腱附着部的内前缘;有胫后动脉的根内侧支;分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经过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足跟称踵,与钟同音。人能站立,跟骨支持力量较大,穴在足跟,所以称此穴为大钟。

本穴是足少阴肾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理气止咳,益肾平喘。

【主治病征】足跟疼痛,咳痰带血,憋气、哮喘,尿频尿急尿痛,腰脊强痛,视物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