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07

第7章 经络分布与主治病症(3)

功能与主治病症:冲脉为兑统诸经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能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主治胸腹痛、气上冲心、胸脘满闷、结胸、反胃、肠鸣、水气、泄泻、胁胀、脐痛、胎衣不下、血崩昏迷、小腹疼痛、月经疾患。

(4)带脉起始于季胁部的下方,斜向下行至带脉穴横行绕腰腹一周。

联系的经脉:联系胆经、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任脉和督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带脉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而约束诸经。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冲、任、督三脉有密切关系。主治痿症,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腰腹胀满、脐周围腹痛、阴股痛、胁肋痛等。

病候举要:腹胀满,腰冷如坐水中。

(5)阴跷脉起始于足内踝之下的照海穴,经内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内侧面上行至阴部,再经腹部、胸部至颈部缺盆(锁骨上大窝),继沿颈部上行至面部,于目内眦与阳脉相会合。

联系的经脉:联系肾经、膀胱经与阳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阴跷脉从下肢内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阴,主目闭而欲睡。主治阴跷脉气失调出现的肢体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咽喉气塞、小便淋沥、隆闭、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痉挛胃气上逆、打嗝、梅核气等。

(6)阳跷脉起始于足外踝之下的申脉穴,沿外踝之后、小腿和大腿外侧、腹侧部、胸侧部上行,经腋窝之后上肩,再沿颈部上行至面,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会合,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经头顶部向后至项部,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风池穴处。

联系的经脉:联系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和阴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主目张不欲睡。主治腰背强直、腿肿、恶风、自汗、头痛、目生云翳、视物模糊、两眼发红、眉棱骨痛、和足麻痹、拘急、厥逆、吹乳、耳痛耳鸣、鼻衄、癫痫、骨节疼痛。

(7)阴维脉联络诸阴经之脉,起始于小腿内侧筑宾穴,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相会合,继而上行,经胸部至颈部,与任脉相会合于颈部天突,廉泉穴处。

联系的经脉:联系肾经、脾经、肝经和任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阴维脉维络诸阴经,交会于天突、廉泉。在人体各项生理机能正常时,阴阳经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病症。主治心脏疾患、胃痛、胸腹痛、中满、痞胀、肠鸣泄泻、食难下膈、腹中积块、胁肋疼痛、心烦。

病候举要:心脏疾患,腹痛等。

(8)阳维脉联络诸阳之脉,起始于足跟外侧金门穴,向上出于外踝,沿小腿、大腿外侧之胆经上行,经髀枢(髋关节)、腹侧部、胸侧部、腋窝之后上肩,经颈部、面部至前额,沿头部向后至顶部,与督脉会合于风府、哑门穴处。

联系的经脉:联系膀胱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和督脉。

功能与主治病症:阳维脉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经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病症。主治发冷、发热、腰痛、肢节肿痛、头项疼痛、手足热、盗汗、自汗、肢体乏力、懒于行动。

病候举要:恶寒发热,腰痛。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和病症

十五络脉是从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分出来的斜行的支脉,再加上脾之大络,共成为十五络脉。凡由阴经分出的都联络与其互为表里的阳经,凡由阳经分出的络脉则联络与其互为表里的阴经,从而能够起到调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气血之偏盛偏衰。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于身之侧部。

(1)手太阴肺经的络脉从腕上一寸半列缺穴处分出,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另一支与肺经并行,进入手掌散布于鱼际处。

病症:本经发病,实症为手部腕侧锐骨和掌中发热,虚症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列缺穴治疗。

(2)手少阴心经的络脉从腕上一寸之通里穴处分出,联络手太阳小肠经,另一支沿着本经上行,进入胸内心中,再上行联系舌根,归属于目系。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胸中支满,虚症为不能言语,可取通里穴治疗胸膈撑满,气虚不能说话。

(3)手厥阴心包经的络脉从腕上二寸内关穴处分出,联络于手少阳三焦经。另一支沿心包经上行入胸,联系心包和心系。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心脏疾患,虚症为头项强,可取内关穴治疗。

(4)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从腕上三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联络手太阴肺经。一支沿着前臂和臂上行至肩,沿颈部上至面颊,偏络于齿;另一支进入耳内,与宗脉会合。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龋齿、耳聋,虚症为牙齿寒冷酸楚、内闭阻隔,可取偏历穴治疗。

(5)手太阳小肠经的络脉从腕上五寸之支正穴处分出,联络手少阴心经,另一支沿着本经上行肘部至肩,络肩。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骨节弛缓,肘关节部不能活动,虚症为皮肤上生赘疣,小的象手指上的痂疥,可取支正穴治疗。

(6)手少阳三焦经的络脉从腕上二寸的外关穴处分出,沿着前臂和臂上行,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肘部拘挛,虚症为肘部弛缓不收,可取外关穴治疗。

(7)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小腿前外侧面外踝八寸丰隆穴处分出,与足太阴脾经联络。另一支沿小腿、大腿前外侧上行,经腹、胸、项至头,与诸阳经之气会合,又下行络于咽喉。

病症:咽喉肿痛,突然失音不能说话。病变,实症为肘部拘挛,虚症为肘部弛缓不收,小腿肚肌肉萎缩,可取丰隆穴治疗。

(8)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小腿后外侧上七寸飞扬穴处分出,联络少阴肾经。

病症:病变,实症为鼻塞流涕,头痛,背部疼痛,虚证为鼻中流涕,出血,可取飞扬穴治疗。

(9)足少阳胆经的络脉

从小腿后外侧之外踝上五寸光明穴处分出,向下至足背,联络足厥阴肝经。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足胫知觉下降、肢体发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此穴治疗。

(10)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足内侧缘跖趾关节后一寸之公孙穴处分出,联络足阳明胃经,另一分支上行入腹,联络肠胃。

病症: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症为肠中剧痛,虚症为鼓胀之疾,可取公孙穴治疗。

(11)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内踝后下方之大钟穴处分出,联络足太阳膀胱经,另一支并于足少阴肾经经脉至于心包下面,向外贯于腰脊部位。

病症: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症为肠中剧痛,虚症为小便困难,可取大钟穴治疗。

(12)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小腿内侧之内踝上五寸蠡沟穴处分出,联络足少阳胆经,另一分支沿小腿、大腿上行至阴部睾丸等外生殖器。

病症:实症为阴茎挺长,睾丸肿大、疝气、子宫脱垂,虚症为阴部搔痒、暴痒,可取此穴治疗。

(13)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上之尾翳(即鸠尾穴)分出,下行分散于腹部。

病症:实症为阴茎挺长,虚症为阴部暴痒,可取尾翳穴治疗。

(14)督脉的络脉从会阴部之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傍之肌肉上行至项部,再上行分散于头上,继而下行于肩胛内侧,联络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脊柱傍之肌肉内。

病症:本经病变,实症为脊柱强直难以仰俯,脊背疼痛,虚症为头重难支身体,眩晕、上体摇摆不定,此是挟脊之脉有病,可取长强穴治疗。

(15)脾之大络从侧胸部渊腋下三寸之大包穴处分出,分布于胸胁。

病症:周身疼痛,各关节驰缓无力,可取渊腋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