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藏传佛教养生之道
48182500000011

第11章 藏密发声养生法(5)

在坐前和坐后也需要有运动及按摩做辅助。我们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运动及按摩是为使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

若身体缺少运动,生理机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疾病,运动使生理机能,由紧张而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们对调身的方法,是要求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我们所教的运动,只需两公尺见方或一个人身的长度,乃至仅容身体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块空间,也就够了;且不论男女老少,健壮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练习。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2.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做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

①头向下低,再往后仰;

②头向右倾,再往左倾;

③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

④头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自然呼吸。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3.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如散盘等方法,但以舒适为度。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部自然挺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注意:不可过分用力。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抵上颚——舌尖抵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得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道家、瑜珈、密宗、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快乐了。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各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挺直;腿下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练、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松的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全放松,只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球不要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抵上颚、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坐久了,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为了避免昏沉散乱,可以修炼数呼吸法。

禅修入门方法(2)

5.数呼吸

数呼吸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昏沉,提起正念。常用方法有两种:①数呼吸(数息法),②念佛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到了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念佛号: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果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6.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复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子在胡思乱想,数目仍数不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

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愈强大。对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都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愈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愈少;相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愈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心念愈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长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们要放弃自我、要无我的,但在达到无我之前,先得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当自我是什么都不知道时,如何放得下呢?

7.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小腿,左边大腿、膝盖、小腿,再轻柔转动双足脚踝。

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9.打坐注意事项

当脑子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入静要领

1.除烦入静

修禅的最基本功夫就是入静,要做到入静,首先要排除一切烦恼,只有离开烦恼才能做到思想安静。修禅初级静功的入静不讲意守和呼吸。意守是把意识集中在身体内(或体外)某一处。意守是实法,呼吸锻炼也是实法,意守某一处会出现一定的效用,但我们现在暂时都不学。我们练“入静”,不要求意守某一处和怎么呼吸,是实法虚练。因此,初学者似感到难以做到。其实不然,只要肯下功夫,刻苦训练是可以做到的。

2.任其自然

修禅的第二个基本功就是任其自然,不可预执妄念。如预先定好指标,今天练功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某一种境界,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追求某种效应,不仅干扰“入静”这个基本要领,反而破坏练功效应。欲速则不达,必须任其自然。

3.不助不忘,不可着意

不助不忘,即是不要按主观要求去“助”,但也不要忘记在练功。

不可着意,即不要去追求各种不同的说法。静坐不同门派,对丹田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丹田的位置也各有各的认识,如意守丹田,呼吸控制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去追求这些东西,听其自然,不可着意。

4.不失不追

静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散乱和昏沉。不失就是不要昏睡,失去入静状态;不追就是不要散乱,心猿意马,而要把意志集中在“入静”上。

5.自我体察,若存若无

练功状态时,把自己置于宇宙自然中,大到宇宙太空,小到自身的每个细胞,都是若有若无地在自己的意识之中。体察自身内气和思维境界的变化,使自己的意识处于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入静训练(1)

“入静”是修禅的首要功夫,从入静的深度和进入“入定”阶段的快慢,可以发现此人功夫的深浅。下面专论此门功夫的一些训练方法。

“静”是指修禅时的精神和形体的安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运动和发展中,这里的静是指相对的“静”。人是个复杂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活动在于人体本身的除旧更新、新陈代谢。因此,动是基本的,“静”仅仅是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而已。

入静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调整人体的身体生理功能,使达到人体内的“内气——真气”“内劲——元阳”更好地动起来,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调动元阳,蓄炼内劲,适时外发,内外一致”的人体和自然高度融洽的状态。这种融洽,是天地精气和人体精元互通,是一种精神的高级修炼。

而初学者的入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只要能做到克制杂念,减弱思维活动,不管其程序如何,都称作是“入静”。对于初学者的要求不能过高,要指出其练功的方向,但又要“任其自然”,慢慢地引导。入静的练习,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练者,杂念较多,这是自然现象。有些平时不大想起的事情,静坐时也想起来了,甚至童年中的遥远往事,也会隐约浮现,历历在目。听到旁人的讲话,思想被牵引过去,而且慢慢地惹起很多联想。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所想的事情,会逐渐地由远而近,由多到少。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杂念逐一地清除,思想上很少想别的事,这时即使听别人的讲话,也不会引起干扰和联想,逐步达到只闻其声而不知其意。如此境界,再加努力,即可达到初步的入静阶段。这个阶段中,就会出现:思想全无杂念,意守似有似无,形态姿势形巧舒适。然后,若现若无逐步消灭,自觉有我无我,气血流畅,浑身浩然,犹如太空飘渺,几乎不知自身之所在。如此,初步之功夫存矣!

每个人在初练时要达到入静的阶段,其进度的快慢,程度的深浅,时间的长短,均与各人的神经类型、年龄、所处环境、实际经历、体质好坏等许多因素有关。当然,要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这同静坐时间的长短,静坐前的准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静坐要领的掌握有着重要的关系。

为了使初练者掌握入静的方法,下面介绍十种初步的入静方法和一种中级程度的入静方法,以便使初学者在入静不佳的情况下选择使用。

1.入静十法

(1)默念法:当静坐时杂念较多时可默念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如“松……”“静……”“松静……”“松静消杂念……”“身体安静……”以上例句,择一而用,念时不出声,尾声拖长,以自己听得见为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在静坐中出现的急燥情绪而引起思想分散和具体情况,默念“不要急……”“慢慢练……”,字数不要太多,一般以五六个字(不宜超过)为适量,以助入静,以此来替代那杂乱的思想。

(2)数息法:在练功时,默念呼吸的次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一,二,三,四……”从一至十,从十至百,用单纯的默念呼吸来转移杂乱的思想,有帮助入静的作用。逐渐杂念没有了,数念也逐渐地被自己忘记,渐渐地进入安静阶段。

(3)数字法:在杂念丛生,上述手段失败时,可以用这个方法,即反复默念“一,二,三,四,……十”,念时不能太快,太快了会影响入静,反而起副作用,要在心中默念,音调要由高到低的似带弧形,长而柔和,但千万不要出声,如此由一到十,反复默诵。这一办法,过去有人用来做催眠,当可用在此以助入静。

(4)自训法: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办法,当上述三种入静法均告失败,一般是暂不练功,把功收掉在下一次再练习,不予勉强。本法是用一些扪心自问的话来激励自己,如“修禅威力无量,勤修苦炼坚持内外合炼……”“自持三尺剑,斩尽九丈妖”等等,或用自己喜爱的名句、名诗,默念默诵。这是由一次入静过渡到另一次入静过程中,控制杂乱思想的另一手段,使之达到渐渐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