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地存一物法:在自然界有的一些单调音响,如轻微的机器声(夏天的电风扇的嗡嗡声),秋天的唧唧鸣叫的草虫声,吱吱的小鸟叫声,淙淙的流水声,雨打檐瓦声……总之,在自然界中一切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均能有助于入静;而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只存到这个声音的寄托上,如天间只有此物了。
(6)忆音法:如果在静坐时,用“天地存一物”法,无声音可寄托,那么静寂无音的境地本来就是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还是不能入静,又找不到一个可借的物音,那就可以用回忆的办法,用“天地存一物”办法中的那些声响,在自己思想中占一个位置,使这些良性的单调、柔和、有节奏的音响在自己意守部位回荡,使人感到轻松自在。用意不可牵强执着,仿佛若有若无,逐步达到入静的目的。
(7)反想法:入静是要求人们不想事物。但是,在不能入静,杂念丛生时,不妨因势利导,如回忆生活中一些愉快的往事,特别是亲身经历中的感受最深,最有回忆意义和趣味的事。如祖国名胜古迹,一次值得欣慰的纪念,和朋友的一次畅叙谈心,远方的友人,等等,但这千万要注意只想某一件事或物,不要牵涉太多,仅只圈定在一个最佳的镜头,否则,更进一步引起暇想,那就再也不能入静了。这主要是用突出一点来抑制其他的杂念。
(8)视物法:这也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办法,将自己最喜欢的物件,如:美丽的花朵,可爱的雕塑像,名人名画,玻璃缸的金鱼,等等,放在前面,眼睛微微张开,含情欣赏,这也能带来导致入静的良好刺激,使思想逐渐入静下来。等到杂念已悉尽消除时(或至少逐渐减少而不是接连出现时),可轻轻闭上眼睛,逐渐着意意守物景,以达到入静的阶段。
(9)诱导法:有的初练者,每次练,一练就是杂念,一坐下来,杂念比不练还要多,几乎有不能练之势。这时,可以用此法,此法同“视物法”以及下一法“自然法”均为诱导性质的准备法。一开始静坐时,从头发尖、耳朵尖起一直到脚尖慢慢松下来,并念单一的“松”字音。也可借助电唱机、录音机在旁边发出的语言诱导,如“慢慢地静下来……”“慢慢地松下来……”等,练者以这样的指令,有顺序地去做,步步引入,于自然中产生相应的共鸣,就会很快地被诱导入静。
(10)自然法:在自我难以入静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在意守部位,一般在丹田(一般指脐下一寸半)的位置,升起一轮明月,此月分外皎洁;或自身置于一桃花村中,绿树成荫,落英缤纷;或在美丽的青岛之滨的海滩中游泳,置身于涟漪荡漾的万顷碧波中。在做这些暇想时,悠然自得,静坐者面带笑容,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融化在这些意象和事象中。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导到自我入静的境地。
入静训练(2)
2.入静“六字诀”
入静办法很多,以上例举的十种仅供禅修者参考。为了使禅修者有进一步的提高,在这里介绍一种中级的修炼法“六字诀”,这是佛教“金刚禅”中的秘传之一。在过去各派有所流传,但并不广泛,因于理论上并不完备。
所谓“六字诀”,即是读“嘘,呵,呬,吹,呼,嘻”这六个字。是金刚禅功的发声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金刚禅的发声,武、医、儒三家各取所需加以利用,但均未得全貌,医家就只用了这六个字,六字六音,并在书上有所阐发,但是综观社会上的一般修炼者,却并不依这六字去练,这正是理论上不完备,实践上无法坚持和深入的表现。
再将“六字诀”的练法介绍如下:
“嘘”读“虚”音;“呵”读“喝”音;“嘻”读“西”音;“呬”读“丝”音;“吹”“呼”和原来读音相同。在练习时,注意呼吸,各个音都应在呼吸的“呼”时读出来,读音应不发出声音,而且忌出音于口鼻,在呼时慢慢地读,拖长音至结束,再缓缓地吸气续念。
这个六字诀,可以单独练一字,也可以六字全练,单独练一字,每练二三十次即可慢慢入静,六字全练,每练七八次即可。
单练法,可区分季节来练:
春练“嘘”字(春属木,配属肝,可有强壮肝脏的作用);
夏练“呵”字(夏属火,配属心,可以强壮心的作用);
秋练“呬”字(秋属金,配属肺,可有强壮肺腑的作用);
冬练“吹”字(冬属水,配属肾,可有强壮肾脏的作用)。
练单音后,应接着练“呼”和“嘻”,这两个音很重要,因为“呼”属脾,脾脏机能旺盛,对其他内脏有所助益。“嘻”属三焦,主通达全身气脉,对清理气血有很大帮助。
练习六音,其主要作用并不在于单纯为了健康。
同时连续练习六字,则应按以下顺序念读:呬,吹,嘘,呵,呼,嘻。“六字诀”可以在练自然桩动作时练习,每次练毕都应做调理功夫,做搅舌叩齿,鼓漱吞津,气自归元的收功方法。
总之,“六字诀”在诱导入静时,其入静的速度是很快的。这里仅此略叙而已。
定力修炼
定力修炼是在入静训练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修炼方法,也就是相当于初中毕业,完成了普及教育任务,要上高中,继而上大学深造了。
1.调心
密宗修习禅定的方法很多,训练定力是修习禅的方法之一。定力在金刚禅中是属较高的层次,在密宗的其他法门中定力是禅定中的高功夫了。金刚禅习练定力,一开始,老师只教学员坐好,或把双腿盘好,把双手置于腿部或膝盖上,掌心向上,舌尖顶上颚,闭目或垂帘微睁。就像是随便坐下来,安下心来,休息休息差不多。尽量什么也不要想,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而且坐的姿势、盘腿姿势(单盘、双盘、散盘)都无严格要求,坐多长时间也不作硬性规定,但坐着不能瞌睡和昏沉。瞌睡和昏沉说明人有些疲劳了,那就睡够了再练,完全任其自然。然而,这里有一个要求:“什么也不要想。”这话乍听很一般,仔细一推敲,去实践一下,那就有深度了。什么也不要想,等于要求修习者“无念、无相、无住”的高境界无异了。做得到吗?试试看吧!能做多少就多少,任其自然。能有几分钟不想就很好,一二分钟不想,以至几秒钟不想也不差了。这方法既简单又易行,无论什么人都可以试试看。这也可以叫做定力测验。这是很好的升班学习前的“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就可以试出自己的心,对自己的心,就会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原来自己的心并不是那么听话的,叫它静下来真会静下来的?叫它什么都不要想,就什么都不想了的?只有坐下来,向自己提出什么也不想的要求,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才能了解自己的心。不了解自心,怎么能去制伏自己的心呢?怎么能对症下药呢?从这一要求来说,开始训练定力是很初步的,每个修习者都从自己和制服自己的心的水平作为起点学练就可以了,不要操之过急。
定力训练就是学人向自己的妄念、烦恼以及病魔不妥协而斗争的过程。因为只有在练定力时,你才会发现自己定不下来,或者定的力度不够,静几秒钟,妄念和烦恼就来纠缠你了。一切妄念和烦恼,根深蒂固,若妄念绵绵不止,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魔”非是外来的“魔鬼”,而是自己内心的“心魔”。
有的人不学定力还好,妄念尚少,学了定力,妄念反而多了。这是因为我们平时不去注意它,习以为常了。实际上平时妄念是很多的,它如瀑流一样,从不止息。不过在未修定时,自己不察觉罢了。
我们修炼定力,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察觉这些妄念,察之才能觉之,觉之才能除之。这就是“静虑”和“自审”,自我反省的过程。观心的过程,是见性的过程,也就是禅定的基本内涵。所以不要怕妄想,也不要怕制服不了它,亦不必费力去降伏它,只要认识妄念,不执着它,不追逐它,也不要排遣它,更不相续,则妄念自离。所谓“妄起而觉,觉即妄离”。说得具体点,习定力,实际上是“返观内照”法。我们平时双目注视外物,思想分散,现在静坐下来,双目闭合,向内返照自己的念头,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遣除它,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念念空净。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心法门。习定力时察觉到妄念多正是向自觉自悟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只要精勤地练习这种返观内照功夫,到一定时候,妄念便能自然消失而达到心意寂静的境地,以至明心见性。如果这种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时用心,虽然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一样,心志镇静。这对改善性格,改善体质,开发智慧,大有裨益。
2.治心
为什么要治心?因为人有妄想、有烦恼。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妄念、那么多烦恼呢?
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简言之,人心的妄念和烦恼是受世间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困扰。然就其总体而言,不外是理智与情感矛盾的产物。在人们的心中,理智与情感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一个是冷的,一个是热的。情感是先天本能的冲动,理智却大半是后天学习和经验的结果。理智与情感不能在同一时间存在。理智到了高潮的时候,情感总是低潮,反之亦然。理智与情感都有悟与迷的区别,即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迷与悟主要是就精神因素而言,也就是用什么尺度来判断是非、善恶。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就在于处理一切事情时都是以事先划定的框框出发,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事先划定的框框就是无明,就是妄念,就会使纯净无瑕的客观世界变成荆棘丛生,而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深渊。
人们怎样才能跳出烦恼的深渊呢?佛法有答案:以缘起性空的观点破除以我为中心的执见,树立无我无私的正见,就能趋向圆满超越的人生。这种超越的境界,即佛经上说到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转识成智”。经过这样的超越,便达到了人心净化的目的。人心得到净化之后,即得到治和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有很精辟的论述。他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在慧能看来,众生与佛之间的不同就在迷悟之别,而迷悟的根源是心。说明人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不平静啊!方寸之内,有高山、有大海、有恶龙、有鱼鳖。怎样才能使内心平静呢?慧能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灭;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慧能这些言教,不仅对佛门修禅习定之人有导航作用,对于以养生健康为目的的修炼者,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3.定力境界
如果我们在学习金刚禅过程中,在修定力取得一定功夫的基础上,继续精进,随着心理和生理的进一步变化,就有可能进一步进入定力的境界,即在克制烦恼和妄念后往往容易出现的境界——“虚幻境界”——就是在静功中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幻相”或“幻境”。如看见山河大地、海洋湖泊、阳光月色、人相、佛相、动物相以及种种色相。有的幻相给人以良性反应,有的则会给人一种恶性刺激。要顺其自然,不可执着,更不可当真,执着和贪恋幻相,把它当真,就会出毛病。总之,修定的人,在定中会经验到的种种境界、形形色色,一言难尽。这种种因心理、生理变化而引起的幻相、幻觉,倘能以清醒的科学头脑去对待,知道它是不存在的,就会冰消瓦解;但执着幻境,以为真实,就会出毛病。
到达虚幻境界,在摆脱妄念、烦恼、自私方面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进入了忘我的层次。或者说进入了“大我”。你存在于宇宙之中了,你融入了宇宙。你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自己的身心世界不存在了。
虚幻境界的一些感受同前面一节所讲的习禅第二阶段相应。这个阶段,对每位修炼者来说,如果没有师父指导,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几年以至几十年,始终在同一个水平上下徘徊。如果有好师父指导,或者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师兄弟、同学一起经常集体练习入静,相互讨论。达到虚幻境界的修习者,学习“身、口、意”三密相应,即手结印、口诵咒、心观想的各种密宗法门,就很容易入位和就范了。也就是说学习密宗的根器具足了。
“虚幻”是心随幻行,心是被动的,不当真则可,一当真就出毛病。所以,已经到达这一境界的修习者,应该在师父指导下,学习“三密”。使虚幻转化,转化为三密所规范的正法中去。不能再让虚幻牵着你的鼻子走,因为虚幻是不稳定的、千变万化的。而且很多虚幻是个人日常潜意识的暴露,有的甚至是私心杂念的大暴露。
有的人对虚幻境界的大道理是接受的,别人与他谈及功中景象时,他也会作一番解释,不可当真呀!但一旦自己出现好的境界,他就以为是真的,因为他主观上希望是真的,特别是有幻听的人,要说服他,不要相信功中听到的“无形上师”或“某佛”的“话”或“指示”,很难很难。实践证明,幻听往往是出精神病的前兆,不及时制止,往往后果很严重。
到达有虚幻境界的金刚禅修习者,说明入静关已经闯过,如果想继续精进,必须要以“三密相应”的正法来规范,要有正统上师、品行德性好的上师指点,否则必然走弯路以至邪道而不能自拔。在入静好的基础上,接受正法,继续努力,就有可能进入正定境界,排除了妄念、烦恼的干扰。也就是用观想取代不由自主的幻觉幻境,把身心调匀后,定力自然会渐次增进。此时妄念不生、心注空境、气息微细或停止,从而产生“乐、明、无念”的高层境界。心理和生理都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已经与常人不同了。得定以后,人们原有的心识病态,渐次消除,那时轻安自在,智慧自然生长。修定者凭藉定力,使修炼金刚禅从“有相瑜珈”自然过渡到“无相瑜珈”。
数息法
1.数息
数息法在密宗里为行气调息的基础方法,也就是最为典型的密宗修炼方法。在后期密宗里叫“风瑜珈”,是在练习脉道的基础上进行鼻息,即呼吸训练的一种法门。
呼吸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保证。密宗通过各种呼吸方法训练,补充和控制人的生命能量,疏通脉轮中的生命之气进而使人的精神升华,达到天人合一,与宇宙共识,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
《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一说:“诸息调和者,就三脉门一日夜21,600次息,即24小时,每小时900次。”这和生理学上的每分钟平均15次的说法很相近。而后期密宗的行气调息是以这个为依据的。
行金刚数息法的准备,即七支坐:
(1)足跏跌坐。两腿盘曲(双盘、单盘、散盘均可),足心向上。盘坐有困难者,普通坐式也可。
(2)手结印,两手相叠,手心向上,大拇指相拄。右手置上,谓吉祥坐手印;左手置上,谓降魔坐手印。
(3)脊直肩张,整个身背舒弛下沉。
(4)曲颈如钩,颔压喉结,眼帘下垂,下巴内收。
(5)舌顶上腭。
以上五点,谓之身寂。身清净,身自在,可使诸脉相连,脉道畅通,身安气住。
(6)语寂——口安稳,口清净,口自在。即坐定初,口吐浊气,保持静默,呼吸自然,也就是专心于寂静无声的呼吸之中。
(7)意寂——意安稳,意清净,意自在。即坐定后,心不忆过去,不思未来,于眼前内外境不起分别,制心一处,心不外驰。保持非有非空,真空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