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始教孩子们查字典了,妈妈特意给女儿买了一本新版的《新华字典》。字典原本被妈妈好好地放在了女儿的书柜里,可是女儿明显对这本看上去不一样的书很好奇,得知妈妈买了字典的那一天,她放学一回家就拿着它趴在床上看了起来。
后来,妈妈叫女儿去吃晚饭,她便随手将字典往床上一扔,等到吃完了饭,她早把字典的事情忘到脑后了。
第二天早上,女儿临出门前忽然想起来今天老师要求带字典去学校,她连忙跑进屋子去找,可是书柜里没有,书桌上也没有。眼看着上学要迟到了,可字典却怎么也找不到,就在她赌气一掀被子时,字典从卷成一团的被子里掉了出来……
这天女儿放学回家后,妈妈好好给她上了一“课”,课程的内容就是“物归原处”,以免再出现今天早上那种混乱的局面。
“读看毕,还原处”,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表面意思是说,看完一本书之后不要随随便便乱放,要想着及时将其放回原处。而这句话更深一层次的意思则是在提醒孩子,如果在某个地方拿走了某样东西,那么,使用完毕后还要想着物归原处,这样才能避免他因为粗心乱放东西,而在下次想要再次使用时却找不到。
有的孩子觉得这就是一件小事,不足挂齿,反正屋子就那么大,不管怎么放东西总能在屋子里找到。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一旦养成了习惯,那么,他不管到哪里都可能会出现乱拿乱放的情况,这不仅会使他自己下次再用的时候不方便,同时也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其实,“动物归原”体现的是一个人细心的好习惯,这表明这个人想得比较周到,想得比较远,他不会只图眼前一时的方便,而是想到了后期再续的方便。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养成动物归原的好习惯,使他能规范和约束自己粗心的行为习惯。
别主动帮孩子“动物归原”
可能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前脚玩,把东西弄得到处都是,我们后脚就跟着收拾,一边收拾还一边唠叨,说他不会物归原处。其实,这哪里是孩子不物归原处呢?分明是我们的代劳给了他偷懒的机会,使他越发不注意这方面的细节。可以说,孩子这种乱丢乱放的粗心表现,全都是我们惯出来的。
所以,我们也是时候“收手”了,当孩子将东西丢得满屋子都是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提醒他一句“请将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去”,然后就不要再多说多做了,而是要给孩子机会自己去将物品收起来。
我们这样做还有另一个意义,那就是让孩子体会一下自己的“物不归原”所带来的种种麻烦,这也是在给他提个醒,如果不想下次再遇到这么麻烦的事情,那就最好在使用完物品时及时将其放回原来的地方去。
提醒孩子记住物体的原处在哪里
很多孩子“忘性”大,有时候,他也不是不想物归原处,只是他拿东西的时候就没有太上心,因此,就没记住东西最初的位置到底是在哪里,想要物归原处也就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要拿什么东西时,一定要看好东西原本的位置在哪里,确定好位置之后再拿走物品,等到时候再放回来时就能准确地物归原处了。
关于物品的“原处”问题,这里对我们也有要求。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确定家中各个物品的位置,如果没有十分必要的原因,最好不要频繁地变换位置,以免让孩子对物品的位置没有确切的概念。尤其是孩子的东西,我们可以让他自己来归置,由他自己确定各个物品的位置。
告诉孩子“动物归原”也需要灵活变通
有一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开关桌子下面的抽屉。有一天,她特意走过去一看,才发现儿子最近在学习几何,需要用尺子画直线,家里有一把尺子一直放在抽屉里。儿子要画线的时候,就从抽屉里拿出尺子,画完一条线了,就立刻将尺子又放了回去。但他需要画的线很多,所以,他才不停地开关抽屉。
妈妈问:“怎么不等彻底不用的时候再放回去?”
儿子很认真地说:“动物归原,我每用完一次就要放回原处,不然下次就找不到了。”
妈妈忍不住笑着摇头说:“你啊,动物归原也要灵活处理啊!这样频繁地拿出来放进去多麻烦啊!”
这个孩子很听话,知道要“动物归原”,但他的处理方式的确有些死板,反反复复地拿进拿出,耽误时间不说,还容易打断思路。
所以,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灵活变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提醒他看看都需要哪些工具,让他提前都找好,然后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就不用再去频繁地找工具了。等到将所有事情都做完之后,再让孩子将这些工具一件一件地放回原处,这样才是既省力又省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