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1天72小时
48233900000010

第10章 你是在忙?盲?还是茫?(3)

如果会议要讨论的内容比较多,那么就把它分成40分钟到1个半小时左右的不同部分,当中要设置5~10分钟的休息时间让人们休息一下。否则人的注意力一般也只能持续集中40多分钟,时间太长又不中断的话很容易走神。而如果大家在漫长的开会途中饿了口渴了或者要休息一下,却不好意思在会议途中出门打断开会的话,心里就会很焦虑,坐立不安,很难有效正常地思考了。

提前讨论完了就早点散会

有的时候预定了半小时或者1小时的会议时间,但实际上20来分钟或者45分钟就把要讨论的内容讨论完了。与其继续“讨论”(聊天)下去,倒不如就此散会。这样大家可以省下10分钟的时间去喝杯饮料收发邮件什么的,比干坐着撑满10分钟好得多。

预定的时间只是一个大概,但不用被这个时间的概念给框住了,就像吃饭一样,如果吃饱了留下一点剩菜不吃也没事。

开集体会议的时候如果有人迟到了,只要不是关键人或者拍板人,那么就不等他再开始。这样可以准时开始按时或者提前结束,节约了大家的等待时间,也能让迟到的朋友们养成下次准时到达的好习惯。

如果你什么实事都不想做的话,那么开会是个好借口!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家)

怎样开会开到点子上(下)

我不喜欢浪费很多时间在会上讨论那些毫无意义,没有结果的事。

——艾利·布罗德(实业家,收藏家)

要把会议开得高效、开到点子上,避免让它们成为“茶话会”,就需要一系列的“秩序”。而议程、准备资料和会议总结就是维持秩序必不可少的。

不开没有议程的会

如果一个会议里同时有很多议程,那么就应该把它们像一张日程表那样列出来,在会议邀请的邮件或者请帖中一并发送,并且在会议当天也打印出来发给大家。这样,可以让被邀请参加会议的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开会的内容和时间,他们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参加其中相关的议题,不需要只为了参加一个话题的讨论,就要无奈地一整天待在会议室里。

一般来说,对于多个话题的会议,议程大概会包括时间、地点(如果需要变更会议室的话)、话题、主讲人和需要准备的文件物品等(比如提前打印好要分发的资料,开会时给大家准备的点心水果矿泉水,话筒电脑之类的设备等)。下面,就以樱桃小丸子同学所在的市立入江小学三年四班班会来举个简单例子吧。

开会前的预习作业

有些会议要讨论的内容比较多比较复杂,或者需要了解不少背景情况,但时间又比较紧张,那么这时候就可以布置一些“预习作业”。比如事先发给大家在开会前需要了解的阅读材料,或者在会议邀请信或者邮件中写明会议上大概需要讨论的问题等。

如果主办方能够事先告诉开会者要事先做的功课,而大家在参加会议之前也能有备而来,那么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会议上不必要的介绍和热身时间,很快就能进入状态直入主题了。而参会人有时间提前深入思考要讨论的话题,不会出现大家都冷场的尴尬局面,那么这样讨论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记录会议精华

一般开会结束以后1天内,可以给大家发一张“会议纪要”,记录和概括开会的结果,提醒大家会议重点。

会议纪要不用把大家在会上说过的一字一句都记录下来,这样就太多了,只要记录短短几句精华即可。主要包括:做出的决定,下一步的任务和有没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就不用写这条了)。下面还是以小丸子的班会为例吧,格式可以这样:

这样,大家在开会过后不会忘记自己有什么需要做的任务,也可以给那些因事因病缺席的同学们同事们一个参考。

小练习

下次如果要召集大家开会时,不妨列一个议程并进行会议记录和总结。

如果你开会之前不做好准备,那么就准备好失败吧——很简单却是真理!

——宝拉·朱丽叶·阿巴杜(舞蹈家)

第四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机会成本和相对优势机会成本——红玫瑰与白玫瑰我告诉我的学生们我上课讲的每一个概念都很重要。但实际上,总有一些内容比其他更重要,机会成本就是这样。

——埃米莉·奥斯特(经济学家)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段很经典:“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的一个完美诠释: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或者要做某件事而所要放弃的其他东西或者做其他事情可以带来的最大收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所有想要做的事,或者得到所有喜欢的东西,投入一样事物,就需要放弃另外一样:

在爱情中,如果你在白玫瑰和红玫瑰中只能选一个,娶了白玫瑰,那么红玫瑰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而娶了红玫瑰,白玫瑰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在金钱上,如果你今年的度假预算只够去马尔代夫或者普罗旺斯,你选择了马尔代夫,那么普罗旺斯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在吃饭上,如果你午饭吃了汉堡,那么炒面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在时间上,美国大学生中有一个流行的说法:“校园生活中,GPA、睡觉和社交三者当中,你最多只能同时选两样”,选了花时间学习得到一个好的GPA,那么游戏时间、约会时间或者睡觉时间就是你的机会成本。生活就是无数的纠结的选择,不是吗?

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做其他的事。如果我们在打游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复习外语;如果我们花了时间去扫地,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同时看书;如果我们在开会,那么就放弃了在同一时间写报告,等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了解机会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权衡,进行选择。每次要做一件事的时候,想一想:花同样的时间可以做什么其他的事,哪个更重要更值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民间俗语

能者也未必要多劳——你的相对优势是什么

谁是聪明人?聪明人就是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他们自己优势的人。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作家,诗人)生活中“能者多劳”的现象并不少见:学校里,如果班上有能歌善舞,会主持体育又好的同学,那么不管班级、学院、学校搞文艺演出或者运动会,他都要上吧。或者,如果公司里的技术骨干、部门经理或者老板各方面能力都很强,那么他们是不是大大小小的事情就都要去参与过问或者自己亲自动手呢?

作为这样的“全能型”人才,大概是既高兴又觉得很忙很累吧。一方面觉得自己是团队里不可或缺、最有价值的MVP;另一方面,那么多事,其他人做得不如自己好,都要自己来做那要到哪天才能完成呢?好希望自己可以像孙悟空那样,吹一口气,变出好几个自己的分身!

其实,能者未必就要多劳。即使自己做任何事都比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但事必躬亲显然不是最明智的做法。诸葛亮就是这样事无巨细皆过问,结果操劳早逝,留下了很多大业宏图未能完成,多么可惜!更好的做法,是根据相对优势,选择自己最有优势,团队里只有自己才能做的事情来做。而其他的事,可以托付别人去做,为自己省下时间和精力。

这里来介绍“相对优势”的概念:

相对优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一个解释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相对优势指的是“公司或者个人,能够用比他人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同一样产品或者提供同一种服务的能力。”或者,在一个团队有好几个任务的时候,你在做哪一个任务的时候更具有不可替代性?团队更需要你去做哪个任务?

和绝对优势不同的是,绝对优势强调的,是比较你和别人在做同一件事上需要投入的成本多少和能力的大小,每件事情都是单独来看的。所以“能者多劳”的情况,出现在我们拥有的绝对优势比别人都要多的时候。

而相对优势强调的则是在有好几件事情、好几个人的时候,在每个人都要分配一个任务去做的情况下,来比较谁更适合做什么,从而可以达到团队利益和效能的最大化。

相对优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设我们有两个好朋友小A和小B是寝室室友,他们打算在周末出门逛街之前的一个小时内洗盘子和洗衣服。假设他们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可以洗的盘子和洗的衣服数目分别如下: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A对做家务比较熟练,不管是洗盘子还是洗衣服都比小B要快不少,所以我们说小A在洗盘子和洗衣服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如果小A时间充裕又不在乎多做家务的话,让小A包揽全部家务是效率最高的。

可是小A在出门之前一共只有一小时时间,而且就算小A有很多时间,他也不一定乐意做全部的家务,所以小B也一定要帮忙。那么,小B应该洗盘子还是洗衣服呢?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小A洗盘子的速度是小B的3倍,而小A洗衣服的速度却只有小B的2倍,小A在洗盘子上的优势,比小A在洗衣服上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我们说,小A在洗盘子上具有相对优势,而小B在洗衣服上具有相对优势:假设洗一个盘子和洗一件衣服同样重要,那么在这一个小时里,让小A洗盘子,小B洗衣服,他们一共能洗30个盘子和5件衣服(35件物品)。而假如让小A洗衣服而小B洗盘子,他们一共只能洗10个盘子和10件衣服(20件物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小A和小B分别做他们具有相对优势的事,可以让总体产值达到最大,收益最高。

学校里,如果有一场运动会。班里的桃子同学不管是跳远还是跳高,都是班里最厉害的。不同的是在跳远上,她和班上第二名的同学保持了很大的差距;而跳高,她和班里的第二名同学差得不太多。如果运动会比赛的时候跳远和跳高同时进行,那么桃子就应该选择她更具有相对优势的项目,也就是跳远,让其他同学去跳高。

工作里,如果手上同时有两个项目要做:一个项目A需要的经验技能要求高些,而自己比同事们在这方面的能力高了许多;另一个项目B或许自己做的话也会比其他同事们来得快来得好,但优势没有A那么明显。那么这时候就应该做A,让同事们做B,这样就能保证团队完成项目的总体时间更短,产出更高。

相对优势的另一种体现,在于“不可替代性”。

如果某些事必须你做才可以,那么你对这件事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就有相对优势。平时应该把其他的事交给别人去做,从而腾出时间多做这些非你不可的事。

比如,如果你既会使用PPT,又会用Python写程序。而你们团队里大家都会用PPT,会写程序的只有你一个。那么公司就更需要你写程序,你就应该把主要精力花在写程序上,不用去做太多PPT,这样有了分工以后,不但你的任务负担减少了,你也更容易凭借着写程序的一技之长脱颖而出。

同样,如果一个销售经理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填写差旅费报销单或者预订酒店机票的话,那么必然就会影响到他去推销产品,拜访客户这些更加重要不可替代的任务。而既然公司招聘销售经理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去拓展业务,那么他就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花在研究销售上面,把这些行政类的事务交给助理去办。

普通实习生可以做的事,CEO也可以做;而CEO可以做的事,普通实习生做不了。团队的作用,就是可以有所分工,从而更好地利用时间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如果想要不可替代,就需要与众不同。

——可可·香奈儿(时尚设计师)

合理外包

外包告诉我们:在做某件事上,如果别人可以做得比你好,那就应该交给他们去做。

——阿方索·杰克逊(摩根大通副主席)

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个真实的传奇:

他,在同事们眼里,是一位同时精通C++,Java,Python等多种编程语言的天才。

他,在老板的眼里,写程序代码又快质量又高,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叫Bob,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都是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的明星员工。

如果你以为他是一个像黑客帝国里面的Neo那样的型男,又或者是一个每天加班到深夜的工作狂,那么你错了。

Bob是一位行事低调,外表平凡的中年大叔,而他一天的正常工作是这样的:

早上9点:

到公司,上网看一些八卦段子和猫猫搞笑视频

11点半:

吃午饭

下午1点:

上易趣买东西

2点左右:

刷刷社交网络

4点半:

给老板邮件汇报工作进度

5点:

下班回家

看到这个日程表或许你会惊讶,这个日程表里面没有提到编程啊,难道他是一个天才魔法师?

几年后的某一天,Verizon发现,其公司内部的虚拟网络服务器经常被来自中国沈阳的用户访问,公司当然以为有黑客或者商业间谍盗用账号,十分紧张地开始对此调查,发现被“盗用”的还是公司“明星程序员”Bob的登录账号,真相才浮出水面:

原来这位天才老兄Bob把他平时的工作外包了!还聪明地利用了工资差别,花了自己五分之一的薪水让远在沈阳的一家软件公司帮他完成所有的工作。而平时他还接了很多兼职,当然也是由外包完成的。将外包/套利完美结合的他,每年轻轻松松净赚几十万美元,可以说是点子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