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1天72小时
48233900000013

第13章 你是在忙?盲?还是茫?(6)

沉没成本(sunkcost)就是指过去已经发生了投入了的,不能够再收回来的投资。这里的“投资”或者“成本”原意一般是指金钱,不过引申开来,也可以说是时间、精力、感情等其他资源(毕竟时间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经济学理论中,在理性的情况下,公司、或者个人做决策只应该考虑即将投入的成本和产出,而再去考虑已经花掉投出去收不回来的投资是没有意义的,不能把沉没成本计算进去。

沉没成本大概是经济学和商业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之一了,了解了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为理性地分析问题,让我们避免做那些不该继续的事。

小练习

想一想,周围有没有什么事物是因为已经陷入太深而感到难以自拔的?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爱德华·埃弗里特·黑尔(牧师)

当心,别让沉没成本把你的时间精力沉没(下)那些只看过去或者现在的人们,会迷失在未来。

——约翰·肯尼迪(政治家)

了解并理解了沉没成本的概念,我们就能在每次做决定的时候想一想:“我做这个决定,是不是因为想到之前投入过这些时间/金钱/感情/心血等等呢?而这些以前的投入,对我接下来的决定有关系吗?”

所以,在作一个决定时候,不要考虑已经做过什么,把过去的投入抛在脑后,而是想一下如果现在你是从零开始,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你是否还会选择去做。

比如,假设你是从别人手里接手这个已经没有希望的项目,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去接手?

比如,假设现在你新认识了这个女(男)生,但知道他不太可能喜欢你,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去追?

比如,假设你在国外没有很好的工作机会,回国可能有在当地还算不错的工作,那么你回国还是继续在国外待着?

认清楚哪些是沉没成本,可以帮助你迅速走出错误无益的境况,适可而止或者悬崖勒马,避免继续浪费没有结果的投入。

想一想,如果不继续把更多的时间/金钱/感情/心血等耗在现在这件事情上,那么接下来这些可以省下来的时间/金钱/感情/心血可以做哪些事?可以得到什么收获?

比如,如果终止那个别人已经做出来的项目,可以把接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去做其他项目,走在别人前面。

比如,如果大一、大二发现专业不对口转了专业,那么接下来的几年里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大都也可以按时毕业,并且毕业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如果放下了自己曾经花过这么多时间和脑细胞读了一个不合适的研究生这样的过去,那么就可以马上找到工作自力更生了,工作后再慢慢寻找和专业对口的机会也不迟。

比如,大熊君同学如果把过去追女神的那些时间和感情一笑而过,就当做一种成长的经历,接下来去追一个更加合适的女孩子,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到一段美好的感情。

如果还是舍不得放下这些“沉没成本”,那么不妨这样想:

想象一下,现在时光倒流100年,你四处托关系,花了大部分积蓄买到了当时最红最炫最引人注目的“泰坦尼克号”邮轮横跨大西洋的处女航船票,带着所有的家当,幸运地登上了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船。

晚上,当你在船上房间里温暖的床上回味着晚餐美味的食物和船上多姿多彩的娱乐项目时,突然警报响起,传来了大家惊恐的呼叫声——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船舱进水,过不了多久就要沉没到冰冷的大西洋里了。船员放下了救生艇,安排大家逃生。

这时候,你是选择跳上救生船,还是心痛那张花了很多时间和积蓄搞来的船票,继续待在沉船上?

作为一个正常人,如果不是被吓傻了或者想要自杀的话,答案是很明显的了吧。

那张船票,在做“跳”还是“不跳”的此时此刻根本毫无意义,是不是?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以前很多付出过时间金钱精力去做的事情,是不是和这张船票差不多呢?

当然,有的时候“和过去告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这时候不得不承认很多花过的时间心血都是白费的,或者自己过去很傻犯了错。但是,如果把那些就当交学费吸取了经验,从而可以及时打住,省下将来需要的更多投入,更多浪费和更多错误,不是也很好吗?

所以,要留意小心“沉没成本”,如果一味地太在意沉没成本,它们就会把我们的将来也拉下水一起沉没!

小练习

每次遇到因为不舍得过去的投入付出而不能放弃一件事物的时候,就想想这里提到的“泰坦尼克号”情景模拟吧!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佚名

第五章减少浪费,精简做事,帮你找到更多时间时间有多少,事情就会有多少——帕金森定律我只要你有多余的时间,你的工作就总能把时间填满!

——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海军历史学家/畅销书作家/公共管理学大师)看到“帕金森”这三个字,你的第一反应会不会和我一样呢,想起那个让人行动迟缓、走路姿势异常的神经性疾病。得了这个病应该看医生啊,和时间管理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要说的帕金森,同名不同义,虽然它说的也是一种“病”,却是一种“社会病”,又叫做“官场症”或者“官僚主义病”。虽然这个“病”没有和老年痴呆症有关的那个帕金森病那么广为人知,但其发现和引申出来的资源管理概念确实是社会学中很重要、很有影响力的。

英国人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1903—1993年)可不是正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主业研究的其实是海洋军事学,在利物浦大学和在当时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大学(现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教过书。不过业余时间这位仁兄酷爱爬爬格子写写书,一共写了60来本:有以海军为背景的小说,有贸易战争的历史书,有政治类题材的评论……如此多产,绝对算是时间管理的高手了吧!

而在这么多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却是《帕金森原理》这本120页,配有当时知名卡通画家插图的公共管理类小书。这本书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版后极其火爆,不仅让帕金森荣登了畅销书作家的宝座,更让他被评为20世纪伟大的管理学大师和思想家,公共管理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下面,就是帕金森理论中关于时间管理的概念:

“一个任务只要给你安排了多少时间,你完成那个任务就会用到多少时间。”时间太多,便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太多的时间让人觉得总是来得及,容易让人懒懒散散、磨磨蹭蹭地做事情。而且即使提前做完了,也会因为觉得还剩下不少多余的时间要打发,继续把做完的东西做了又做,改了又改。

这个概念在帕金森更早些年发表的一篇小短文中便已经提出。1955年的一个冬天里,帕金森在《经济学人》上发表了一篇幽默小品,提到了一些他在英国行政机构工作时的一些发现,其开头写道:

“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只要我们有多余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就会扩张开来,‘恰到好处地’填满那些时间。所以,一个悠闲的老太太,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给她在海边度假的侄女写一封明信片——先花一小时挑选卡片,再花一小时找她的老花眼镜,然后花上半小时找到她侄女的地址,一小时十五分钟构思写信,最后再花二十分钟纠结去马路对面的信箱寄信的时候要不要带上一把伞。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忙碌的人而言三分钟就搞定了,对另一些人却可能花上一天来苦思冥想,纠结反复。”

除了时间是这样以外,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在社会体系中,很多其他资源的利用(比如预算、人员等)也是这样。包括提到了工作产出量和工作人数并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在规模较小的时候发展反而比较快,而公司做大了以后人多了却反而停滞不前了。对社会学公司行为学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帕金森的这个发现很有趣,仔细想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真的是挺普遍的:

是不是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人或许在精力专注的情况下几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却常常要花上一天或者几天?

有没有发现很多只需要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却需要“一个团队”,老板/领导招的下属越来越多,但总体的工作量却没什么变化?

写论文做研究的朋友们,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截止日期,会不会一拖再拖?

每个月记账的朋友们,有没有发现,每月工资发了多少钱,或者信用卡额度还剩多少钱,那么当月就会花掉多少钱?

那么,了解了这样的规律以后,怎样把它运用在生活中,让自己提高效率呢?

1.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设定一个期限

如果不给一件事设定一个期限的话,就相当于你的时间“无限多”。那么按照帕金森原理,这件事很有可能被无限期延后,或者开了头却断断续续完成不了。不过,如果你们团队有一个“鸡肋项目”没多大意义或者没人想做时,那就把它的截止期设置为TBD(待定)吧。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拖来拖去,最后不了了之的呢。

2.每次要做一件事不要给自己太充裕的时间,设定一个短的截止日期有了一定的时间压力,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动力拼了命在给予的时间里把事情做完。所以,如果想提高你的效率和做事速度,可以试着把截止日期的时间设定为平时一般情况下的一半。不要过于担心自己万一到截止日期完不成怎么办,发现并相信你自己在短时间里的爆发力和水平,或许结果会大出所料!你会惊讶,原来自己做事可以这么快!

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张图,很好地诠释了帕金森原理这个概念。如果截止时间点和工作开始的间距很短,那么东搞西搞的时间就会被大大缩短,直接进入战斗状态!

在金钱管理上这点其实也适用。我们在真人秀里面看到那些平时锦衣玉食出手大方的明星们,在节目中只有几十块钱的预算作为几天的伙食费,这样一开始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结果他们却做到了!所以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和生存所需要的金钱,都是有很大弹性的!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帕金森定律告诉我们:为什么“临时抱佛脚”未必是个坏习惯Deadline(截止日期)就是第一生产力。

——佚名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从小受到的教育中,认为“临时抱佛脚”是一个坏习惯。老师们、家长们和社会上都说做事需要提前准备,预留充足的时间,平时需要日积月累、兢兢业业。而临时抱佛脚,提前突击是一种不劳而获耍小聪明的心态和恶习。

当然,就像很多教科书上和正统教育中学到的概念和理论,在生活中却未必是全部适用一样,“临时抱佛脚”也未必就一定不好。在不少情况下有它的一定合理性。就像帕金森法则里提到的一样,给你多少时间,你就会用多少时间把事情做完。看似紧张的时间,却更加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效率,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了解了“帕金森法则”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时间≠效率≠产出”,做事的多少未必和时间有关。而怎么样更高效、更聪明的做事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最终目标是做更多的事,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花更多的时间。

是不是一篇论文快要到截止日期了,会突然发现灵感突然闪现,延绵不绝?

是不是过两天就要考试了,这两天会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兴奋,原来看不进去的教科书可以一口气读完?

是不是还没完成的项目马上就要审批了,会发现这两天精神特别集中,项目进展的特别顺利?

所以,常常听到有朋友说“Deadline(截止日期)就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一个可以花一小时完成的任务,你给了它一周的时间完成,那么很可能最终你就会花一周的时间完成它。如果一个可能需要一个月完成的任务,你给了它一个星期的期限去完成,那么很可能你就能在一星期完成“一个月”的任务。

一件事开始得越早,不代表真正用来做事的时间越多:

我们常常给自己太多的“缓冲时间”。传统观念中,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件事情上花的时间越多,那么这件事就能做得更好;一件作品上花的时间越多,那么这件作品的质量就更高。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我们总是习惯先把快要到期的任务去解决,而这个完成项目的顺序和项目开始的时间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就像如果你上周买了一袋保质期还有5个月的速冻水饺,和昨天买的两天内要吃完的熟食——你会先吃熟食还是水饺呢?所以,即使一个项目早早地开始,但如果不到最后一刻快要临近截止日期了,我们是很难对它上心的。

科学研究证实,压力下我们的效率更高:

临时抱佛脚是正常的,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把一切的注意力和资源都调动起来解决手上的事情。在这种有压力的状态下,我们的效率会提高不少。最近,德国鲁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对80名志愿者作了测试,发现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大脑会转化为潜意识学习模式,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都能得到不小的提高。集中精力用一小时完成一件事,比漫不经心花一整天做的事质量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