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1天72小时
48233900000014

第14章 你是在忙?盲?还是茫?(7)

感受到了时间的压力,就会只做那些最关键最有用的东西,不会浪费:

时间太多,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人为地扩大工作量。时间充裕的话,会把多余的时间花在微不足道的文字游戏中,会把时间浪费在一遍又一遍的检查中。而临时抱佛脚,能够逼迫我们把时间花在最关键的地方,只做有用功,省去那些不必要的步骤和工序。

当然,也不能太过高估“临时抱佛脚”的威力,如果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时间太短的话还是会带来焦虑的,反而会引起头痛、紧张或者坐立不安的现象,不能集中精神做事了。

很多事情往往不到最后一刻就完成不了。

——佚名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序篇

最危险的浪费,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浪费。

——新乡重夫(品质管理大师)

今天,丰田汽车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和全球第8大公司。而它成功背后的秘密武器,就是它提出的“丰田生产系统”——一种对生产管理具有革新性的理念和指导。而“丰田生产系统”中的精华,就是“精益(适时)生产”的概念。而“精益生产”的核心和目标,就在于减少浪费、消除分歧、杜绝过载,追求一种高效而灵活的生产方式。

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创始人之一的工程师大野耐一在对工厂的流水线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后,提到了生产过程中的“7种浪费”,包括:过量生产,过度加工,无益动作,搬运,返工,库存,等待这些造成产能低下的问题。大野耐一把这些没有任何附加值的浪费成为“Muda”,而如果把这些Muda“消灭”了,就能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和产出。

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生活中对时间的利用也存在着相似的7种浪费,这里我把它们称为浪费时间的“7宗罪”:

浪费之1:文不对题

浪费之2:太多错误和返工

浪费之3:重复劳动/分工不明确

浪费之4:过犹不及

浪费之5:准备太早

浪费之6:太多中间环节

浪费之7:等待

那么接下来的几篇里,我们就来仔细看看这些“罪过”吧!

如果你珍爱生命,那么就别浪费时间,因为生命就是由时间组成的。

——李小龙(武术大师)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文不对题

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根本不需要做的工作,是最大的无用功。

——汪中求(管理大师)

看过《泰坦尼克号》吗?落魄的白富美露丝选择了没钱没事业给不了她房子车子、初次邂逅的陌生男人杰克,抛下了能给她上流地位、海洋之心,与她相识陪伴已久的高富帅卡尔——因为他给的,不是她想要的。

文不对题可以说是最可惜也是损失最大、最难挽回的浪费了,就像头方的遇到了喜欢头圆的,注定了一开始就会是悲剧的结局。

不仅仅是爱情,生活中、工作中因为文不对题导致的浪费也天天都在上演,一抓一把。就像从小到大写作文偏题一样,考试的时候如果没有看清题目,或者理解题目的要求,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神作”,在沉浸在对自己的赞美幻想的时候,交卷了却发现自己把题目看错了,是不是要抓狂了啊。

工作了,我们以为老板或者客户想要的是A,花了很多时间赶了几个通宵努力做出了一个完美的A以后,却被告知他们其实想要的是B。于是时间、精力和产品就都浪费了。是不是很郁闷呢。或者,如果是做销售的,如果向一个女客户花了半天推销了女用香水,结果却发现女生是来给她男朋友买男香的,那是不是有种白费口舌的感觉呢?

其实要解决这种误解很容易,在项目开始之前或一开始就好好沟通就可以啦,并确认双方了解对项目的理解和要求:

在开始着手一项任务之前先充分了解老板和客户的需求,如果不太明确就马上询问,让对方更详细地解释。

听完对方的任务、想法和需求以后,向对方复述一遍自己的理解,看看自己的认识是否与要求一致。

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几个时间点,及时得到老板和客户的反馈,这样如果有修改要求的话,就可以及时快速的改进,不用等到最后都快作出成品了然后发现需要大幅改动。用商业行话来说,就是“紧跟市场”。

一开始方向错了,只会是南辕北辙。把大方向搞清楚了,是开始做任何事的第一步。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培根(哲学家)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太多错误和返工所谓效率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徐鹤宁(销售大师)

不少朋友小时候可能都会有粗心的习惯。而长大了,平时工作、学习、环境中也有太多的事情容易让我们分心,比如做作业、写文字、写报告的时候,听音乐、看电视、刷淘宝等。在精力不太集中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犯错误了。

粗心会让你“扣分”,而如果要回过头来去改正,往往还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找出那些错误把它改过来。而且,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构造或者项目,要犯错误很容易,但要找出错误,往往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有些错误还会影响到接下来的结论和分析。所以一旦发现出错就要从头来过,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张牌倒了就会带着一片倒下去:比如一个实验模型里有数据不对了,那么接下来的整个计算和结论就可能不一样;一篇报告里面有专业用词用错了,那么就要把打印出来的文件统统作废。

这样返工不但极其浪费时间精力,也让人焦头烂额,挫败士气,还很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所以,做事的时候争取第一次就要做对,尽量减少错误。

重要的文件任务什么的,宁可做慢一点,也一定要保证其递交时候的正确性和质量。

做事的时候也要避免干扰,把精力集中在手头事上。

每次做了一个计算或者打了一些文字之后就及时检查,把错误扼杀在摇篮里,在第一时间改正,让它不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在错误的路上走得太远,而不得不把一切重头来过。

有些错误可能自己不容易发现,那么就可以和同学、同事合作,互相检查对方的项目或作业。

有一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有一些浪费是可以省下的。

可以对做正确的事漠不关心,但不能全心投入去做不对的事。

——丘吉尔(前英国首相)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重复劳动

把模糊的事情简单具体明确化了,是思考的重要一环。

——J.P.摩根(银行家)

有没有在做研究调查的时候,辛辛苦苦搜集了很多资料,花了很多时间做了一份自己觉得很满意详尽的报告以后,却发现其他人已经做过类似的研究,总结过相同的发现呢?或者,花时间去超市排了队买了水果零食以后,回家发现室友或者家人也正好买了呢?再或者,辛辛苦苦花了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开发了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发明,申请专利的时候却发现别人已经做过了呢?这种情况就叫做重复劳动。重复劳动是一种常见的浪费。

那么造成重复劳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大致有两点:分工不明确和不了解已有的/现成的资源。

分工不明确:

在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的复杂项目中,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不少见。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做项目或者任务之前大家没有好好地沟通,明确个人的责任。于是大家自顾自选择自己喜欢做或者或者比较容易出风头的内容,结果就是造成不少人做同一件事,有些事却没有人去处理的乱哄哄的情况。而当任务没有完成或者做得不好的时候,又常会出现大家互相推卸责任的悲剧。

解决分工不明确带来的浪费其实很容易:在一开始的时候,把责任都搞清楚。

可以在项目启动的时候,把参与者或者各个小团队的负责人聚在一起,在黑板上,用图表的形式把事情和负责人对应起来,落实下去。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或者项目经理,让大家各尽其职合理安排是团队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对于跨部门甚至跨公司的项目而言,一定要有一个团队沟通协调人的角色,避免“大家都管”或者“两边都不管”的情况。

不了解已有的/现成的资源:

有热情和动力是很赞的,但如果有前人留下的经验或者成品可以参考使用,是不是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脑力和体力呢?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就像如果已经有人凿好了上山的台阶,那么就不用自己一步一步踩着一块块乱七八糟的大石头爬上去(当然,极限户外运动者不一样)。如果别人已经搜集过了你要寻找的资料,那么直接拿来用就可以。如果别人已经研究过你想要解决的难题,那么找到攻略和答案就可以省下很多苦思冥想和时间。

在一个公司或者团队里,对于已经做过的项目或者搜集过的资料,可以做一个数据库,保存在公用储存器上,可以让大家很方便地查找到相关的内容。这样,如果以后自己或者其他同事要接手一个新的项目之前,可以先在数据库里查找有没有现成的材料可以使用,有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以参考,尽可能减少重复劳动。

而如果是学生,在开始着手做研究课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开始,在网上或者图书馆里察看一下有没有已经发表的文章或者试验,做过功课和准备再来做。这样可以避免做别人做过、已经没有新意的东西。这样也可以快速获得经验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项目做得更快、更好。

有着现成的资源不用,那是一种浪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自然而然地看得更远。

我们大都不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尤其是那些重复的劳动并不能创造多余附加值的时候:比如抄写几十遍书,或者重复检查好几次写的报告等。同样的,我们也要消灭团体中的重复劳动,把这些无用功的时间去做更加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科学家)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

——孔子(教育学家)

你是不是一个任何事都精益求精,细节处都力求最好的完美主义者呢?

小时候的我曾经是这样的:做作业抄句子的时候,我都是按照书上的印刷字,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那些正楷,想要和书上印出来的一样漂亮。于是,几句十几个词语的句子,有的时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花上半个多小时也是家常便饭。后来有一天爸爸看不下去了,就让我一定要快速把作业写完,不必太过苛求字体美观,便渐渐养成了我做任何事情都速度很快的好习惯。后来,我做事效率都很高,质量也很不错,让我学习工作中轻松了很多。

长大了就了解到,“追求完美”理论上是很好,但未必是效率最高的。过犹不及,是一种浪费。

如果我们有无限多的资源,那么把每件事都做好做完美了当然很理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注定了要有舍有得。

我们常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差异化服务”。我们都知道花10块钱买一个快餐汉堡,就不能要求餐馆花上几小时数十道工艺精选神户牛肉烹制而成。几百块钱是买不到需要由工匠花几天时间手制作的正品爱马仕包包的。而银行股市基金账户里资产达到一定级别也才会有理财专家定制化个人化的提供咨询服务,花上几十分钟和你聊聊天谈谈心的。否则,如果商家让你花10块钱做芳香精油按摩,医院花了10块钱就能让你看上专家门诊,那么它们可能就亏本倒闭啦!

既然商家们都这么精明,我们当然也要这么聪明啊!

有些无关痛痒的作业或者报告其实应付过去就可以了,不必太认真花上半天仔细斟酌,反复易稿数十次。为了发一个邮件通知大家开会,需要花上几十分钟挑选一个“精美的”花式模板和比较各种各样的艺术字吗?或者扫地做家务,不用每天像五星级宾馆那样都把每个角落都擦得一尘不染啊。

杀鸡焉用牛刀呢?做事的时候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可以是时间精力,也可以是金钱和其他资源的。

分析一下要做的事情的达标要求,对方是谁,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看看多花出的资源值不值得。对外的最低标准,如果市场或者老板或者客户认可就可以了,对自己的话,那就可以更加灵活,量力而行。

有些事情并不要求100%完美地执行。比如,对于自己内部准备并不需要发表给大家看的发言草稿,不需要反复审稿检查有没有错别字或者排版好不好看。而如果知道一个客户可能不会有很多的业务或者介绍很多的业务,那么就未必要花上半天口舌提供或者推销VIP服务。就像边际效应递减一样,有些事情做到一定的程度就够了,继续精益求精或许质量会有小幅提高,但效率却下降了。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轻松一点,海阔天空。

要求过高,反难成功。

——英国俗语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准备太早

计划赶不上变化。

——常用语

书本上常常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保留一些余地”。比如和人约好要早点到,以防路上堵车迷路或者其他突发情况耽误了约定。又比如,约了四五个朋友周末去看电影,结果周一周二就把他们的票都买好了。他们说,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准备,这样即使做错了或者漏了什么环节还有时间补救等,也不会担心东西要用到的时候没有了。

还有些人希望“赢在起跑线上”,喜欢提前做准备。比如,读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学高三的课程。比如,后年打算报考的职业资格考试,现在就开始复习起来了。这样的话,不是可以争取比别人早一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吗?不是可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把事做得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