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都早早准备,有的时候是一种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心理,或者是一种危机感太强的表现。试想,如果你对做一件事情很有把握了,需要预留很多时间做应急吗?如果你的智商中等偏上,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学习那些课程呢?
“有备无患”,听上去很美,但现实生活中滥用了却很容易成为没有效率、容易浪费的做法。事实上我们更常见到的情况是:
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到了约好的地方,然后无所事事只能玩手机。
提前了大半个小时到了别人家,发现主人还在打扫卫生,还要出门买吃的,于是很尴尬。
提前开始高一学高三的课程,学的时候没有一定的基础又是自学,很难真正看懂学会,考试也用不到,而等到高三的时候,又会以为自己学过了,容易成为“半吊子”“三脚猫”,没比别的同学成绩好多少。
提前很早准备很久以后的考试,等接近考试时候,发现忘记了几年前学过的东西,不得不重新学一遍了。或者发现今年的考试的内容和题型和上两年比风格大转型了,过去复习过的内容很可能不考了,改加入新的题型内容,那么这些多学的内容就又白学了。
而周一周二就把周末的电影票准备好了,也容易出现朋友们有事情不能去的“放鸽子”行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啊,那么花在订票上的时间和钱就白搭啦。
要避免这种浪费,就相信“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利用JIT(JustInTime)的思路,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和别人约好时间提前5分钟到就可以了:
很多GPS上或者地图应用上会有路况交通指示。如果因为突发事件不得不迟到了,那么在堵车的时候向对方打招呼。一般情况下,如果你不是“惯犯”,大家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而一般如果主人在家请客或者在哪里举办活动,提前5分钟或者准时到达,也是对主人比较礼貌的体现,也避免了像上面提到的主人还在准备的尴尬。
不要“太超前”,等到必要的时候再做要做的事:
高三的课程在高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预习就早已足够了,提前一周一天学习预习也很好啊。这时候有了一定的扎实基础,再学习新的内容就相对容易相对快,再听课的时候也不会有似是而非的模糊记忆。
后年要考的资格考试提前半年甚至几个月集中复习就可以。这样不但不容易到考试的时候忘记前面复习的内容,避免更改题型考点的悲剧,也会让自己有一种紧迫感,更加专心高效地备考。而事实上,如果准备得太早,很可能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虽然复习了也不一定很认真。总会想着“还早呢”!
约了朋友周末看电影可以在周四周五向朋友们再次确定了以后再订票:
这样如果计划有所变化,或者有了更好的聚会主意,那也不会很郁闷。订酒店什么的也是一样,特别是如果你要去的地方天气诡异多变——当然,很多酒店都有提前预付房费优惠价的情况,但万一碰到要去的地方下雨或者台风,那么就会比较纠结了:去吧,天气这么差又能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呢?只能在酒店待上一整天。不去吧,那么房费就浪费了。
提高自己的灵活度和对突发事件的适应性,这样如果突然有事情冒出来也不会太过惊慌。
什么时候就做什么事,不要太早,不要太晚,刚刚好就最好。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常用语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太多中间环节低效率是官僚主义的救命稻草。
——尤金·麦卡锡(政治家)
小时候玩过“传话”的游戏吗?大概就是有七八个小朋友一起玩,第一个小朋友把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悄悄讲给第二个小朋友听,然后第二个小朋友转述给第三个小朋友。直到传给最后一个第八号小朋友,再由他来讲讲他听到了什么。一般情况下经过层层传达以后,最后讲的故事或者话是不是和原来的版本大不一样了呢?长大了这样“传话”的情况其实也不少见。有的时候是不是要反复交代助理帮自己做一件事,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有的时候是不是托朋友办件事结果等了很久才办成呢?中间环节太多,不但拖长了时间,也往往会有所差错,最后不得不自己重新改过。
有些自己顺手或者不费太大精力可以做的事,如果因为偷懒不高兴做交给别人做的话,有的时候会产生下面两种低效率情况:
1.延期
李雷有一打发票需要报销,就让他的助理韩梅梅填申请表帮他代办,韩梅梅正好在做其他事情就把发票放在了一边,过了两天韩梅梅要去度假了,临走之前发现发票报销申请表还没有写,就赶紧让她另一个同事助理林涛帮忙完成,而林涛想反正是韩梅梅的不是自己的事所以也不急,又过了几天实在闲的没事才把表格填掉了。试想,如果李雷其实不是很忙,把发票报销单填掉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而这样经过几次转手,就变成了一两个星期啦。
有些事情对你比较急或者比较重要,对托付或者代理的别人却不一定,或者,他们也很忙,有其他自己的事情要办。那么中间人越多,事情办成的时间有可能就越长,效率越低。
2.误解
就像前面“传话游戏”一样,每次“传话”,都存在被误读误传的可能。传话人中间人越多,那么产生歧义几率就越大。等到最后,你可能发现,你托人办的事和你想要办的,不是一回事。这样不但有可能拖了时间,重做,而可能欠下了人情。本来托人办事是让自己轻松偷懒一下的,这下反而到更麻烦了呢!
有些事情比较急的,又顺手可以自己做的,就自己做。有些事情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跳过中间人。特别是在安排的事情比较复杂、比较重要、比较抽象,需要当事人主观决断的情况下。这样可能会需要你花一点点精力,不过算上被耽搁的时间或者需要返工的情况和欠下的面子,自己的那一点点付出还是值得的。
当然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托人帮忙办事确实是更加高效的方法:比如,你很忙时间很紧,而要托付的事情比较简单易懂,不容易产生歧义。或者,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止有一种,而你不在乎一种特别固定的答案,可以让他人自由发挥。再比如,某件事别人比你处理起来有效得多,或者他们的资源更多,办起来更容易。那么在这些情况下,就求助比较信得过的人代理吧!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直销,奢侈品店都爱自己开店不找代理商呢?因为这样更容易控制货品和服务质量,更直接接触客户,更有效率!如果托人帮忙不能增加附加值,只是因为自己懒不想做,那么快点改过来吧!
我喜欢直接和大家交流,这样没有中间人把简单的语言搞复杂了。
——凯利·克拉克森(歌手)
精简做事,告别浪费“七宗罪”——等待其他人或者其他工序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网络名言
在团队合作项目或者需要用到机器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瓶颈,导致大量等待的时间。所谓瓶颈,就是在一个运作过程中处理速度最慢的那个环节,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机器,而又因为它们不能跳过,所以整个流程的进度就会被拖下来了。有的时候项目就不能按时地完成,或者会花很多时间,让等待的朋友们心里不爽,影响团队的效率和士气。
那么为什么又会产生瓶颈呢?大概是下面几个原因吧:①能力和速度有限,②任务安排不均衡,③流程设计不合理,④缺乏主动性。
那么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导致瓶颈产生的症结和应对方案吧:
能力和速度有限:无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快慢是有差别的。有些人可能比较有经验,所以做起事来得心应手,有些人可能是菜鸟上阵,还处在磕磕碰碰的训练磨合期,这样就容易做慢做错。同样的,机器性能也是有差异的,如果用上网本或者10年前的老电脑来打游戏或者运行像Photoshop那样大型的图像处理软件,Python那样的编程软件,那么很可能就超出了那些电脑处理器可以承受的范围,结果就是很容易死机。而有些任务本身也比其他任务需要更多的时间,比如一个餐馆里,切菜可能只需要几分钟,而烹调却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在用人的时候就要考虑个人相应的能力,按照个人的优点强项分配任务。而对于新手,就可以先对他们进行培训,等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能,再让他们去做比较紧急重要的事情。而如果是仪器的问题,那么就不要太过节俭,舍得花钱投资比较先进强大的机器,它们为你省下的时间和多出的产出绝对会让你觉得物超所值。
任务安排不均衡:有人说“能者多劳”,但即使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处理一件事情的速度比别人快3倍,交给他比别人多5倍的任务那么他也会成为瓶颈。
遇到这种情况,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每个人可以承受的极限,不要让能力强的人超负荷运转。否则不但进度会被拖慢,而那些人才一气之下辞职跳槽就惨了。而如果你是团队里的“明星成员”,遇到很多任务的时候也不要因为面子和自尊而不好意思向老板和队员反映,让他们一起帮忙来做。作为团队的成员,遇到有其他同事任务太多忙不过来的时候,也尽量主动帮忙一起做,这样任务圆满完成了对大家都好。而如果遇到手下有很多员工要汇报过目的那种情况,那么一个自信的管理者也应该提高对员工们信任度,敢于让他们培养更加独立的能力,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小事小项目,完全可以放手。这样不但自己减负了,还可以让员工们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自我领导的能力。
流程设计不合理:有些流程的设计存在不合理性,而导致了效率低下和没有必要的等待。有些任务是可以同时做的,如果把它们按照不合理的顺序来做,势必会导致时间的延长和浪费。还有一些路线是有重叠的,顺路同时去几个地方,比单独一个个去那些地方来得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