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的朋友们伤不起
当同时面对两个艰难的选择时,大多数人选了第三种——什么都不选。
——贾罗德·金茨(作家)
选择,是让我们感到头痛的东西。我们虽然经常抱怨没有选择,但真的当有许多看起来都差不多的选择时,却无所适从。
记得在飞机上打发时间的时候看过一部搞笑喜剧《我爱购物狂》:里面刘青云扮演了一个心理医生,自己却患有“选择困难症”,在饭店里对着备选食物红烧牛肉面和雪菜肉丝面抓狂得都急出汗了,十几分钟几十分钟过去了,却还迟迟下不了决定。
平时,我们也常常为作出选择而感到无所适从,从而行动瘫痪。常常看到有朋友们在网上贴出几个不同款式、颜色、品牌的包包照片,让朋友们给出主意选一个;也常常看到论坛上有人发帖子求助在几个相亲对象(工作offer/学校/专业)之间到底选哪个。
为什么有选择困难呢?感觉和外部环境和自己的心态都有关系。
现在我们面对的物质越来越丰富,可以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全面了作为一个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长大的80后,小的时候学校里规定要穿校服,饭菜也几乎都是定好没得选的,课程也是学校班级统一排好的,并没有很多的选择。那时候市面上各种东西的牌子型号也很少,就这么几种选择,基本就是买和不买的问题。而我们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收入的提高,贸易的发展,生活中每一件商品都有了更多的牌子,更多的颜色,更多的选择。就拿手机来说吧,以前最早的手机牌子貌似就只有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之类,现在估计不下几十种吧。
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让我们收集信息和比较产品也更加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餐馆酒店的用户评论,同时比较各种不同的商品也就是点几下鼠标的事情。网络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以前去商店里面买东西只能选择店里面看到的商品,而现在上网上淘宝或者其他网购网站就能看到世界各地成千上万个网店或者实体店里的东西。
从选择匮乏的成长环境到一下子面临无数个选择和组合,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突然把它们放生到野外一样,它们会不适应,面临太多的可能性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我们成长中习惯了家长或者别人为我们做决定,长大了却害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从小一直到大学,很多选择,比如去哪所幼儿园小学初中,课外活动是弹钢琴还是学奥数,都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其他长辈代我们选择的,我们就算自己可能会有想法,但那时也并没有很大的主动权,只是执行这些决定而已。或者,我们会看周围其他小朋友们做什么然后跟他们一起做,有的时候就产生了跟风的现象。就像某段时间里漫画杂志在班级里特别火,或者某位明星是整个班的小朋友们的偶像。我们渐渐地变得很被动,大脑主动判断的能力渐渐退化,习惯了听别人告诉我们去做什么,而不愿意自己做决定,也害怕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是长大了,走向社会了,却面临了更多更复杂的选择:小到今天晚饭吃什么或者家里怎么装修,大到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结婚另一半的选择,很多都比去哪所小学选修什么兴趣爱好抽象的多,结果也开放得多了。而这时候爸爸妈妈要么不会一直在身边跟着帮助做选择,要么就是有心无力没有经验和能力去帮助做很多选择。当还没有完全长大摆脱依赖感的我们只能靠自己的时候,对做选择就觉得十分困难和不自信。
我们要么太贪心
如果有几个选项里有一个选项明显比其他所有的都要好太多,比如有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那么我们也不会纠结,毫不犹豫地就选它了。但很多时候没有十全十美的选项:比如钱多的工作事情也比较多,离家近的工作工资不高;长得帅的相亲对象没什么钱脾气也不好,有钱性格好的年龄又太大。
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100分的选择很稀有,却太贪心什么都要,担心选了一个就要放弃另一个的好,造成了什么都不选什么都不做的情况。
不清楚对自己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完美的选择很少,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几个选项其实本质上都差不多,但有优势/劣势的方面却不一样,很难直接比较。比如两份工作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我们总是乐意选每月收入高的那个;两份工作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我们总是愿意选每天不用加班的那个。但如果一个工作每月收入高每周却有40小时的加班,另外一个收入少却不用加班。这多出来的收入和几十个小时的加班又怎么简单直接地比较呢?
很多时候“苹果和橘子”的比较需要自己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到底想要什么,选择困难就产生了。
做各种各样的选择占了我们生命中的很多时间,杀死了无数脑细胞。有的时候优柔寡断甚至导致了我们到最后一刻会太过崩溃而放弃,什么都不选了。或者随便作了一个选择后来又不满意,责怪自己当初的决定。
三样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驻的:变化,选择和原则。
——史蒂芬·考文(作家)
选择困难的朋友们伤不起,怎么办(上)
最好的选择未必是选择最好的。抉择,而不是机遇决定命运。选择机会,就是节省时间。
——弗朗西斯·培根(哲学家,作家)
那么,如果有选择困难,每天在做选择上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们怎么办呢?
减少可选选项,有个挑剔的朋友帮大忙: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减少自己的选项,可以让自己在选择的时候轻松不少。比如同时遇到六七个选择的时候,先把自己最不喜欢或者和其他选项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的选项去掉,那么剩下的两三个选择就会好选很多。
有的时候我们太过“随和”了,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可以接受,却容易造成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这个时候有一个比较挑剔的朋友或许能帮上忙,特别是团队活动和做项目的时候。
这类“挑剔”的人一般对某类事物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和非常固定的选择,比如喝水只喝依云水,电脑只买苹果牌等。对他们来说选择很容易,因为他们能“适应”的选项只有1个(或者几个)——选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不满意不高兴。那么这时候,特别是非原则性问题,就按他们说的办就可以了。以前读MBA的时候大家都是分成一个一个4~5人小组做项目或者讨论案例的,大家也常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记得我们小组里有一个印度同学,就属于比较执着,比较喜欢吃固定食物的类型。比如,大家一起去吃饭的时候,他坚持只吃印度菜,并且只认准一家特定的饭店,那么我们其他人就让他“独裁”了。发现这样不仅让他满意,大家也省去了很多讨论去哪里吃饭的问题,效率很高,可谓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为小组的报告设计封面也是一样,由于印度同学对美学的要求比较高比较坚持,那么我们就让他来进行美工设计,这样不仅他会很热情很有积极性地把报告设计好,大家也省去了不少工作量,不用吃力不讨好,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简化选择,这里不得不提到苹果的手机和电脑了。苹果的设计是它的灵魂,而乔布斯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简单”,这也是它大获成功的主要原因。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只有MacAir和MacPro两种,颜色也就只有白的和银灰的,没有太多复杂的配置组合,让大家不用为做选择大伤脑筋。记得一个好朋友在我想买笔记本电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时候告诉我:家用笔记本电脑基本上只有两种类型——苹果和非苹果(PC),而选择了苹果,就不用花很多时间和杀伤无数脑细胞在几十种品牌几百种配置几千种价格的排列组合中反复研究比较做决定了,这也是很多果粉们选择它的原因。
一开始制定一种规则,然后就按照规则来执行:
一开始定好一种规则,一开始就安排好接下来的选择,接下来按着规则来,就不用去重复思考那些作选择的问题。
这里让我想起了著名的“迷宫走法”:很多人都在电脑游戏里玩过这种类型的虚拟迷宫,或者在公园里玩过各种各样的树丛迷宫吧。玩迷宫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不断在向左走向右走向前走的选择中找到出口。
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看不到头绪的高难度迷宫,怎么走才不会迷路,顺利找到出口呢?“迷宫走法”就是一种不用多猜多想做多次选择的“傻瓜走法”,它其实就是一种规则,可以在不动脑筋和判断的情况下,简单轻松地走出任何平面迷宫。这套在游戏玩家和学计算机或者数学的同学们当中广为流传的攻略是这样的:走的时候遇到岔路的情况下,一律向左(或者向右)走,不能随意更换方向,如果走到死路了就原地返回,遇到岔路继续向左(向右)走,就一定能走出去。
所以一开始设置一个规则然后有纪律地执行,可以减轻很多选择困难症的朋友们的痛苦。
“课程表”也是一种很好用的规则:如果你平时在“吃什么”上面常常纠结很久,不妨一开始就排好一个星期的食物选择:比如周一吃寿司,周二牛排,周三米线,周四咖喱,周五喝粥,周六煲汤,周日汉堡之类。这样以后每天看一下“课程表”就能知道自己今天吃什么,不用多想。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保证菜式比较均衡多样,营养也有一定保证,不会造成每天吃汉堡炸鸡这样营养不均的局面。如果你是一个要复习综合类考试的学生,用“课程表”的形式也很不错,比如周一语文,周二数学,周三英语等,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科目考点之间没有疏漏。
如果有不同的选择,先看一下是否可以多选
有的时候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几个选项里面只能选一个,但事实上很多选择都是“多选题”,是可以鱼和熊掌兼得的。
比如常常有一些对金融感兴趣的朋友问我应该去读MBA还是考CFA,这样的话潜意识里就会觉得两件事只能做一件。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会问他们,为什么不两个都试试呢,可以两个都选啊!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即使一起学习的话也不用多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选专业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可以,可以同时学双学位,或者辅修和主修,至少很多文化基本课都有相同的学分,所以1+1<2。或者,可以先选一个做完再做另外一个,这样就只是时间顺序有所错开,而不是究竟要选择哪个选项,放弃哪个选项的问题了。
同样,对于选择吃饭也是一样,可以吃得面面俱到。如果纠结于吃寿司还是牛排,那么干脆就去吃自助好了,不仅可以吃到寿司牛排,还能把海鲜、蛋糕、炒面等一网打尽。或者,午饭吃寿司,晚饭吃牛排就好了。
所以,看清题目的性质,是单选题还是多选题,还是很关键的。
对任何一种决策来说,最好的情况是做了对的决定,最差的情况,就是什么都没选。
——罗斯福(美国前总统,政治家)
选择困难的朋友们伤不起,怎么办(中)
当你做小的决定时,应当依靠你的大脑,把利弊罗列出来,分析并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做大的决定,如寻找终身伴侣或寻找理想时,你就应该依靠你的潜意识,因为这么重要的决定必须由你的心灵深处的最大需要为依据。
——弗洛伊德(心理学家)
看看这些选择是否无关紧要或者难以分析,不如抛硬币让让“命运”来选择就像前面说到是吃寿司还是吃牛排,很多时候很多选择并不重要,选任何一个都不会带来什么重大的影响。选一样不选另外一样都不会改变你的生活。那么过分纠结这些选择有什么意思呢,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对于这类没什么大不了的二选一问题,不如就抛硬币来决定吧!让“命运”帮你迅速作出决断,那么即使选了鱼没选熊掌,也会心服口服;或者,如果硬币让你选了鱼,你却对熊掌还念念不忘的话,说明你内心其实更喜欢熊掌,那么就毫不犹豫地选熊掌吧!如果同时有很多选项的话,可以用筛子或者“点麻油”的方法,选出想要的答案。
或者,先看到哪个选择就选哪个。
类似的情况对于难以判断结果的选择也一样好用。比如去哪个城市发展,或者选择哪个职业,很多时候并不能很清晰地看到未来,或者互相比较。在选项比较模糊抽象的时候,不妨随机选一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有的时候费尽心机选出来的,也不一定比随机挑选的好多少。很多时候,可以快速决断选定方向并开始执行向前走的能力,要比瞻前顾后迟迟下不了决定去动手要好得多。
用列表的方式“理性”比较不同参数
如果有一些选择并不是无关紧要,也对各个选项的利弊和参数有一定的了解,却很难直接比较难以决定选什么的时候,那么不妨用理性的方式列一个权重表来判断打分比较,看在加权的情况下谁的分数更高就选谁。
就举一个去哪个公司工作的例子吧。如果在橘子公司和生梨公司都收到了工作邀约的话,可以怎样列表比较呢?下面的表格可供参考:
乍看之下,似乎橘子公司和生梨公司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但如果对各种自己关注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加权的话,我们发现最后总计一栏里面的分数是<0的,说明生梨公司在加权的情况下比橘子公司好了不少,应该选生梨公司。(反过来如果“总计”一栏里的分数>0,则说明选橘子公司比较好)。
表里的打分仅供参考,实际情况下每个人要考虑的问题、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打分都视个人具体情况而定。不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理性的、有系统地作出选择,而不会在大脑里绕一团毛线找不到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