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神奇的75堂哈佛心理课
48261700000034

第34章 危机就是转机——战胜危难要学困境心理学(1)

哈佛精英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长子。178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哈佛主修的却是文学和古典研究。在哈佛上学期间,他样样出众,甚至曾有一位哈佛教授称他是哈佛有史以来最有才华的学生。

1817年,亚当斯担任美国国务卿,任职八年,曾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82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829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有这样一件关于亚当斯的轶事:

亚当斯在上小学时,经常受到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欺侮。每次,亚当斯都不敢应战,只想逃跑。

有一天下午,亚当斯从学校回家,一个粗壮结实的男孩在前面拦住他。亚当斯非常害怕,扭转头就跑。

亚当斯的父亲看见了,冲他大喊:“你为什么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满街跑?”

亚当斯委屈地说:“我不敢还手。”

“难道你就一直被人这样追着跑吗?”

“可是,他那么壮,我打不过他的。”

“别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转过身去,把那小子赶走!”

听了父亲的话,亚当斯鼓起了勇气。他猛地转回身,怒发冲冠。那个追赶他的男孩被亚当斯的突然反击吓坏了,他慌忙地夺路而逃。亚当斯穷追不舍,一把将他抓住。当即把他放翻在地,并且正言厉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找麻烦,我就每天揍你一顿。”

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欺侮亚当斯了。

通过这件事,亚当斯悟出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困难在想象中被放大了一百倍,事实上,走出了第一步,就会发现那些麻烦与困难有时只是自己吓自己。

1. 挫折必然定律:进步一定与挫折同在

《哈里·波特》的作者J.K.罗琳是哈佛大学的荣誉博士。罗琳在接受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演讲时说,人们有一个共识:人可以从挫折中变得更聪明,更强大,这句话意味着人从此对自己的生存能力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苦难的考验,那么他从来不会真正懂得自己,懂得处理各种关系的力量有多大。

一个人总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例如,生了病不能外去游玩,乘车外出时突然车坏了,上街买东西买了伪劣产品,做饭切菜不小心切破了手,两口子拌嘴,在单位挨批评,恋爱婚姻挫败,亲人亡故等。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概括地称为挫折。

挫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个人在一生中不知要经历很多次挫折。挫折的产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一个人是否愿意,它都会必然要发生。古往今来,即使贵为天子,也无法逃脱挫折的侵袭。

为什么挫折不可避免而具有必然性呢?

就是因为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困难是层出不穷的。战胜了旧的,新的更大的困难又会冒出来。总会有一些困难是人们预料不到的,重要的是要从挫折中学到智慧。

当挫折发生时,垂头丧气显然于事无补,我们要做的,除了要坦然面对外,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El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对待同一样事物,几个人的看法不同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人也有两面性一样,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怎样去选择。面对太阳,你眼前是一片光明;背对太阳,你看到的是自己的阴影。

其实,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项成就,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许多挫折和失败。例如,人类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刻认识,就是在挫折中进展的。

对我们个人也是如此,生活中人们的智力差别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一些被公认的天才人物,与其说他们智慧超群绝伦,倒不如说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超乎常人。例如爱迪生,试验电灯的材料,试验了几千次才成功。爱迪生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怕被挫折打垮,在失败很多次后仍然能执著地试验下去,直到成功。

一个人只要在前进,他就不可能避免挫折。因为几乎任何一个进步都是挫折带来的。正是因为过去的水平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才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高水平。只有挫折才能让我们意识到自我需要的提高,没有挫折,人只会停步不胆。所以进步必然是与挫折同在的。

有人曾说:“成功的次数只是比失败多一次。”也就是说,成功挫败只跌倒爬起的不断更迭而已,而最后一次,如果能爬起来,就算成功了。

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那会让我们莫名其妙地胆怯,会让我们为前进所付出的努力付诸东流。

——哈佛学子,美国前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

哈佛心理训练60: 系统脱敏法消除恐惧

一个人经历过某些挫折后,容易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例如,一位男士在一次联欢会上想邀请一位女士跳舞,但是遭到了该女士的拒绝。该男士觉得很“栽面子”,经常回忆这件自己不愉快的事,从此以后每到这种联谊的场合,都有一种无形的恐惧感,不愿和他人说话,总担心别人会取笑自己。这种不良情绪使得他与周围人的关系疏远,深感孤独,他力图摆脱困境,却一次又一次的被恐惧感击败。

对于这种恐惧情张,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加以克服和消除。这种方法的原理是让人反复接受恐惧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物,习惯成自然了,便不再害怕这种刺激物。这种方法通常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学会身体放松。先坐在一个舒适的位置(使上背、颈及头有所支撑),所处地方要宁静;然后慢慢深呼吸,让全身都放松,再深呼吸一次,闭上眼睛;检查全身是否有显得僵硬或紧张的部位,想象自己沐浴在阳光之下,阳光温暖了僵硬紧张的部位;如果还是感觉到全身有某些部位紧张,可以握紧拳头,从一数到十,然后再放松。让身体保持放松状态20分钟。

第二步:建立事件等级。当学会身体放松以后,就可以开始自己建立恐惧事件的等级层次表,即要找出使自己感到恐惧的事件,并用0~100表示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惧的主观程度。其中0为心情平静,25为轻度恐惧,50为中度恐惧,75为高度恐惧,100为极度恐惧。然后将标出的恐惧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依次排列。

第三步:进行脱敏练习。在建立好事件等级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脱敏练习了。进行脱敏练习的步骤是:放松—想象—放松—想象……如此进行。每次训练时,先进行身体放松,然后在头脑中逼真地再现那些引起自己恐惧的场合,从数值低的到数值高的进行。先想象第一个情景,想象的时候恐惧情绪就会出现,当恐惧来临时,就让自己放松,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尽量放松肌肉,以减轻自己的紧张状态,直至镇定自若。然后再想第二个情景,出现更强烈的恐惧情绪,然后再放松,如此循环,直到恐惧情绪消失。

2. 困境中要学会忍耐

哈佛学子吉姆斯是美国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总裁。在一次面对哈佛新生的演讲会上,吉姆斯这样告诫大家:“在困境中,要懂得忍耐,注重积累,看似折磨、煎熬你的环境,却总能历练出最后的强者。”

吉姆斯讲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吉姆斯在一场招聘会上很走运地被一家石油公司看中。随即被总公司分配到一个海上油田工作。

工作的第一天,工头便要求他,要在限定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并将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中。他拿着盒子,迅速登上又高又窄的舷梯。当他气喘吁吁地登上顶层后,只见主管在盒子上签了自己的名字,又让他送回去给工头。他一接到命令,连忙又快速地跑下舷梯,并把盒子交给工头。但是,没想到工头草草签完名字之后,又原封不动地交给他,要求他再送回去给顶层的主管。年轻人看了看工头,却又不知道要如何发问,只得乖乖地跑上顶层。然而,主管这回同样只在盒子上签名而已.便又要他送回去。

年轻人就这样来来回回,莫名其妙地上下跑了两次,心里隐约感觉到,这一切似乎是主管与工头故意刁难他。直到第三次,这个全身都被海水溅湿的年轻人,内心已经充满熊熊怒火,不过他仍然强忍着怒气。当他第三次将盒子送来给主管时,主管则说:“把它打开。”年轻人将盒子拆开后,里头居然是一罐咖啡与一罐奶精,这会儿他更可以确定,这是主管与工头联合起来欺负他。他愤怒地看着主管,但是主管仿佛一点也没感觉似的,接着又对他说:“去冲杯咖啡吧!”这个命令一下,年轻人再也忍不住了,用力把盒子摔到海面上,气愤地说:“我不干了!”说完之后,他感觉痛快许多,因为一肚子的怒火全部发泄出来了!但是,主管却失望地摇了摇头,并对他说:“孩子,你知道刚刚这一切,其实是一种训练啊!那叫做承受极限的训练,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海上作业,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危险,因此,工作人员都必须要有极强的承受力,才有办法完成海上的作业与任务。”

主管叹了口气说:“唉!原本你前面三次都通过了,就差那么一点点,你无缘喝到自己冲泡的好咖啡,真是可惜!现在,你可以走了。”

这件事给了吉姆斯很深刻的教训。很多年以后,吉姆斯仍然很感谢那次经历,让他学会了忍耐和积累,才得以在商海中脱颖而出。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乏其肌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忍耐不是软弱无能善恶不分随波逐流,而是因为你看得更远,有更大的追求。忍耐是一种承担、一种处理、一种等候。许多事业有成者都在忍耐多次失败后,愈挫愈勇,最后才取得成功。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他的博客里讲过一个关于捡砖头的故事。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瓦捡回来,有时候父亲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

久而久之,家里的院子就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直到有一天,俞敏洪的父亲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开始左右测量,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用那堆乱砖左拼右凑,建成了一个让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

当时俞敏洪觉得父亲一个人就盖了一间房子,很了不起。长大后,俞敏洪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中体悟到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

“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无法实现。”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要不急不躁,学会忍耐,要积攒足够多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捡砖头的精神后来就成为俞敏洪做事的指导思想。

每个人都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现实的人生是曲折的,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我们要想成为命运的主人,惟有奋斗不息,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须学会忍耐。

失败并不可怕,要想提高成功的几率,惟一的办法就是把失败的几率提高两倍。

——哈佛幸福课教授 本·沙哈尔

哈佛心理训练61: 一个有助于提高忍耐力的游戏

劳伦斯·沙皮罗在《EQ之门: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绍的“取棍子”游戏,是一种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控制的传统训练方法:

在游戏中,一个叫迈克的孩子全神贯注,要把绿棍子下的红棍取出来。因为太专心,手有些发抖了。他只有在不过半数到绿棍的前提下,移动红棍,才可以把红棍取出来。这时另一个孩子对着迈克做鬼脸,对着他的耳朵吹气,还说他是塌鼻子,屁股脑袋,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

迈克全然不为所动,慢慢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紧盯着目标。他知道要想赢得这场游戏,必须排除他人恶作剧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他在内心克制着自己,终于,他成功地把红棍子取出来了。

这项游戏内容很简单,但需要参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备很好的动作协调能力,目的是教会孩子控制情感,提高忍耐力。

3. 危机中隐藏着出路

在一次演讲会上,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向哈佛学生介绍中国对“危机”一词所做的古老定义。科南特认为,美国人有必要向中国学习,中国的“危机”一词中既包含了“机会”的“机”字。从字面上看,中国的“危机”的真正意思就是说:“在危险之上的机会。”想要应付生活上的变化,在生活上获取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危机看成是机会,把阻挡在路上的绊脚石当做起跑的踏脚石。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辛普森小时候腿上要套上矫正器,才能走到旧金山街上;贝多芬是聋子;大文豪弥尔顿是瞎子……

当人生的危机来临时,积极的心态是一个人战胜一切艰难困苦,走向成功的推进器。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我们自身的所有聪明才智;而消极的心态,就像蛛网缠住昆虫的翅膀、脚足一样,束缚着人们才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