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神奇的75堂哈佛心理课
48261700000035

第35章 危机就是转机——战胜危难要学困境心理学(2)

从前,有两位住在乡下的陶瓷艺人,一位叫鲍勃,另一位叫艾克。他们听说城里人喜欢用陶罐,于是便决定将自己烧制的最好的陶罐卖到城里去。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验,他们终于烧制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陶罐。他们幻想着,整个城市的人马上就能用上他们的陶罐,而他们也能因此过上富裕的生活时,他们便兴奋不已,于是他们雇了一艘轮船,准备将所有陶罐都运到城里去。

没想到,轮船中途遇到了强烈风暴,等风暴过后,轮船靠岸,陶罐却全部成了碎片。他们的富翁梦也随着陶罐一起破碎了。鲍勃提议,先去酒店住上一晚,来一趟城里不容易,不如休息一晚后,明天再在城里四处走走,好好见识一下。而艾克则捶胸顿足地痛哭了一番后,问鲍勃:“你还有心思去城里四处走走,难道你就不心疼我们辛辛苦苦烧出来的那些陶罐?”鲍勃心平气和地说:“我们失去了那些陶罐,本来就够不幸的了,现在,如果我们还因此而不快乐,那不是更加不幸?”

艾克觉得吉姆的话有道理,于是跟着鲍勃去城里好好地玩了几天。他们意外地发现,城里人用来装饰墙面的东西很像他们烧制陶罐的材料。于是,他们索性将那些陶罐的碎片全部砸碎,做成马赛克出售给城里的建筑商。结果鲍勃和艾克不但没有因为陶罐的破碎而亏本,反而因为出售马赛克而大赚了一笔。

当危机来临时,放弃怨天尤人,能够再进一步想想该如何应对的,才是成功者应有的态度。很多时候,看似山穷水尽,只要调换一下思维,就会柳暗花明,危险就变为机会。

詹姆士·杨原是新墨西哥州高原上经营果园的果农。每年他都把成箱的苹果以邮递的方式零售给顾客。一年冬天,新墨西哥州高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冰雹,眼看着一个个色彩鲜艳的大苹果变得疤痕累累,詹姆士心痛极了。

“冒退货的危险呢,还是干脆退还定金?”他越想越懊恼,歇斯底里地抓起受伤的苹果就拼命地咬。忽然,他的动作停顿了,他发觉这苹果比以往更甜、更脆、汁多、味美,但外表的确难看。

第二天,他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了。他把苹果装好箱,并在每一个箱子里附上一张纸条,上面这样写着:“这次奉上的苹果,表皮上虽然有点伤,但请不要介意,那是冰雹造成的伤痕,是真正的高原上生产的证据。在高原,气温往往骤降,因此苹果的肉质较平时结实,而且还产生了一种风味独特的果糖。”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顾客都迫不及待地拿起苹果,想尝尝味道,“恩,好极了!高原苹果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顾客们交口称赞。这一奇妙的创意不仅挽救了陷入绝境的詹姆士,而且还为他赢得了大量专为此种苹果而来的订单。

命运交给你一个酸柠檬,你得想办法把它做成甜的柠檬汁。

——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 艾略特

哈佛心理训练62: 发掘潜意识突破困境

潜意识常常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助手,当人的意识全神贯注于某一问题时,潜意识在暗中相助。一个人在遭遇危机,身陷困境时,应学会有意识地去进行潜意识思考,帮助解决关键问题,突破困境。阿基米德能够在洗澡时抓住“身体使水漫出浴盆”这一机遇而使“王冠问题”迎刃而解,是因为他的意识全神贯注于问题,潜意识才会从暗中相助。

由潜意识带来的创意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后才出现,坚持进行以下的训练,并且养成习惯,能帮助我们增强运用潜意识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

⑴视觉化训练。选出自己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每天清晨起来,将这个问题白纸黑字写多遍。在等待有创意性解决方案出现的过程中,注意准备好纸笔,随时记录下头脑中有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闪念”现象,并及时加以整理、加工。

⑵反复自我暗示训练。选出自己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进行思考、实验或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找到有创意的答案!我一定会获得圆满成功!”

⑶放松冥想训练。人在放松的时候潜意识往往自然浮现出来,任何信息在这个时候都非常容易进入潜意识。对最近一直思考想要解决的问题,在每天清晨写多遍和工作中进行专心致志思考的基础上,让自己放松放松,或是爬山、散步,或是参加休闲娱乐活动,或是蒙头睡觉,让思维自由驰骋。同时保持警觉,捕捉随时可能浮现的潜意识带来的创意答案。

⑷为潜意识信息库储存信息训练。对与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照片、公式、图纸等等,试以跃动的图形、影响、印象、声音、色彩、味觉、触觉、立体感、情绪、情感、想象等非语言形式去思考、去联想、去记忆。思考问题时,让这些形象信息跃动起来,自由碰撞。

⑸平时应多做一些锻炼右脑的运动。有关研究结果证明,脑中所储存的信息绝大部分是储存在右脑中,并在右脑中正确地加以记忆。右脑由于图像、想象、直觉等功能,储存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信息量,储存能力是左脑的百万倍。潜意识的高级形式是潜思维,主要发起者是右脑,应当学会用右脑来学习、来记忆。因此,平时应多做一些锻炼右脑的运动,例如,多听听音乐、多看一些展览、多做一些趣味性的活动等,能更有效地驱动潜思维。

4. 习得性无助:困境要从内心突破

1953年,哈佛大学的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只狗放在一个箱子里,用隔体将箱子分开两部分,隔体只有狗背高,然后从箱子底部对狗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跳过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在这个过程中狗都会反复的跳跃来躲避电击。

然后,实验人员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另一边箱体内通电,狗触电后向这一边跳跃,但这一边也同时通电。狗开始时惨叫、发抖、畏缩,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已经不再反抗,也不再来回跳跃了,只是被动的等待电击。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习得的无助感”的实验,这一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此后,又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进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奈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游到对面去。鲨鱼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都是弄得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每当玻璃出现裂缝时,实验人员马上加一块更厚的玻璃。

到了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了,好象它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而不再是可口的美味。

这时,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对那些美味的热带鱼视若无睹。

心理学家把这种屡遭挫折后形成的放弃行为称为习得性无助,即反复的失败可以使人出现绝望情绪,失去信心,学会无助。

不只是动物,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处于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他们曾经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被“撞”怕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再去尝试,不再用曾经的热情去追求成功,而是自觉降低标准。即使原有的一切限制已经消失,他们已经习惯于自我设定的高度,不再去尝试冲刺新的高度。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自我设限,是一种对自我能力、才智、外表、创意、体力及技巧的否定看法,它的真正危险在于阻挠人们获得成功的期望。人只要怀疑自己,就会强化其负面信念书,让人更加倾向于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抱怨“生意太难做”,或“我书读得太少”,或“我的经验不足”等消极的观点。

实际上,随着人的不断努力和条件的不断改变,原来的限制可能就会变成一扇虚掩的门。这时我们惟一需要突破的,就是观念,也就是自己的心理障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身陷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如死灰,精神崩溃。如果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自己尽快从失意的泥沼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可能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功者。

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箴言

哈佛心理训练63: 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枷锁”

美国作家罗杰·冯··伊区在《当头棒喝》一书中列举了如下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枷锁”:

⑴正确答案。目前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当得到一答案之后,就会停止追求其它的答案。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人的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相对地影响到产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

⑵追求合乎逻辑。在创造构想付诸实行时,逻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要寻找灵感、创意时,过多的逻辑思维将使创造性思维发生“短路”现象。因为逻辑只能了解本质一致而无矛盾的事物,却无法开启人类探索的心灵,停止探索也就影响了创造力的产生。

⑶遵守规则。日常生活行为,常会依循一定的方向。而遵守规则行事的结果,常会忽略其它方式的可行性。因此,也就无从发现其它创新构想。

⑷实事求是。由于人们惯以实际的标准来衡量一件事物,因此无法脱离实际事物去想象、思维,一旦缺乏想象思维,创造也就无从产生。

⑸避免模棱两可。模棱两可的情况,经常会被否定。殊不知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常会刺激想象力,激发产生疑问,运用思考力去孕育新创意。

⑹犯错是坏事。在人类的观念中,总认为犯错是不好的。但在力求正确之前,总是要产生错误的。然后针对错误,加以修正改良。由此可见,犯错会刺激人去思考错误所在,也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⑺游玩是无意义的。有人认为在严肃的工作气氛中才能办好一件事、想出构想,而把游玩当作无意义的活动。殊不知嬉戏的态度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因为它解除了防卫心理,打开了心理枷锁,不必墨守成规,而且不怕犯错,可以自由学习、想象,自然创造性的构想应运而出。

⑻这不是我的领域。就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而言,一旦划定范围,则足以导致封闭的态度,将自己枷锁在一狭小的领域中。对于其它领域的知识、无法触类旁通、寻求新创意或新见解。

⑼别傻了。通常傻子的行径和愚蠢的思想,迫使人思考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使视野大大扩展,激发出创造灵感。

⑽我没有创造力。凡对创造力深具信心的人,在创意萌芽阶段,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并反复思考自己拥有的知识,如此一来,创意也就产生了;反之,则会封闭自己的创造力,限制自己的思维、想象力。

每日检查自己,如果发现自己戴上了以上所列十种“枷锁”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就要打破它。

5. 自助者,天助之

古人曾说:“自助者,天助之。”一个人身处困境时,最重要的是“自助”,而不是奢求别人的帮助。

有一个穷人为农场主做事。有一次,穷人在擦桌子时不小心碰碎了农场主一只十分珍贵的花瓶。

农场主向穷人索赔,穷人哪里能赔得起。最后被逼无奈,只好去教堂向神父讨主意。神父说:“听说有一种能将破碎的花瓶粘起来的技术,你不如去学这种技术,只要将农场主的花瓶粘得完好如初,不就可以了吗?”

穷人听了直摇头,说:“哪里会有这样神奇的技术?将一个破花瓶粘得完好如初,这是不可能的。”神父说:“这样吧,教堂后面有个石壁,上帝就待在那里,只要你对着石壁大声说话,上帝就会答应你的。”

于是,穷人来到石壁前,对石壁说:“上帝请您帮助我,只要您帮助我,我相信我能将花瓶粘好。”话音刚落,上帝就回答了他:“能将花瓶粘好,能将花瓶粘好……”

穷人听后希望倍增、信心百倍,于是辞别神父,去学粘花瓶的技术去了。

一年以后,这个穷人通过认真地学习和不懈地努力,终于掌握了将破花瓶粘得天衣无缝的本领。他真的将那只破花瓶粘得像没破碎时一般,还给了农场主。所以他要感谢上帝。神父将他领到了那座石壁前,笑着说:“你不用感谢上帝,你要感谢就感谢你自己。其实这里根本就没有上帝,这块石壁只不过是块回音壁,你所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声音。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在深处困境时,要记住,没有人能解救你,除了自己拯救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拯救自己的能力,许多人走不出人生或大或小的各种阴影,是因为他们没有耐心找准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拥有数十亿元资产的俞敏洪是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始人。1980年,经过两次高考落榜后,俞敏洪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在北大读书,俞敏洪不会吹拉弹唱,不会说普通话,他经常得到的就是老师和同学“白眼”。英语老师评价俞敏洪说:“只能听懂俞敏洪三个字,鹦鹉都不如。”这些刺耳的话语令他刻骨铭心。之后,他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创纪录地熟练掌握了8万个英语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