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48262000000012

第12章 好习惯自己养成——培养孩子的管理弹性(3)

给父母支招

1.家庭教育中要“恩”与“威”并用,打骂管教是“下策”。想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玩起来,而忽略了本应该学习的时间。而要想帮助孩子极好地掌握玩耍与学习之间的时间,就要先让孩子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即使你不去督促,孩子也会自觉地安排好时间学习玩耍。其次,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有种责任心,知道学习并不是应付父母的事,而是关系到他将来的一生,而且是变成优秀的人的前提条件。

2.营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尽量传递给孩子积极的正能量、向上的人生目标。

3.注意孩子的天生的感悟力。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看不懂脸色,其实人的感悟力和交流能力天生就存在。孩子可以通过你的语言和表情来感知喜悦或忧伤,有些严厉的话说出来,孩子就会有被管制的压力。不说出来,孩子也会明白。

4.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孩子的年龄越小,我们给予他鼓励或者管教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最大程度地接受父母的意见,尽量让动作和语言相结合,效果就会更好。

5.家长要释放和转化内心的不安全感,相信孩子可以学得更好。家长深怕孩子会被不如意的教育糟蹋,所以才会苦口婆心地管教,实际上这是家长自身的不安全感在作怪,导致过分关注外界的所有负面信息,并把那当成全部事实。而这会传递给孩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第五节 孩子是“领导者”,强化能力变更强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都极具领导欲望。而如今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大人们围着孩子转,也习惯了被孩子指挥,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到了幼儿园,孩子自然会将在家的这种指挥能力用在其他孩子身上,无论何时何地都希望大家听自己的安排,喜欢独断专行,“教训”同伴。这样的孩子,不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还会欺负那些不听“摆布”的同伴。

尽管孩子在指挥的时候也会造成一些不愉快,但家长们还是乐于看到自己家的孩子指挥别人,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并不是真正的领导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自大感。这需要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进行自我探索,接触到更多事物,打破这一种天然的自恋。父母的一味溺爱,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让孩子很难走出自我的意识。

女孩慧慧是天生的“指挥家”,平日里特别爱指挥人。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就经常命令其他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如果哪个同伴不同意,慧慧就过来使小巴掌打这个小朋友,也经常抢其他孩子的玩具。慧慧的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对慧慧的行为感到头疼,更不会管教孩子,并着实以为这是家人的骄傲。特别是慧慧的这种有暴力倾向的指挥,更是让家人觉得自豪,认为只有自家的慧慧才有这种领导能力,可以指挥其他小朋友。

就这样,慧慧已经习惯了用强势解决问题:没人和她玩,她就“武力”解决;没有玩具,就从别人那里抢。但上了小学后,学习可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慧慧掌握知识,而慧慧从别人那里也抢不来。于是她遇到了麻烦——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想指挥也指挥不了了。

慧慧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觉得自己“矮”了一头,也不好意思指挥别人了。她不能接受现在不是世界中心的现状,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慧慧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听讲,带着大家玩游戏;给同学、老师起绰号,背后嘲笑别的同学;故意找老师麻烦……然而,慧慧不知道这样只会让同学和老师越来越讨厌她。

从慧慧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是那种控制欲特别强的孩子。她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时,总是想指挥别人,让别人为她做什么。但是慧慧一点也不知道这样会造成别人对她的敌对情绪,尤其是在上学后,慧慧凡事都想占上风,太想成为周围人的关注点,而她没有成绩好的资本保驾护航,很难融入到同伴当中,只好去制造麻烦,引起大家的关注。

像慧慧这种孩子,如果究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领导者”的情况,其实还跟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日常交流有关。孩子本来就自恋,加上家长的溺爱,在家里尝尽了指挥的好处,那么在家以外的地方他们也会想得到这种甜头,于是就表现出了指挥其他孩子的愿望。可是指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那些表现出色的孩子才会更容易让人信服,而这种出色并不单是学习上的,还有为人处世上的。所以,家长要多培养孩子体谅他人的感受,让孩子在交往中懂得谦让与合作,在体会被别人指挥的同时,学会调适自己的支配地位,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是落在具有这三种基本特征的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爱不仅是给予,并且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而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需要的是合适、合理的关爱。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通过以上两位专家的观点陈述,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这种爱并不是溺爱。父母的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继续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有愿望立即得到满足,没有懂得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从而养成了自我中心主义,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同情心。尊重、机智和责任心这三种基本的人格特性,需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一味让孩子躺在自我为中心的认知上。

要想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就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年长几岁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这样孩子会在与大孩子玩耍中知道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能耐,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环境来适应自己,经受挫折、坎坷,饱受别人的指挥后,得到宝贵的人生经历,并明白只有强化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成为真正的领导。

给父母支招

1.谦让合作是孩子的必修课。从孩子2岁开始,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整个社会,随着孩子长大,渐渐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会遭到各种毫不手软的打击,渐渐摧毁了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所以,做父母的必须先知道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挫折是孩子成长必需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然后在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谦让合作,才会顺利融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位置。

2.强化孩子的能力,以才能服人。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让别人听自己的话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要让别人觉得和你在一起有意思、你能帮助他们,他们才会听你的话。所以,孩子要有更多的能力才可以服众。

3.勇于、善于表现自己。“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会经常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如此,孩子自然会养成积极想办法的心态。此外还要鼓励他们在班上多发言,因为在别人面前毫不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领导人最重要的技能。

§§§第六节 别拿“做不好”当借口,放手去做得真知

生活中家长会经常说到,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很是着急,不知道怎么办。逼得太紧太急了吧,孩子就干脆说自己做不好,放弃继续做下去。于是,家长不敢说太多,等不及了,就干脆帮着孩子做。这样下来,孩子养成了习惯,一旦不想做或者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就拿“做不好”当借口,因为孩子知道背后总是有父母,即使做不好、做不完也有他们撑腰。

其实,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是一种坏习惯,可是,如果这种坏习惯已经影响到情绪,比如孩子会因为自己真的做不好而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就会出现“拖延症”。改正这种拖拉的坏习惯并不难,而那些有拖延症的孩子总是在找借口,长时间发展,才真的得了控制不了的疾病。

杜泽参加了学校的培训课。课上,导师给布置的任务,杜泽总是不愿意用心去做,今日拖明日,明日拖后日,直到导师催问了几次,杜泽才逼着自己在最后几天里搞出来几道题,给老师匆匆交了差,还以自己做不好为借口跟老师说明为什么后面的自己都没做。

日复一日,杜泽宁愿浏览着网页论坛,担心着导师布置的作业还没做完怎么办,也依然不愿意动起来,认真去做几道题。后来杜泽被老师逼得害怕了,就去找爸爸,问可不可以放弃培训课程。爸爸一听,吃惊了。因为培训课程本来是杜泽特别有兴趣的,也是他提出来要参加的,怎么现在没学几天,没取得成绩就要停止了呢?爸爸问杜泽是不是老师讲得不好,杜泽说不是。爸爸更是不理解了,就问杜泽为什么要中途放弃。杜泽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而这些理由在爸爸看来全是子虚乌有的。爸爸对杜泽说,自己很能理解杜泽,但是万事不要找借口。杜泽听了爸爸的话,便实话交代了,其实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只是真要做什么的时候,就会出现痛苦的矛盾心态,就像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打架一样,很是难过。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见像杜泽这样的心理,人生来便是有惰性的,而且会对未知的后果有莫名的恐惧感,特别是涉世未深的小孩。而大人此时应该把握好孩子人生导师的重要身份,及时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一直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这样才会有所成就,也就不会带来这么多的痛苦和麻烦,更不会演变成拖延症。

对于未知的事物,即便是成年人,即便对自己的管制能力已经很强了,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何况一个孩子呢?我们该如何让孩子们远离拖延症呢?这就必须从引起拖延症的原因入手。首先,习惯决定思维、引导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避免拖延症的最好办法。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要求也是引起拖延症的重要诱因。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在考虑如何能做出最完美的事情,于是迟迟不能动手,长此以往便会导致拖延的症状,从而出现以“做不好”为借口的不行动行为出现。所以,要先监督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再鼓励孩子做事不必追求完美,亲身而为、尽力去做才是做事情的基础,更是做好事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