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有弹性的孩子更强大:好妈妈弹性教育40招
48262000000006

第6章 灵活多变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弹性(1)

§§§第一节 扔给孩子答案,不如帮孩子寻找答案

当孩子忽闪着大眼睛向你提问:“太阳有家吗?它也有爸爸妈妈吗?”你会怎么回答?还是会感到惊讶而无法回答?可是孩子求知的渴望依旧会不依不饶:“为什么太阳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那太阳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孩子刨根问底地提问,很多时候都会使大人手足无措,甚至你开始怀疑他们的思维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当孩子喋喋不休地提问成为常事,那么想必你一定是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其实,孩子能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在可爱的小脑袋里萌发出一束束思考的火花,他们追逐答案的是非,是宝贵的,还将孕育着探求人类文化知识的幼芽。

孩子追逐是非的那股热情,正是他们以渴望的眼光来观察与思考着生活中的一切,在他们得到疑问的合理解释时,自己的内心也在不断地满足。作为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的需求,尽量正面地回答孩子的提问,同时,也要让孩子了解得到答案的过程与方式,要知道授之以鱼永远都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地启发孩子针对问题去思考,远远比孩子单纯得到答案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婶婶带着四岁的卡特,周末去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婶婶只是为了带孩子玩,没想到卡特一看见那些动物模型就来了劲,一个劲拉着婶婶问东问西。这让婶婶为难了,很多问题她也说不清楚,于是心里一个劲嘀咕着不该带孩子来。卡特问得最多的就是恐龙,卡特对婶婶说:“上次爸爸妈妈带我来这儿的时候,已经看过恐龙了,我知道恐龙有很多种类型的,但是我不明白恐龙真的是因为没有吃的才饿死的吗?”婶婶点点头,自己也是模棱两可的样子。可卡特并没有就此止住,还是一个劲儿地问,问题各种各样,从恐龙的产生到恐龙的灭绝,从恐龙的饮食到恐龙的繁衍生息。卡特婶婶的脸一阵红一阵白,但是卡特丝毫没有顾及婶婶,还是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时不时地还使劲地拽着婶婶的胳膊大喊起来。婶婶只好敷衍着点头摇头,马上就要哭出来了。

婶婶实在是没精力跟卡特争论有关于恐龙的任何问题了,于是就拉着卡特的手说“来,婶婶带你去找答案吧”。于是,婶婶带着卡特穿过高耸的圆形大象展厅直奔恐龙展厅。那里陈列着很多恐龙的巨型骨架和已经消失了的生物的透视图,卡特看到后惊呼于恐龙的构造,完全沉迷在其中。婶婶随着卡特慢慢沿着展馆走,边看边把展馆标签上的内容读给卡特听,卡特沉迷于婶婶的话里,嘴里还一遍遍地嘟哝重复着这些发音古怪的词儿:剑龙、雷龙、翼龙、霸王龙……

看完了展览馆的陈列品,婶婶还带着小卡特去看有关恐龙进化的4D小影片。看着影片,卡特对恐龙的兴趣和热情丝毫没有减退。卡特跟着婶婶穿行在4D电影中的恐龙进化影片中,一会儿张大嘴吃惊,一会儿又抱着脑袋躲防着,仿佛卡特也生存在恐龙生存的那个年代,经历着和恐龙一样的残酷命运。一直到物种最后消失殆尽,卡特的脸上也似乎有了悲伤绝望的表情。通过4D影片的立体展示,卡特慢慢地了解了恐龙灭亡的客观环境和演变规律,感叹于世界万物的变幻。

走出4D影院的时候,卡特还仰着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婶婶问:恐龙灭绝后又有了什么样的物种呢?婶婶并不急着回答,而是提议去看看大型猫科动物展,并使劲拍拍胸脯表示要卡特相信自己,卡特满怀期待地欢呼。于是,卡特跟着婶婶迅速地浏览了有老虎、美洲豹资料的展厅。在看到雪豹的时候,婶婶说“它可真像大一号的琼尼斯(卡特的宠物猫)”。卡特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指着展示标签对婶婶说:“婶婶你是读的说明牌子吗,快读给我听,我特别想知道呢。”婶婶开始读关于这头羞涩的喜马拉雅山雪豹的介绍,卡特完全被这个说明吸引了,他再一次投入认真的状态,然后渐渐点头,表示自己已经明白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

婶婶带卡特去恐龙馆,利用恐龙馆的布局及现有设备帮助卡特了解他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是非常聪明的举措,不仅可以让卡特免予一而再,再而三刨根问底似的提问,更是引导卡特一步步自己观察、了解恐龙的生长繁衍直至灭亡的问题。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探索他们未知的世界、适应社会环境时,他们总是带着极大的希望期待能有个万能的人可以解释他们所有的疑惑。而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最能给予他们满意答案的人。可是世界上的问题,怎么能完全说清楚呢?于是,让孩子先了解他们好奇的东西,再去独立思考,进而一步步提问才是孩子得到满意答案、满足美好想象和提升求知的欲望的最佳途径。

答案有时候并不是是非可以简单概括的,当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关系而提出“为什么”时,即使求知的强烈愿望导致他们很暴躁,甚至有失控之类情绪的时候,大人们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不然,孩子的小脑袋是不足以消化如此多知识的。所以,在特别难以回答的问题面前,大人们可以暂时不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提出建议,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动手验证,主动思考,从而明白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孩子的收获更大。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很多有用的东西,开创了新世界的新生活,但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成功,令人瞠目结舌,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教导和他自己勤于思考自修。幼年时的爱迪生,每当遇见一个新问题,他便会像很多现在着急寻求答案的孩子一般,着急地问母亲。母亲却并不着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在爱迪生的迫切渴望中给予其耐心的教导,并引导爱迪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时间一长,爱迪生在母亲的培养教诲中,已经养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亲自去找寻、试验的习惯,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爱迪生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总计两千余种实用的工具,改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一般来说,处在问题情境中的孩子思维特别活跃,他们会表现出异常的热心,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于是缠着身边的大人问来问去。大人们此时应像爱迪生的妈妈那样,切勿打断孩子的思维,而是耐心地听孩子的疑问,并找出孩子的兴趣点,顺着孩子的兴趣与思维同孩子一起思考,帮助孩子独立地追寻答案。当孩子处于发现的喜悦与兴奋时,父母应用相应的行为来表示肯定孩子的发现,哪怕是一个微笑,也能从感情上给孩子以强有力的影响,让孩子更热衷于观察和思考。

日常生活中,大人应该用鼓励和肯定的态度支持孩子去发问,继而在孩子的期盼中一边回答孩子的提问,一边稳定孩子迫切的情绪,引导孩子进一步观察、搜集、认识,去了解、思考问题,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追寻答案的方法。要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孩子答案的寻求方法,远远比只告诉孩子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对孩子有益。孩子认识世界是从父母的态度开始的,给孩子更多的赞许,给孩子更多的思考方式,帮助孩子更快地适应社会。当然,与此同时,大人还需要实施与这种感情相一致的行动,真真切切地以行动指挥孩子,影响孩子。

给父母支招

1.尽量回答孩子所提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大人通过倾听孩子说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对什么好奇,便可以从中了解到孩子的思维水平。而大人对于孩子的回答,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并抱有热情地探索更多。

2.聆听问题并接受孩子对于问题解决的计划。在你认为孩子需要在引导下进行思考的同时,孩子其实也会自己规划着某些事情,他们小小的脑袋里充斥着他们想要自己去做更多的事。这个时候大人要懂得尊重他们对自我的主导权,让他们在思考与行动中获得自信,并及时给予肯定,得到控制自我与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当孩子急于寻找答案而变得敏感暴躁的时候,大人要尊重孩子的观感;除非必要,别强迫孩子去安静下来,而是顺着孩子所表达的意思,接受他们所认为的事物,以肯定和耐心的回答,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第二节 小孩别钻牛角尖,正反思考有必要

都说人应该未雨绸缪,发生的或者未发生的问题都应该在脑袋里依次过滤,找到最佳防御和解决的办法。这是很多家长希望做到的。可结果呢?这样长期下来,往往会导致我们想太多,成了一个凡事都追寻个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可谓是“反常规”的思维高手。而孩子完全继承了家长的衣钵,即使是对1+1=2这样的问题,都会在他的脑子来回翻腾。孩子也总有不寻常的答案,往往令大人们烦恼抱怨:为什么孩子一定要钻牛角尖呢?

其实,生活中我们遇事便往深处思考是件好事,正因为一代代人不屈不挠地求索,人类才渐渐发展到如此进步的今天。但是先人们是遵守逻辑的,是在既定事实基础上的深究,而不是在这些看似已经是真谛的无谓事情上违反了逻辑,怀疑事实,企图再想出什么新点子来,做钻牛角尖之事。如果从小就钻牛角尖,那么孩子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

贝磊三岁多了,在妈妈的悉心教育下,他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而且每天都可以说出很多出乎意料的话来。贝磊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很让妈妈感到惊喜。可是最近一段时期,妈妈发现贝磊越来越爱钻牛角尖了。

比如说,有一天贝磊跟着妈妈回家,因为家住在高层,需要乘坐电梯上楼。而贝磊自己喜欢按电梯的按钮,可是这一次妈妈很是着急地要带着贝磊回家做饭,就没有让贝磊按电梯,贝磊却出乎意料地表现出一副生气的表情,不停地跟妈妈说“要再来一次”。贝磊的妈妈开始并没有在意,任由贝磊在那里嚷嚷,可是电梯都行进至一半的路程了,贝磊却大哭起来,没办法,妈妈只好又陪贝磊再回到乘电梯的起点,然后由贝磊来按下等电梯的按钮,再乘电梯回家。

还有一天,贝磊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奶奶包的馄饨,贝磊很是开心,他最喜欢吃奶奶包的馄饨。于是,贝磊眼巴巴地望着妈妈煮馄饨,刚刚煮好贝磊就嚷嚷着让妈妈给他一碗。妈妈耐不住贝磊在一旁妨碍自己,怕是厨房太小会不小心碰着贝磊,就只好先给了贝磊一碗,可是刚刚煮好的馄饨比较烫口,贝磊根本就吃不了,着急的他就叫妈妈帮他。妈妈就用勺子把其中的一个馄饨分成了两半,可是贝磊就更着急了,还不停地嚷着:“分开了,分开了,我不要分开,我还要刚才那样。”说着贝磊就放下了勺子、筷子,根本就不吃了,反而要自己去厨房里盛一碗新的。妈妈不停给贝磊解释,其实分开和不分开都是馄饨,如果分开,馄饨会凉得快一些。可是贝磊竟然大哭起来,非要一碗新的。妈妈说,新的也是很烫的,要不就等一会儿再吃吧。听到这话,贝磊更是哭得厉害,直到碗里的馄饨都变凉了,贝磊才肯罢休,乖乖地吃起来了。

贝磊的妈妈最近非常头疼,她说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贝磊想的那样进行是几乎不可能的啊,现在贝磊在家还好,可是继续这样下去,贝磊在外面怎么办呢?

生活中,像贝磊这样总是认定一切事物都会按照其心意而进行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思维呆板,不敏捷,并不会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考虑问题,总是爱钻牛角尖。这样看来,家长不能只抓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维习惯的培养,尤其是遇事之后正反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想得非常细致,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也从来没有过不完成孩子的心愿,也总以为这样才会给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是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只会按照自己的心愿,而不会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甚至还会抹杀孩子生活的乐趣。所以,父母要在孩子会讲话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正反两方面来进行思考,为孩子创造一个更为宽广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拘泥于狭窄的内心。

有这样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讲到坏脾气的小男孩,特别任性,一天到晚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家里发脾气,还经常摔摔打打。这天,他的爸爸就把他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了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次脾气,好不好?”这孩子觉得挺有意思,正好他还想计较下有多少人欺负过他呢。后来,他每次跟别人发脾气嚷嚷一通,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当他第一天记录下来,发现有这么多烦恼的事情值得发脾气啊。

这时,他的爸爸过来了,说:“哎呀,一堆钉子!”这男孩看看钉子,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起来。不过,他还是每发一次脾气就往上面钉一颗钉子。后来,他觉得每天钉的钉子渐渐少了,不过也有半面墙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