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人的鲁莽令人吃惊
蒙台梭利研究发现,当儿童踏上独立之路时,他们的人格特征也在各种教育中提升。在许多成人看来,成长中的儿童似乎毫无保留地将一切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他们没有隐私,他们的一切行动如小动物一般地不假思索,儿童们的表现让成人更显优越感。事实却证明我们错了,任何生命都不是静止的,幼儿的心理也不是一种静止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地获取。想让孩子获得自由、力量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有时候,成人的鲁莽令人吃惊。我们总因为儿童的年龄小,依赖性强,就对他们实施“一厢情愿”的教育。我们很少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就拿语言为例,在平时的说话中,我们很可能在语言上并不尊重儿童,我们往往会粗暴地打断他们的话,当他们缠着我们问这问那时,我们的回答也不够有耐心,甚至会说出“不要有这么多问题”“大人说话小孩子听”之类的话;或者即使没有说过这些话,但在说话的语气和姿势上也无意中体现出这一点。伴随着语言的语气,是一种言语表情,它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均可从语气中流露出来。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可以认真地从大人的表情中读出爱、宠以及厌烦。再小的孩子也有个性的显现,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大部分由遗传决定,代表人格的生物基础或先天、素质型成分。如果孩子稍有过失,大人就大声呵斥,语气生硬、冷漠,在这种氛围中,孩子或胆小懦弱,或抗逆悖理,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大人不要以为只是亲切地跟孩子说话,时时抱抱孩子、爱抚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很多家长无意中忽略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完全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这种做法,难以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常常力不从心。很多时候,大人会因为孩子做事不规范而代替他做;或者因为孩子问题太多而阻止他提问;或者因为孩子想法太天真而嘲笑他们……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人格发展。
外界的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只要大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孩子做有关房子的各式各样的手工时,他们懂得整合自己的动作,而且也发展出个人行动的独立性及适应环境行为的原创性。这些其实都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只有在孩子了解自己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时,才谈得上真正的自由选择。如果孩子同时受各种外界刺激的吸引,并且每种刺激都激起了他的兴趣,他摆弄这个物件之后又去摆弄那个物件,本身的意志起不到支配作用,就根本谈不上人格的自由选择。
如果大人想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自己首先要尊重孩子,孩子获得尊重之后,才能更好地尊重别人。其实,这就意味着大人要将自己的孩子看成一个有权利像成年人一样作出决定的个体。当然,这种权利并不等于对他们完全放任不管,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做所有成人能做的事情,但是,尊重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决定。
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但主要在于大人怎么在给予支持、鼓励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改变。这是尊重孩子的核心,也是自认为对孩子具有绝对的掌控权的中国父母比较难做到的。
球王贝利年少时一度染上吸烟的毛病。一次,父亲发现他又吸烟,但父亲却没有责骂他,而是以朋友般的态度,用非常和气的口吻对他说:
“你踢球很有天分,以后或许能够成为一名好手。但吸烟对身体有害,你如果因为吸烟而没有成为一名球星,你会遗憾的。吸不吸烟,由你自己决定。”正是因为父亲这种尊重、民主的态度让贝利悔恨不已,从此坚决改掉了吸烟的毛病。以至于贝利回想往事的时候,还说:“如果当时爸爸狠狠揍我一顿,我现在很可能只是个烟鬼。”
作为父母,请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的爱真是那么博大而又无私吗?
我们也许为孩子默默无闻做了很多,我们也许为孩子付出和牺牲了无数,我们很伟大而不求回报!就付出和回报来说,我们确实是无私的,然而,我们敢说我们对孩子没有一种精神上的占有欲和支配欲吗?我们敢说我们给予了自己深爱的孩子一个完整人格的尊重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一句“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来搪塞孩子。其实,如果是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把你的孩子视为“大人”,哪怕他们还不到6岁。平时,我们很容易发自内心地尊重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专家、名人,对于比我们年轻得多的幼儿,我们常常觉得他们如小动物一般可爱,我们会去爱他们,会去照顾他们,却往往忽略了对他们的尊重。其实,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才能真正在未来显示出个人的美德。孩子所看到的东西颇为局限,判断力也不强。他们的直观感觉往往是大人对他们189的态度,如果大人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会让他们在对待其他人的时候,采取同样的态度。
蒙台梭利认为传统教育中,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大人打着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幌子,却隐藏着一种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孩子进行教导,让孩子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大人常常用成人的尺度去评价孩子,其实这正是一种轻视孩子能力、否定孩子能力的观点,这会导致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孩子,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孩子的正常发展受到了压抑和歪曲,妨碍了孩子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所以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对待幼儿的这种错误的态度导致了几乎所有3岁幼儿都无法达到正常化,都脱离了自己正常的发展轨道,从而导致几乎所有幼儿的天赋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然展现。这种非正常化,对于中国这样的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国家来说,尤其明显。
当孩子有了过错,大人应该主动蹲下身体,和他面对面,目光对目光,善意、讲究策略地批评,严厉而不失温和地引导、帮助。伴随着大人言语中流露的语气,孩子的心会被打动,因过失而引起的紧张不安和恐慌也会被驱散,他们会自动生发出改错的内在动力。反之,当孩子取得了不管多么微小的成功,大人都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并且要发自内心。
2
理想幼儿的人格
理想的幼儿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大人而言,一个理想的幼儿应该是:活泼、健壮、欢乐、敏捷、机灵,而不是性格孤僻、行动迟缓和体弱多病;爱动脑筋,细心好问、兴致勃勃地对待学习和游戏,而不是呆板、缺乏主动性,像个小机器人;有礼貌、守纪律,互助友爱、诚实勇敢、爱劳动、不怕困难、心地善良,而不是粗暴、任性、自私和懒散。
大人先要了解幼儿人格的年龄特征:2岁左右的幼儿,随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人格的萌芽。幼儿人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活泼、好动。幼儿总是不停地做各种动作,不停地变换活动方式,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停活动而感觉疲劳,而往往会因为单调的活动而厌倦。如果一个幼儿一动不动而呆如小机器人,很可能其人格发展并不健全。而健康的幼儿如果在活动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总是情绪愉快。
第二,好奇、好问也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幼儿的典型人格。幼儿的好奇心很强,他们对很多东西都要看看、摸摸,许多事物对幼儿来说都是新奇的、充满兴趣的。而与之相伴生的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而这些可贵的人格特点,与母亲的人格特点也有相当关系。研究证191明,母亲的发现行为、好奇定向行为、回答问题数量等与孩子对新物体的发现行为和提问数量成中等或强的正相关。反之,如果母亲的权威性强、较少引导幼儿去发现、较少和幼儿交往,孩子的好奇心也较差。
第三,幼儿会从模仿中认识自己。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模仿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大人都知道幼儿往往没有主见,常常随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见,受暗示性强。比如,当成人问小班幼儿“好不好?”时,幼儿回答“好”;接着问“坏不坏?”幼儿会回答“坏”。越是年纪小的幼儿,这种受暗示的可能性就越强。这并不是幼儿的人格发展的缺陷,相反,这正是幼儿在对他人的模仿中最终形成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对于周围没有任何受暗示和模仿的意识,这只能说明他对周围的事物没有观察力,而这一点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很不利的。
对于较大的孩子来说,比如4~6岁的幼儿在人格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坚持性的个人特征,而且这种个人特征已经趋向稳定。大人可以相信,一个人格完善的4岁幼儿在不同动机、不同任务、不同环境下的活动中,坚持性水平在群体中所处地位基本不变。这是孩子能够对自我判断能力充分相信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孩子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他们容易接受外界信息,他们的先天潜能发挥得最好最充分,从而容易获得某种能力。
此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大人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性格。当孩子约2岁时,男女的性格差异就已经凸显出来。但其实,如果大人想培养一个孩子的完美人格,反而应该让孩子拥有“双性人格”。这种说法也许让人匪夷所思,但确实有科学道理。著名的心理学家吴静吉博士曾192说:传统总认为“男人”应该雄壮威武;“女人”应该温柔体贴才对。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两种绝对化的性别角色都不尽理想:成年以后,他(她)将很难面对多变社会的挑战,因此,一个完美的人,应该拥有“双性化”特征,亦即男性要具有部分的女性特质,女性也要具有部分的男性特质,也就是“刚柔并济”。
那么,大人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突破传统文化的角色,建立“双性化”
人格呢?有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值得遵循:首先,大人要鼓励孩子从事异性的活动,如让女孩子打打球,引导男孩子做家务等。其次,要鼓励孩子参与异性的社交活动,帮助他克服羞怯的心理,并和他谈谈参与之后的体会。再次,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重男轻女”或批判女性的观念或口吻。最后,如果孩子出现一些异性人格特质,千万不要感到讶异或愤怒。
家长们大可放心,这种双性人格的培养,其实对孩子人格的完美发展大有好处。相反,如果一味地只把孩子局限于同性的狭小天地,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偏执。
3
自尊心是这样树立的
自尊在幼儿期就开始形成,它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成年人很容易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称赞你,肯定你的优点时,你会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自豪的情感;当别人193故意贬低你时,就会损伤你的自尊心,你会感到屈辱和愤怒。自尊心强的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希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良好评价,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这激励他在学业上获得更高成就,在为人处世上表现得更好。缺乏自尊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卑感较强,行为上表现为退缩、卑躬屈膝。因此,自尊是幼儿自我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能否对自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关系到能否形成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经验、将来的行为以及长期的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自尊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判断,而他们最初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认识自己的。研究表明,获得成功机会较多的幼儿,获得别人奖励的机会也较多,自我感觉也较为良好,自尊水平也较高。不过人们也发现,幼儿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任务的困难程度,不过这种高估却对他们有好处,因为它能鼓励幼儿积极地尝试,掌握越来越多的技能,发展首创性。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如果对幼儿提出较难的任务,脱离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他们也容易放弃。
事实证明,幼儿的自尊行为与教育有关。幼儿自尊的研究指出,自尊心强的幼儿多半来自关爱、坚定、鼓励、民主作风的家庭。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自尊心的形成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可见,自尊心是一个人性格结构中的可贵品质。
斯坦利·库帕史密斯对自尊形成原因进行的研究表明,自尊高与自尊低,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不同。自尊高孩子的父母对其采用的教养方式是:(1)与孩子有充分的感情交流。(2)对孩子感兴趣194的活动给予更多的肯定。(3)能理解孩子。(4)父母在教育观念上的一致。(5)父母有较高的自尊,并用以影响孩子。这要求父母对自尊有正确的理解和教育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