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48281600000027

第27章 人格塑造篇(2)

当孩子确定自己得到父母的爱抚与尊重时,就会建立自尊心,相信自己的个人价值。所以,尊重不是宠爱,许多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宠爱,但父母总是不相信他(她)的能力。如与客人谈话时,常能感到父母为怕他(她)说傻话而紧张不安,经常以插嘴来帮助解释。此外,父母也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对孩子轻率地下结论,如“我家孩子没有跳舞的天分”,“我的孩子不可能一个人做成这件事”等。这些不正确的结论其实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心理暗示可能直接伤害他们的自尊。

大人除了对孩子表示出合适的尊重,并且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之外,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善恶,也能够使他们在是非分明中建立自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将起重要作用,因此,正确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善恶,并率先示范,言传身教,通过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分清是非,从而树立自尊,对孩子的自尊心发展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孩子明白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对好的事物要赞扬和学习,对不好的事物要批评和摒弃,这都会促使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大人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让孩子树立自尊。前面已经说过,幼儿年龄小,具有认识的好奇及形象性,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一些具体真切的人和事,会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195及时让他们明白这些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让孩子心中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平时大人可以经常给孩子讲英雄故事和一些值得赞扬的好人好事,让孩子喜欢他们,把他们当作榜样,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而且在家中还可以设置“光荣榜”,根据孩子的好胜心,当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就给他们贴上一朵小红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励孩子的自尊心。

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一起谈论问题,这样会让他们的内心树立自尊。如果大人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少用命令式语言,而多一些商量的语气,创造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那么孩子就很容易接受成人的意见。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幼儿园一次户外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球。结果布球打落到操场上的各个角落,孩子们都没有去捡,而是拿起另一个布球继续打,于是老师生气地用命令的口气说:“都不要玩了,去把布球捡回来。”孩子们都去捡布球了,回来后,他们再也没有刚才玩游戏那种热情了。事后,老师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对待幼儿,导致他们在愤恨中失去自尊。于是第二天,老师又带领孩子们玩“打狐狸”的游戏,并说“我们班的小猎手不但枪法准,而且还爱运动,谁能把布球捡回来呢?”这时,小朋友都争着去捡。回来后,又高高兴兴地继续玩游戏了。两种不同的态度,得到了不同的效果。可见,只有尊重他们,幼儿才能心情舒畅,在自尊中接受老师的教育。

在家庭中也是一样。大人和孩子说话要多用平等的语气,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讨论问题,不要总把他们当作小孩,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大人将他们也当成大人。大人在平时也应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甚196至鼓励他们与父母争辩是非。当然,还要教给孩子与长辈谈论时的必要礼貌。大人也应该具备必要的虚心的姿态,如果确实是自己做错了,也应该坦诚承认,并向他们道歉,让他们觉得大人尊重自己,这样自尊心才会获得满足,才会健康发展。

4

与孩子一起塑造孩子的人格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角色,是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关键。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必不可少。与孩子一起塑造孩子的人格,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责任。

大人都知道先尊重孩子,再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这种以影响来教育孩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但从总体来说,蒙台梭利观念中的“家庭教育”不应是父母对孩子进行“说教”

和“家训”。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相差很大。特别是人格教育,在这一点上,应该在家庭中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在这样一种关系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使孩子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很多行为都是针对孩子的。而孩子的人格也是在每天与父母共同生活,面对面的接触中,逐步塑造,以适应对方和环境。这种调整不单单是孩子方面,197父母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会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得更为完善,而家庭氛围也更适合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心理研究专家们指出,孩子从一出生到成长为青年,父母对孩子的“关系”也不应是一样的。也许孩子在父母的心中永远都是长不大的,但是对孩子的关爱和宠溺不能延续到长大以后,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管”的关系需有所变化。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父母可以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而在各方面对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所以,这时候的“管”是尽量顺应孩子的状态,而不是适应父母的意思,孩子是第一位的。但到幼儿期,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种转变非常重要。如果父母始终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受阻,他们可能会表现得非常自私、偏狭而不近人情,同时,他们的自理能力也很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并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这种人格,会阻碍他们的成长。

如果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主体”,而一味依赖父母,父母就应该竭尽全力使孩子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每个孩子在幼儿阶段的表现常有许多不同,因此,父母对他们的“爱”和“管”

也应发生许多变化。但有一点必须达成共识,即无论孩子现在多小,哪怕只有两三岁,父母的“爱”和“管”必须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有利于孩子成为“独立的主体”。只有独立的人才有完善的个性,一个害怕脱离别人而存在的孩子,是没有个性的。就旧的教育观念而言,传统亲子爱的核心是“关怀”,而蒙氏教育中的人本模式的“爱”强调尊重。孩198子虽小,但父母也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任何强制强迫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根本不能算是一种“教育”,教育的真谛全在于能否启发孩子的自主和自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学走路时摔倒了,自己本来想爬起来,却被父母一把抱起。孩子哭了,父母心疼不已,不是教孩子走路时要小心,反而一个劲儿地“骂”路不平……这些疼爱孩子的做法,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吗?正是家长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丧失了责任心,他们会觉得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从来不想自己承担责任。

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美国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这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孩子走得非常辛苦。有人建议其母亲用家里的汽车接送孩子,但母亲却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这里讲的是小学生的例子,但对我们教育孩子也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能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而拥有这种观念和习惯的人,能够体现出他完美的人格。

你可能常常抱怨由于自己工作太忙而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当然,我们承认有充裕时间陪孩子是最理想的。但即使我们很忙,只要懂得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用“关系”来衡量家庭教育的质量。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父母与孩子相处,并不完全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状况。如果你与孩子有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样可以以自己有限的言语来教育孩子。其实,对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来说,孩子反而更有一种依恋和199崇拜感。当然,这里的少,并不是越少越好。如果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太过生疏,自然无法实现良好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年代,常有父母因革命被捕关在监狱里,和孩子每个月只能见一面。他们虽然每次见面只有几分钟,但由于父母和孩子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父母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形成产生非常有利的影响。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反而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父母通过关系对孩子进行教育,因此父母本身必须拥有良好人格。

孩子是非常善于模仿的,在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关系”中,孩子总是模仿父母,而且相比较而言,女孩子更多地模仿母亲,而男孩子更多地模仿父亲。这种模仿有的是有意识的,但很多都是本能模仿,它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还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人格等。我们常常说,一个儿子酷像其父亲,其实并不全部是遗传,很多的外在表现是模仿而来。我们要确信的是,只要父母与孩子建立了某种关系,父母的人格对孩子就会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所谓父母的以身作则,其实是一种必然。

给孩子尝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大人常常因为担心孩子无法做好事情而不愿意放手,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胆地给孩子尝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会回报我们惊喜。

1.让孩子独唱

对于有音乐天赋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表现欲很强。你可能不相信幼儿能够完整地唱出一首歌曲,但如果你让他们尝试独唱,他们唱的“歌”会相当动人。大人可以用许多生动有趣、富于挑战性而且能够鼓励孩子独立歌唱的方法,如可以选用问答歌曲、呼应歌曲。大人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或积木假扮话筒,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个有一定扩音效果而又轻便的玩具话筒,当孩子听到话筒中传来自己放大的有些变化的声音时,他们就会立刻爱上歌唱。如果孩子过于害羞,大人还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多给孩子创造在他人面前独唱的机会。注意在孩子表演之前,他可能会强烈要求妈妈和他一起唱,或者有些扭捏,不过如果能够成功地鼓励孩子独唱,对他的自信心、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调整的责任感,都大有好处。唱完以后,一定要给孩子热烈的掌声,这会让他的感觉更加良好。

2.给孩子自己玩耍的机会

如果你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可能需要家人时刻陪伴左右,所以幼儿也总是要求大人和他一同游戏。孩子在父母的陪伴和指导下,当然会玩得很开心,而父母也会因为与孩子一起游戏备感快乐。但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应该给孩子创造自己玩耍的机会,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能够独自探索并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这种做法可以避免孩子对大人过度依赖,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如果孩子离开父母的指导就不愿玩耍,或者遇到一些小问题就指望别人帮助解决,就更需要让他们自己去玩。大人在提供了必要的场地和玩具后,就应该退出,放手让孩子自己玩。开始时幼儿可能不会自己玩,所以大人放手的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让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大人可以适当帮助一下。为了激发孩子自己玩的兴趣,大人可以找一个较大的纸盒,在里面放一些吸引人的玩物,让孩子自己去翻找、摆弄,就像玩寻宝游戏一样,激发他的探索欲望。这样的自由玩耍时间可以慢慢加长,当孩子可以自己玩一会儿时,大人可以用亲吻和拥抱来鼓励他们。

3.让孩子进行“饭桌演讲”

五六岁的孩子,已经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一坐到饭桌前,就喜欢“演讲”,讲他们在幼儿园里的表现,讲和周围小朋友的故事,或者讲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事情,甚至把大人给他们讲过的故事再讲给大人听。他们可能过于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如果大人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板着面孔去制止他们:

“有话吃完饭再说。”但是,大人会发现,吃完饭以后,孩子又不想讲了,就连大人再请他复述故事,他也讲不全了。

其实,这时候的孩子身心和智力正在飞速发展,而饭桌上的演讲正是这202种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此时受到大人的粗暴制止,这种发展会被迫中断。

所以,此时,大人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将这种自发的“演讲”发展为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自觉行为。

大人可以给孩子引导,告诉他们,演讲的内容可以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也可以是听来的一些小故事,还可以是一些有趣的事。大人甚至可以给出一些适于孩子知识范畴的演讲题目,如“夸妈妈”“爱爸爸”“我的小手枪”“我的布娃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