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懂得自省的智者,内心是平和宁静的,是不会刻意去显摆,或者是做了好事后期待他人的回报的。到处宣扬只会干扰内心的平静,它使你老是在想: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应当去索取什么。如果做好事而有所图,很有可能好事会变成坏事。
做了好事不要宣扬,做了坏事不要回避,应当学会坦诚面对,缺点不隐瞒,优点不显露,才是正确的做事之道。
克制情绪,平复躁气
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曾国藩
刚考中进士的时候,曾国藩也和许多有志之士一样,踌躇满志,得意非凡。可是,在官场上,在你没有达到一定火候的时候,是没有伸展的余地的。这对于刚刚走上仕途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再加上耐不住翰林院的清苦与孤寂,这时的曾国藩脾气总是很暴躁,动不动就与人争吵,或者怒斥下人。曾国藩的弟弟来北京学习,与他同住,可是也常常因为他的脾气而与之发生争端,后来实在是忍受不了,他的弟弟返回了乡里。
那时候,京城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程朱理学大师,名唤唐鉴,是曾国藩的同乡。这天,道光皇帝接见唐鉴,给曾国藩制造了一个机会。曾国藩早就听说过唐鉴的大名,而且很想研究程朱理学,就拜唐鉴为师。
唐鉴在了解曾国藩常常动气以后,就交给他“静”字功夫,让他对自己的言行严加修饰,并立下了日课十二条,希望他每天都能够照做。唐鉴还让曾国藩每天坚持写日记,将自己每天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之后要常常自我反思,这样就能从中看出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最终一步步地完善自己。
有一天,唐鉴看曾国藩的日记,其中写道:“从今天起,改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朝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对这段话十分赞赏,他说:“能够改掉以前的种种恶习,就如同送走了昨天的自己,只要你以后每天都能戒骄戒躁,心境平和,自然会获得新生。”
从此以后,曾国藩每到要发脾气的时候,就有意克制自己,久而久之,原来的心浮气躁就一点点地改掉了。每遇到烦心事,也会沉稳下来,努力想出对策之后,用心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总是迁怒别人。
曾经有一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向他倾诉生活的艰辛。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吩咐小和尚送壶温水来。
温水送来了,释圆亲自为年轻人沏了一壶铁观音。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为什么释圆用温水沏茶,虽为名茶,却一点儿香气都没有。
这时,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
这次仍是释圆亲自沏同样的茶,所不同的是:冒着白气的沸水注入杯中,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令人望而生津。继续注入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香气也就更加沁人心脾了。
同是铁观音,为何茶味迥异呢?原因是水温不同。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香气自然飘溢出来了。
世间芸芸众生的生活,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泡一杯好茶,一定要用沸水,只有沸水才能够将茶的味道全部浸出来。人也一样,做事要沉稳,心里浮躁就像用温水泡茶,总也不到火候。此时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也是很困难的。
人身上常有的特点就是血气方刚,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生活的清苦,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冷静对待,而是经常发脾气,把所有的怒火都移到别人的身上,那么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得罪很多人,被别人孤立。
发脾气的时候,往往是情绪使然。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就会变得冲动,找不准事情发展的方向,也不能很好地想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最好想办法让自己先冷静下来,只有平息了浮躁之气,才能想出最完美的对策。
谦虚低调而不锋芒毕露
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红楼梦》
任何好品种的花朵,都必须要经过设计布置,才能摆在客厅里,如果只会孤芳自赏或自命清高,永远是野花,摆不进客厅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作家冰心这首隽永的小诗是对孤芳自赏者最好的回答。
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才气与能力,自然身价倍增。但这并不是骄傲的资本,更不能因此而自恃清高,或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或与世隔绝,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
清高是一种美德,不要造作,脱俗是一种节操,但不必矫揉,前者容易偏激,后者则容易怪诞。因此,清高与脱俗在于心中的感知,不必过分地夸饰。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特别尖锐,司马氏与曹魏贵族两大集团为争权夺利,互相钩心斗角。很多士大夫因为依附了一方而遭到另一方的仇视,最终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此,在这种特殊时期,如何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就成了许多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孙登是汲郡共人,他孑身一人,就在北山上挖了一个窑洞隐居下来,到了夏天他为自己编草做衣,到了冬天便蓄长发覆身。孙登平生喜爱读《易经》,悠闲无事之时还常弹琴以供娱乐。孙登的性格温良,从来不生气。有一次,几个人商量好要捉弄孙登,把他抬起来丢到水里,想要看看他是否真和传言中一样不会发怒。过了一会儿,孙登湿淋淋地从水中爬起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毫不介意。这时,大家都无话可说了。
当时的名士嵇康受魏文帝所托,前去拜访孙登,并且同他一起生活了三年,嵇康问孙登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默不作声。直到后来嵇康要回去了,告别的时候对孙登说:“先生难道就真的没有任何话要跟我讲吗?”
孙登这时才说:“你认识火吗?火生起来就有光焰,如果不会用光,光就如同虚设,没有实际的作用。只有懂得用光,光才会有意义;人一生下来就有才能,但如果不会使用自己的才能,便会招来祸害。因此,用光焰在于得到木炭,才能保持光明,用才能的目的就是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获得道德的真谛,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寿命。现在,你虽然很有才,但孤陋寡闻,见识浅薄,很难脱离世俗的环境,希望你谨慎。过于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很容易招惹是非,除了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之外,人生还是有别的追求的。”
嵇康没有听孙登的话,后来终于应了孙登的预言,被司马昭以不忠于朝廷等罪名杀害了,死时只有39岁。临终之时,他才后悔不迭。
孙登并不是消极应世,只是在保全自身,而嵇康鄙视权贵,不为之所动,在人看来也是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但是过激了,不懂得掩饰自己的锋芒,从而导致遭人忌恨,最后被杀。
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在他们看来,自己就像坠入凡尘的天使,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定,因此周围的人都可能会被他们贬为“俗物”。《红楼梦》中给妙玉的判词是“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样的人,难免会惹人厌烦,何况他自己也未必真的能达到高洁的境界,妙玉不就是“云空未必空”吗?因此最后连自己也给否定了。
孤芳自赏、自恃清高的人很容易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善意谏言,行事恣情纵意,到头来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他人,断了自己的后路。与世隔绝,不一定能够达到高洁的目的。人要想彻底脱离这个世俗的环境,是不太可能的。只有在世俗的环境里,修身养性,做到洁身自好,才算是清高与脱俗。
富贵不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尚书·大禹谟》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猴群看到吴王打猎的军队经过,都惊慌地躲进了荆棘丛生的山林深处。而有一只猴子却很例外。它从容不迫地翻身越过一个个树枝,灵活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展示它高超的本领。吴王用箭射它,它也巧妙地腾身避过一枝枝飞来的利箭。吴王于是召集身边所有打猎的人,一起发箭,猴子终于躲避不及,抱树而死。
故事中的猴子很聪明,也很灵活,但是它却倚仗自己的敏捷而不把吴王放在眼里,以致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恃才要不得!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相反,如果不管什么时候都锋芒毕露,不但自己的才学无法长进,修养无法提升,而且会给自己遭来灾祸。
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往往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人有才智而不知收敛,结果与愚人无异,弄不好还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俗语,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满招损,谦受益”,为人还是谦虚些好,恃才不可傲物,为富亦不能不仁。
石崇家中美女无数,每次请客宴饮,都有美人劝酒;客人若不干杯,立斩美人。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到石家赴宴,素不善饮的王导怕美人被杀,便勉强饮酒,直到大醉。轮到王敦喝酒,他却故意推辞,致使石崇连杀三个美人。
石崇和王恺斗富,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经常帮助王恺。武帝曾经送给舅舅王恺一枝二尺多高的珊瑚树。王恺拿来珊瑚树给石崇看,石崇却拿铁如意打碎了它。王恺极为惋惜,石崇说:“不必遗憾,现在就奉还。”于是令左右拿出家中全部珊瑚,王恺一看,见有三四尺高的,枝繁叶茂,光彩夺目,惘然若失。
王恺曾用饧糖和干饭擦锅,石崇则用蜡烛烧火做饭。王恺用赤石脂涂壁,石崇用花椒和泥。王恺常为三件事敌不过石崇而遗憾:石崇给客人做豆粥速度极快;冬天可以吃上韭齑这种菜(用韭根等制成);石家牛外形体力均不如王家牛,但速度奇快。
后来石崇的卫队长告诉王恺说:“豆末最难煮烂,所以事先煮好,待客人来后加进白粥里就可以了;把韭菜根切碎,搀上麦苗就成了韭齑。”驭手也告诉王恺:“牛本来跑得不快,驭手驾牛车时让车的重心偏向一根辕木,这样另一侧的车轮和地面的摩擦减轻,车子便跑得快。”王恺仿效行之,都胜过石崇。石崇调查出事实真相,便将泄密者全都杀死。
石崇的宠奴绿珠极为美艳,又善吹笛。孙秀闻知,派人向石崇讨求,石崇不肯,于是孙秀矫诏逮捕了石崇。
晋朝的石崇就是因为为富不仁、暴殄天物,遭人嫉妒、憎恨,而给自己带来祸患。家财万贯而为人刻薄寡恩,就会陷入终日钩心斗角、与人争利的苦海中,完全丧失生活乐趣,丧失周围的亲友,到头来落得孤立无援、空虚寂寞,甚至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风波不起,广施善行,才能天下太平。
聪明是人们成就事业的内在要求,财富是人们做事的经济基础。上天赐予人聪明才智,是为了让他来教化愚昧,而不是卖弄才华,揭人之短;上天给予人钱财,是让人扶贫济困,而不是仗势欺人、铺张浪费。所以,富贵不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宽厚仁慈、谦虚低调才是智慧的处世之道。
立身要有自知之明、不恃才傲物,谦虚低调为本,为富应该不攀比、不炫耀,而应当仗义疏财、扶困济危。否则,才能和富贵给人带来的不仅不是好处,反而是灾祸。
闲时吃紧,忙处悠闲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
古语说:“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意思是说,身体不宜过于忙碌,但是在闲暇的时光中找一点事情来做,就可以防止懒惰;心灵不宜过于闲适,但是在紧张之中放松一下,也可以捕捉到内心的灵感,领略到生活的真谛。
音乐之所以扣人心弦,就在于它懂得收放缓急,就像《梁祝》中有缠绵柔美的爱情渲染,也有雷鸣闪电般的反抗挣扎。一曲听完,我们也仿佛经历了一场切身的情感,思绪万千。这就是变化的魅力。
生活也与音乐相似,需要不同的节奏来改变心情,转换方向。如果总是处在单一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厌倦。正如只有平时紧张地学习,才会觉得周末分外珍贵和放松,如果长期无事可做,又会向往上学、工作。新鲜的环境和节奏总是让人精神振奋,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激情;崭新的目标也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你在一种状态中感到乏力时,不妨换一个节奏来放松自己,或者稍稍调整一下方向,往自己擅长的路出发。这种转换在整个人生轨迹中是一种调和的艺术。譬如饮酒,干杯则不如酒味,泥醉则不如微醺,要小酌,取之刺激与温醇的中和。
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典型就应属于这种调和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闲忙适宜、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其实,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状态就应是“闲时要有吃紧”,“忙处要有悠闲”,这是一种介于忙与闲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样的人仿佛在走着中庸的平衡木,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