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洞中晴天丽日,别有洞天。车行数十里,行人不绝于途,景色繁华,前方朱门悬着金匾,上书“大槐安国”,有丞相出门相迎,告称国君愿将公主许配,招他为驸马。淳于棼十分惶恐,不觉已成婚礼,与金枝公主结亲,并被委任“南柯郡太守”。淳于棼到任后勤政爱民,把南柯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前后二十年,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这时他已有五子二女,官位显赫,家庭美满,万分得意。
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淳于棼率兵拒敌,屡战屡败,公主又不幸病故,淳于棼连遭不测,失去国君宠信,后来他辞去太守职务,扶柩回京,心中悒悒寡欢。后来,君王准他回故里探亲,仍由两名紫衣使者送行。车出洞穴,家乡山川依旧。
淳于棼返回家中,只见自己睡在廊下,不由吓了一跳,惊醒过来,眼前仆人正在打扫院子,两位友人在一旁洗脚,落日余晖还留在墙上,而梦中好像已经整整过了一辈子。淳于棼把梦境告诉众人,大家感到十分惊奇,一齐寻到大槐树下,果然掘出个很大的蚂蚁洞,旁有孔道通向南枝,另有小蚁穴一个。梦中“南柯郡”、“槐安国”,其实原来如此!
世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像淳于棼一样,窃喜自己做着轰轰烈烈的事情,过着风风火火的日子,其实大都如被放养的牛一样,由牧童牵着鼻子走。本来天地间无主宰,没有人能够牵着,可自己却被它限制了,自己不做自己生命的掌控者,这就是冥顽不灵。
看透了生命这样的本质,人们就应该对苦乐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如此悲喜荣辱、沉浮生灭都不会让人痴狂疯魔,心也就自然能舒适一点,生活也就更闲适一些。
浮生虽如梦,但做什么,怎么做,都可以由人自己选择。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加有意义,且看人是否能宽心,从容应对世间百态。这是佛家提醒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生命中体悟到“无生”的道理,认识到“动静一如”、“生死一体”、“有无一般”、“来去一致”的人生真谛,放宽胸怀,空出心智,合于自然,从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荣辱,超越沉浮生灭,超越时间“去”“来”的限制。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一个有修养的正人君子要善于把握自己,己正才能正人,如果不能首先将自己的行为端正,便也谈不上去约束和领导别人。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打算从邻居家的麦田中偷一些即将丰收的麦子,他心里盘算着,如果从每块田中都偷一点儿,别人不会察觉到,但是加起来数目却非常可观。于是,他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偷偷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开家。“孩子”,他压低声音说道,“你帮爸爸看着,如果有人来就小声叫我一声。”
随后,此人溜进第一块麦田,开始收割,刚过一会儿,女儿就轻声喊他:“爸爸,有人看到你了!”这人慌忙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捆起来,又走进第二块麦地。“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儿又悄声喊道。这人心惊胆战,停下来向四周张望,但还是什么人也没看到。他又收拾了麦子,来到第三块麦地。过了一会儿,女儿大声叫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这人又一次停手,环顾四周,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捆好,然后溜进最后一块麦地。“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儿又叫了起来。这人停止收割,四下望去,一个人影也不见。“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他愤怒地质问女儿:“四下里连个人影都没有。”“爸爸”,那孩子低声说道,“有人从天上看到你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缺斤少两的事内心都称得一清二楚,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的道德栅栏永远立在那里。人生当中的选择有很多,但是心灵的抉择就只有两面,一曰善,一曰恶,我们倾向哪一边,哪一边就占了主导。人人皆知,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己;反之亦然。该挑选哪一面,不言而喻。
古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约”指约束、检束、小心、谨慎,要时刻约束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谨慎的人往往比轻率躁进的人少过失、少出错;讲话随便的人常常更容易失信。所以一个人为人处世时,要时常给自己安个过滤网,对自己的所言所行及时进行过滤,才不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做出无可挽回的事。
如果你希望周围的人能够举止有修养,就要先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做起。只有我们自己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周围的人才有可能如我们所希望的行为端正。
君子温和有度,小人独断专行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儿女英雄传》
中国从古代便有关于“和谐”的理念。和谐,即调和、协调使之和睦之意。“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当一切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也就会变得和谐美好。
人或者事物,无论是大还是小,简单还是复杂,聪明还是愚昧,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形式,从事物的本质来看,都是和谐的。就好像大自然,它有时生机盎然,有时又衰败零落;有时温暖平和,有时又冷酷凄凉;有时晴空万里,有时又雷电交加。虽然变化无常,却总是迎合时令,从而能够始终保持和谐,自然而然地流露本性。
为人在世无论举止言辞、情感观念都要有一个准则,不逾矩,不失范,方能调和、和谐。要让人平和地对待你,你首先需要认真对待他。敦睦万物主要在你自己的心性修为。
姜太公得遇文王时,就对周文王提出为君治国之道。这种道体现的也是心性的谐和。
周文王问太公:“我想听治国的关键,就是如何能使君王为民所爱戴,如何能使百姓生活幸福。”
姜太公答道:“治国要务,首先在于爱民。”
文王追问道:“怎样才能爱民呢?”
太公答道:“使百姓获得利益,不要过多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生产,不要破坏。给他们生存的机会,不要随意加以戕害。多赐给百姓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不要加以掠夺。让百姓安居乐业,别让他们困苦不堪。让百姓喜悦,别让他们怨恨、愤怒。这就是君王爱民的关键所在。”
文王又问:“君王主政之道如何?”
太公答道:“君王临朝处事,要宁静而安详,温和而有节度,不可心浮气躁,刚愎自用。多听别人意见,少独断专行,虚心静气以待人,不可骄矜固执己见,接物待人要公正持平,不可徇私。”
姜太公的治国为君之道,也是“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以至“人理协调,世事太平”的方法。
大自然之所有能够保持和谐,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奥妙,就是自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很多人会被染得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自己本身的颜色早已经分不清了,以致后来都忘记了自己当初的颜色是什么了。
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东西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为人生是偶然和必然的机缘,也是内心自由的体现。
内心要自然流露,生命要豁达开放,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随风如白云般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发现自己的本性,从而随性平和。
勉人为善,导人向善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菜根谭》
春秋晋国的李离,做狱官时曾因错误地采纳意见,在审理案件时做了错误的裁断,致使无辜之人冤死狱中。
虽然后来案件得到了重新审理,冤情也得以昭雪,但是李离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他认为因为自己偏听一面之词,而致使无罪之人命丧黄泉,自己应该以死赎罪。
晋文公听闻此事后,马上召见李离,并说:“这个案件的误判不能完全归咎于你,你又为何非要以死谢罪呢?”
李离说:“我的官职不算高,但是也没有两个人一起任职;我的俸禄也算优厚,但我从来不曾和人分享。现在我犯了错,却要找个人来陪,找个人来承担,岂不是不合礼数,不合道德?”
“那照你这么说,我赐予了你官职,给了你犯错的职位,那我也跟着有罪了。”晋文公接着李离的话说。
他本想给李离一个台阶下,不想李离却说:“我记得国家律法规定:错判人受刑,决断人受刑;错判致犯人死亡的,决断人也要受死。陛下本来是看着我察微决疑的才能才任命我担此职位,可是我却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犯了错。这不仅违反了国家律法,还辜负了您的一片信任。”
最后,晋文公的劝说未果,李离自刎而死。
李离伏剑谢罪的做法,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更是拥有良知、人生至善的表现。他以死亡改良从善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虽然有些极端,但其背后的自省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不可能天生智慧,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犯错之后勇于改正,也是一种向善的表现。这和那些做了善事就夸大张扬的行为相比,反而有可贵之处。《菜根谭》中讲的“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表达的便是这种看法。所以对于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我们不能总是抓着错误的尾巴不放,反而应该挖掘错误背后的善念。
在隋朝隋文帝在位时期有一个冀州刺史,在职期间命人制作标准的铜斗铁尺,并命令当地人统一用铜斗铁尺称量货物,以此制止当地商人奸诈刻薄、坑骗百姓的行为,造福百姓。随后,他将此事呈报给隋文帝,文帝对他的作为大加嘉许,并发布告示,命令全国各地一律推行此种做法。
有一次,有个人在偷割他家的蒿子时,被这个刺史的手下人捉获送到他面前,这个刺史听清原委后,说:“这是宣扬律令力度不够的缘故,他有什么罪过呢?”
说完,它不仅没有怪罪盗窃者,还好言劝慰后便让他回家了。最让人惊诧的是,他又命令手下人给窃贼送去了一车蒿子。
于是,内心惭愧的窃贼再也不干偷窃之事了。
教化别人不仅仅是简单地惩罚了事,而是要以洞明的心去发现别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善念,并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他。这个刺史载蒿赐盗,也是因为他明白那个小偷“恶中犹有善路”,从而让自己的德行牵引他,从而达到引人向善的功效。
人活一世,谁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误、做了恶事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中不存在善念。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发现这种善念,并努力改正错误,善念就会被激发,如果日后我们继续坚持的话,善念就会累积为善良的人生。但我们对待别人时,不要总看到他的错误,只要稍微歪歪头,我们就能看到他错误背后的闪光点。如果此时,我们能给予他及时的教导和感动的话,他的人生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变。
做好事不宣扬,做坏事不遮掩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世间万事有好事坏事之分,不可能件件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谁会一生不犯错呢?犯了错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有的时候,坏事于不经意间做成,或许本无关紧要,但是由于不能坦然地面对,就只能受它的牵制,遮遮掩掩,反而失去克服它的勇气与机会,也容易引来别人的怀疑。
北宋鲁宗道嗜酒如命,经常到酒店喝酒。有一天,皇帝派遣使者召见他,使臣来到他家却到处也找不着他,原来鲁宗道又喝酒去了。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晕乎乎地回来,这时已经超过了皇帝召见的时间了,使臣只好先走一步,并问他:“圣上如果怪罪你来迟了,你当如何回答?”鲁宗道说:“应该实话实说。”使臣好心地提醒说:“若这么回答,只能得罪圣上。”鲁宗道说:“我好喝酒,这是人之常情,圣上知道了也可原谅,但是欺君的罪过可就大了。”使臣便拿鲁宗道的原话禀告了皇帝。
鲁宗道入朝,皇帝问他为什么去酒家饮酒,鲁宗道谢罪说:“臣家境贫穷,买不起上好的酒器,只好到酒市上去喝。今天正好有位远道而来的亲戚,便邀他喝一回。但臣子事先特意换了衣服,市人认不出我是陛下的官员,所以也无伤为官的体统。”皇帝听他一说,笑道:“你身为朝廷大臣,还敢到街上饮酒,这件事如果传出去,恐怕被御史弹劾,所以你才这么狡辩吧?”皇帝虽然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却对他另眼看待,认为他能说实话,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后来,鲁宗道做了参知政事。他果然正直敢言,邪佞之人都忌他三分。当时的人戏称他为“鱼头参政”。
鲁宗道喝酒误事,却因为他的坦诚和自省,坦然呈“坏”,终被皇上谅解。
为了掩饰自己做的坏事,必然要用谎言去应付别人,甚至暗地里会做更大的坏事,人也就变得虚伪。即使没有被人识破,这样的人在人群中也只会是一个祸害。
一个人做了坏事最可怕的是遮掩过后没有被人发觉,而做了好事最忌讳的是为了显耀自己宣扬出去。所以做坏事要坦诚交代,及早发现,那灾祸就会小些,如果隐瞒,灾祸就会大些。
人如果明知自己干了坏事、有某一缺点却不自我反省,不做任何改进,反而口是心非,弄虚作假,那就变成一种虚伪,一种耻辱。正人君子纵横天下,应当率性而为,真诚对人,这自然就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
而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自己到处宣扬,就算有再大的功劳也会变小。在暗中默默地做好事才可能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