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屈指可数,每个人都不愿虚度自己的光阴,想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可能比较幸运,天资聪颖,少年得志,但是恃才傲物或者不知进取的话,最终也只能默默无闻。相反,谦虚求教、勤奋努力,即便是那些资质一般的人也能取得非凡的业绩。
善养恒心,执着投入
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汉书》
泰山上滴下的水能够把岩石击穿,井绳能够磨断井边的栏杆。水不是专门用来钻石头的,井绳也不是用来锯木头的,这一切都是日积月累产生的变化。
正所谓事在人为。很多人总是感慨幸运与成功常常光顾他人,而从自己身边绕路走开,却很少思考:那些成功的人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世界上有一种人,寂寂无声,但却恒心不变,只是默默勤劳地努力着,坚持到底,事业如此,德业亦如此。正如软绳无言,水滴软弱,但经年累月持之以恒。
与此相对照,一个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现代社会,很多人缺少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也不耐烦,工作时间不长就计划着跳槽。“不耐烦”的毛病病因在于“无恒”,而恒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都极为重要。
俗话说:“有恒为成功之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恒心。即使掘井九仞,如果不再继续,仍然没有水喝,所有的努力到最后都会功亏一篑。
从古至今,所有追求成功的人都必然付出长久的努力。汉朝的董仲舒,青年时代立志向学,三年不窥园,终于成为一代名儒学者;晋朝王羲之,临池磨砚,写完一缸水,终于成为书法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耐烦有恒,读书才会有得;因为耐烦有恒,做人才能通达;因为耐烦有恒,修行才有成就;所以说“耐烦做事好商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执着的愿望,只是一不小心把它丢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让天下最容易的事变成了最难的事。因而,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尤其要用恒心来成就它,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纷繁复杂的耐性、坚贞不变的气质,作为涵养恒心的要素,去实现人生的目标。
学者梁实秋曾断断续续用30余年的时间独自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投入了几乎半生的精力。开始,梁实秋共物色了5个人担任翻译,他和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计划5~10年完成。
后来,另外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任务承担下来。人生的遭遇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他在抗战爆发前完成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北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进行对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时间,他依然坚持莎翁剧作翻译工作。1967年,由梁实秋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作品的中文译本全部出齐,在国内大学界引起了轰动。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
梁实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对这一工作的执着精神。执着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忘情和忘我的投入。世上,专注者往往默默无闻,普通得如田野里耕作的农人和车间里生产的工人,谦卑得如郊外的草树、如山谷里不为人知的流水。
但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能够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有恒,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情,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是“十年磨一剑”的等待,古今成大事者,大抵都具有这种执着精神。
遇苦难不畏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过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曾是汉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熏陶,司马迁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记载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史书,留给后人。他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搜集史料,为他的宏大构想做着充分的准备。
而且,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司马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父亲的职务,当上了太史令。然而就在他已经着手撰写《史记》的时候,却因李陵事件意外获罪,被陷害入狱,遭受宫刑。这种刑罚对于男性的自尊无疑是一种重大的伤害,司马迁在夜里常常难以入睡。
如果只是身体上的苦痛,以司马迁的忍耐力他绝对可以忍受,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内心的折磨。在司马迁看来,遭受宫刑是件有辱门风、极不光彩的事。他本想绝食自尽,但转念一想,自己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那就是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编写一部史书。想到这书刚刚酝酿成熟,半途而废十分可惜,于是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后来,司马迁以历代名人鼓励自己: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编写了一部《春秋》;左丘明眼睛失明,写下《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这些宏伟著作,都是作者在困苦环境中、心情郁闷时写成的。每每想起这些,司马迁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些先贤忍着痛苦奋笔疾书的情形。他对自己说:“他们尚且如此,我为什么不能把这部史书写成呢?”
从此,司马迁把所有的痛楚和烦恼抛诸脑后,全身心投入到史书的编写中。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本人也因这部著作和他的坚韧精神青史留名。
古人说有大智的人必有大勇,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这样没有地位没有名望的人,无关紧要,无关痛痒,因此他勇敢地活下来,终于完成了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定位,并让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在人们的颂扬中无限延长。
无论是在谁的生命中,苦和乐往往都相互转化,没有永远幸福的人生,也没有永远苦难的命运,一个人可以选择先享受、再奋斗,也可以选择先奋斗再享受,但是人生至美的圣境常常由苦难缔造。因为幸福和成就的获得靠的不是天上掉馅饼的侥幸而是矢志不渝的求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所有成功路上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经历了苦和难的人,磨炼达到极致,他所获得的幸福会如陈年佳酿一样历久弥香。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不顺,会在工作中遇到瓶颈,也会在学习中受到打击,但是只要我们对未来抱有希望,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受它们、克服它们,那么我们终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大智若愚,大道至简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菜根谭》
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人一定要坚强执着,意志坚定,那样才能不受名利的诱惑。
生命玄机,往往虚实相生。做学问要虚怀,才能让知识义理无限量地充盈自我。做人要实在,才能无所欲求,演绎生命的绚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怀也是一种踏实,踏实也可以表现为虚怀。
虚实结合往往让一些成功之士表面上看似愚笨守拙,实则心体光明,胸怀大略。所以中国历史上才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一个人虚心学习,踏实做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为俗世风物左右,看似愚钝的表现,实则蕴含着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智慧和精神,这样的人往往不鸣则已,一鸣便可惊人。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周元素曾有一个叫阿留的书童。这个书童常伴周元素的左右,虽然看起来有点愚钝,但为人踏实,每次周元素作画写字时他都静静地守候并认真地观察。一天,周元素作画时,看见阿留一直在专心致志地看,便半开玩笑地对阿留说:“你是不是偷学了我的技艺?”阿留矢口否认。只见周元素笑笑说:“噢?那你就画两笔给我看看。让我鉴别一下。”
阿留不好再说什么,于是卷起袖子,提起笔,低下头,开始在纸上挥毫泼墨。不一会儿,一幅出水芙蓉图就画好了。
周元素走到画前,仔细端详。阿留的画取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诗句,一挥而就,而且意境贴合,线条细腻而不失洒脱。这简直让周元素不敢相信。
为了再考验他一下,周元素要阿留再画一幅验证实力。阿留沉思了一会儿,便又是一番挥洒,很快,一幅斜燕裁柳图便已画好。从整体来看,画面上是一株柔柳,被斜着身子的燕子从天空掠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而从细处考究,该画笔法老练,布局合理。
这时周元素已经深信不疑,自己的书童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丹青的真谛。他把家里人都喊来欣赏阿留的画作。
自此,阿留一炮而红,在当地名气大振。
阿留服侍周元素作画,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甚至免不了遭人戏弄,但是对这些他都粗化处理,反而将主要的精力用在虚心学习周元素作画的技法、悉心领会周元素取意的思维套路上。因此,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笨手笨脚的人,反而心无旁骛地默习画艺,终有所成。他的成功的道理就在于“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
其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懂得谦虚为学、实在为人的道理;越是浅薄的人,越容易浅尝辄止、自以为是。
成功路上世事复杂,仅凭一己之明很难掌握事实真相。为此,我们要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认识事物、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时刻抵御外物的侵扰,保持踏实为人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