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48281800000029

第29章

达观自然,放低姿态是乐天知命的大慧

容人之过,得人之心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菜根谭》

批评别人的过错不要太严厉,要顾及到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也不要要求过高,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做到,要使其感到力所能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打了胜仗,设宴款待群臣。君臣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好不热闹。席间,兴致高昂的庄王命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客厅内所有的蜡烛都被吹灭了,大厅顿时陷入一片漆黑之中。此时美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不敢乱喊,一时又脱身不得,情急之下,顺手扯断了那个人的帽缨。对方手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跑到楚庄王身边,并悄悄地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还告诉庄王,对方的帽缨已经被自己扯断了,只要点亮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没有恼怒,从容沉思片刻便趁烛光还未点明,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各位不必拘礼,尽情开怀畅饮。为了尽兴,请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美妃的人。就这样,酒宴上的一场尴尬局面化解于无形,大家都尽兴而归,包括那个调戏庄王宠妃的人。

事后,楚庄王对耿耿于怀的王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当着众人的面追查处理,反会伤了将士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争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在一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郑军闻之丧胆。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而他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断帽缨的人。

人犯了错之后,总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得到一次悔过自新的机会。一旦重新获得别人的宽容,就会产生感恩图报的心理,以期通过自己加倍的改过表现来获得对方的认可。楚庄王懂得“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的道理,所以才能略施糊涂之计,换得军官加倍忠勇的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面对自己的过错,每个人实际上都不愿意接受当面的、直接的批评和指责。如果我们逆着这种心理趋势,选择尖锐的批评攻击、好为人师的教诲指摘,那么所得到的效果只能是零。所以说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教诲是一门学问。要把它们发挥到淋漓尽致,并收到实效,不妨照着《菜根谭》所说的去做:“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批评需要明确但是方式可以委婉些,这样便于别人接受也不至于使其对批评者耿耿于怀。而教诲人,需要让对方如沐春风,少些空洞的论调,多些真心的鼓励,才能让对方积极地接受,从而达到自己诲人的目的。别人犯下错误时,抑制住冷言冷语,换位思考一下,不仅会增强批评教诲的实效,还会为自己的品行智慧加分增色。

坦诚相见,温和以待

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一家和则万事兴,一个“和”字,既包括家人之间关系融洽,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偌大的社会中都有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摩擦,更何况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亲戚。一个和睦的家庭并不是没有摩擦和争执,而是即使家庭成员有些过错,他们也懂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在家庭中,在社会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只要和颜悦色地坦诚相待,那么,所有的不快、矛盾、隔阂也就化解冰释了。

晋代的许允在结婚那天带着新婚的喜悦和期待进入洞房。因为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新娘赞不绝口,所以在许允的想象中,妻子一定美若天仙。可是,烛光下,许允看到的新娘并不美,而且有点丑。失望之极的许允默默地站了一会儿,便转身准备离开洞房。

新娘看到新婚丈夫要离开,急忙拉住他的衣襟说:“新婚之夜,你就不高兴。这是怎么回事呢?”

许允闷闷不乐地说:“你知道什么样的妻子是好妻子吗?”

新娘见丈夫一直用脊背对着自己,心有领会,便说:“古人说贤妻的标准是孝顺公婆、尊重丈夫、说话和气、干活利索,而且容貌姣好。我自知自己容貌一般,但是前几样我想我都能做到。容颜是天生的,我没法改变,可在其他方面我可以做得更好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见许允仍不作声,她又说:“别人都夸赞你读书读得很好,那我问你,一个读书人应有的好品德,你有哪几种呢?”

许允哼了一声,也不看她一眼,说:“我全都具备。”

“你都具备?”新娘微微一笑说,“据我所知,读书人的基本品德之一就是以德论人而不要以貌取人,妄下断论。看人要看品德,而你却没有做到,这不是重貌轻德吗?这样,你还可以说自己具备所有的好品德吗?”

“这……这……”许允面红耳赤,答不出话来。

许允的妻子是贤惠的,她面对丈夫的不敬依然平静宽容,和颜悦色,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品德观,从而感动了丈夫。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和逐渐深入的了解,许允发现妻子确实很有见识,也很有才干,便由衷地敬重她,与她成为一对和睦的伴侣。

许妻劝诫丈夫的坦诚之心,不仅是一个家庭和睦的方法准则,还是一个人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其实生活中,和许允遇到的情况相近的问题是经常出现的,比如代沟隔阂、兄妹误解甚至为了家产对簿公堂。

这时,如果我们像最初的许允一样冷眼以对、恶语伤人,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相比之下,双方坦诚相待、心平气和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才是有益于冰释前嫌的明智之举。

在家里,人与人之间能心平气和、坦诚相见,彼此能以愉快的态度和温和的言辞相待,于是父母兄弟之间感情融洽,没有隔阂,意气相投,这比起坐禅调息、观心内省要强万倍。

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后汉书》

舍弃近处而去远处谋求你想要的东西,费尽心力也不会有什么收获;舍弃远处的而就从身边入手,不用辛苦就能有收获。要想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并不在东西的多寡,即便一小池清水,几块怪石,也可欣赏到山水间无尽的景色;领悟自然的美丽不在远近,即便在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感受到清风明月的悠闲。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美景不在别处,就在身边。

一位伟人说得好:“敢问图书馆中在座的诸君,谁不曾梦想浪迹天涯?几乎每一个读书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浪迹天涯的冲动。远方充满了神秘的召唤,未知的东西总是披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常常以为好的在远处,总以为未接触过的事物中埋藏着惊喜,总以为陌生的人和事会与自己生活中的不一样,所以,做了许多徒劳无功的事情。之后再回到起点,才发现其实自己想要的就在不远处,之前的种种努力不过是自作聪明,这就是‘舍近求远’的本质”。“舍近求远”造成了无数失去之后的捶胸顿足,无数次众里寻他中的擦肩而过。它让人们错过机遇,将努力空掷。

农夫阿利生活殷实,一天,一位老者拜访他,这么说道:“倘若你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钻石矿,还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

钻石深深地吸引了阿利的心,他从此对什么都不感到满足了。

经过辗转反侧的思考之后,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请老者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头,但无奈阿利完全听不进去。老者只好告诉他:“你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倘若能够找到,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地产,让亲人寄宿在街坊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要找的宝藏。他终于失望,在大海边投海死了。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

一天,买了阿利房子的人,把骆驼牵进后院,想让骆驼喝水。后院里有条小河。骆驼把鼻子凑到河里时,这个人发现沙中有块闪着奇光的东西。他立即把它挖出来,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他把石头带回家,放在炉架上。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又来拜访这家人,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着光的石头,不由得奔跑上前。

“这是钻石!”他惊奇地嚷道,“阿利回来了!”

“不!阿利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不!你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是钻石啊。别看我有些唠唠叨叨,但我还是认得出这是块真正的钻石!”

于是,两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过了一会儿,露出了比第一块更有光泽的石头,而且以后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许多钻石。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舍近求远,到别处去寻找其实自己身边就有的东西。事实上,机遇往往就在人们身边,在人们心里。只要人们用心发现,享受当下,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景。

真正聪明的人们应当关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的人,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当人们专注于现在,没有过去拖在后面,也没有未来挡在前面,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便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

节约自持,养心种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

“豪华奢侈绝得不到正常人的尊敬,只能换取马屁摇尾。而对于马屁精的摇尾,用更低廉的价格,照样可以购得。因此之故,任何情形下,节俭都是美德,不但能保持心灵,还能保护老命。”这是柏杨先生所说的“保护老命”。此言道理格外深刻。

挥霍的人无论多么富有,都会觉得空虚,节俭的人无论多么贫穷总会留有余裕。挥霍的富翁让人怨恨,节俭的穷人让人敬重,这是生活的真理。节俭美德自古就为圣贤所提倡,“俭,德之共也”讲的就是勤俭节约是完善品格、保持操守的必要条件。

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另外,历史上的很多明君也都是提倡节俭的人。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汉文帝,一生节俭,从不敢铺张浪费。正是从他开始才缔造了“文景之治”,为后来的汉武大帝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奠定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因此历史上说“德莫高于汉文”。

所以,有句话说:“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一点也不错。世上所有财富的起点都是节俭。而节俭并不复杂,它所需的只是随手关紧水龙头的细心、转身关掉灯的小节,一点一滴之中节俭的美德渐成。

1924年,弘一法师到普陀山居住七天,他每天早上仅仅喝一大碗稀饭,而且连菜都没有,其原因是他吃习惯了三十多年的白粥。中午也仅仅是一碗饭、一碗大众菜。他每次吃完饭都会用舌头将碗舔一遍,将食物吃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开水冲入碗中,再喝下去,唯恐有剩余的饭粒造成浪费。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别人也进行劝诫。如果他看见客人吃完饭后碗中还有剩余的饭粒,那么,他便会特别生气地训斥道:“你有多么大的福气,竟然如此糟蹋?”如果有客人将冷茶倒掉,他也同样会加以呵斥。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虽然不一定要将节俭进行到粗茶淡饭的地步,但至少严格要求自己不浪费不挥霍还是要做到的。在中国老一辈人心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每个人入世前,上天早已按照实际情况规定了这个人一辈子吃穿住用行所需要的数量,所以这时的浪费就意味着明日的短缺。不管这种说法科学还是不科学,至少它说明了节俭的必要性。

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好日子还是苦日子,都把节俭进行到底。因为,世界上没有用之不竭的资源,一个人也不可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虽然现代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粮食短缺、生活紧俏的日子,但是如果因为没有经历过或者认为以后也不会经历,就不珍惜眼前拥有的,那么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其实,财富不过是人生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营造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但是挥霍财富和品质生活之间不能画等号。因为品质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它还必须蕴涵丰富的精神活动,如果生活偏财富而废精神,那么一个人越是奢侈就越会显得越没有品位。

所以我们的生活的最高境界不是拥有无限的财富,挥霍财富让人庸俗,节俭反而会让人在简单的生活中获得幸福与快乐。

摒弃杂念,心无旁骛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佛语

水没有波浪就自然平静,镜子没有灰尘就自然明净。所以人的心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什么清静,只要去掉了私心杂念,就自然会明澈清静;快乐不必刻意去寻找,只要远离那些痛苦和烦恼,快乐就自然会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