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有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给人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关爱有加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这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事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
这位青年就是年轻时的老画家。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取决于他的人格、胸襟和修养。
故事中的年轻画家是谦虚的,但谦虚并不代表要放弃自己的尊严,面对前辈的轻视侮辱,他没有唯唯诺诺地一味谦虚,而是高傲地回拒了,并用一生的时间为自己的高傲积蓄资本,最终成为一位有名的画家。
谦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德,是人们都应该努力去拥有的,但是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如果谦虚需要以尊严来换取的话,美德便也不美了。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换一个角度讲,人们不可不谦虚,但过分的谦虚却要不得,即使自己有不如人之处,也要练就一身傲骨,并不断努力,为自己的成功积累资本。
虚名会使人失去自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
真正廉洁的人并不一定树立廉洁的名声,那些为自己树立名声的人正是因为贪图名声;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去卖弄那些技巧,玩弄技巧的人正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拙劣。所以庄子说:至人忘却自我,神人忘却功利,圣人忘却名利。
从前,有一个书生因为像晋人车胤那样借萤火夜读,在乡里出了名,乡里的人都十分敬仰他的所作所为。一天早晨,有个人慕名而来,想要亲自拜访他并向他求教一些问题。可是这位书生的家人告诉拜访者说书生不在家,已经出门了。
来拜访的人十分不解地问:“哪里有人为学一个通宵在夜里借萤火虫的光读书,而清晨大好的时光不读书却去干别的杂事?这不是为学的道理。”家人如实地回答说:“没有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要捕萤,所以一大早出去了,到黄昏的时候就会回来的。”前来拜访的人大失所望,原来闻名乡里的人不过是一个为得虚名而本末倒置的人。后来这件事传开了,这个书生遭到了乡人的奚落。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车胤夜读是真用功、真求知,而这个虚伪书生的刻苦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放着大好的时光出门捕萤,黄昏再回来装模作样地表演一番,完全是本末倒置,“名”是有了,但时间一长肯定会露出马脚。靠一时的投机哗众取宠,这样的“名”往往很短暂,如过眼云烟,很快会被世人遗忘。
另外,虚名会使人失去自我,使人丧失尊严,更危险的是贪慕虚名可能让对手有机可乘,到时受到的伤害就是无可估量的了。每个人都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做事情量力而行。
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却名扬在外。有个人千里迢迢来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当这个人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大师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按这个人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于是他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着,就让他看了看自己的木桶。原来,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世间常有不按自己的底线做事的人,他们表面风光,一旦做起事情来,就露出马脚,让别人笑话不说,还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其实,当一个人不为完成一件事而去做事时,往往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处境,能更好地改变现状。
因此这个世界上有好名声的人,在做事之前通常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赢得别人的赞誉,他们不过是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在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罢了。其实,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度此一生。无声名,亦无功利,便是莫大的声名,莫大的功利。
“有心”之德,成“无心”之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金熙宗时期,官场腐败,贪污成风,独独小小的邢台县令石琚不忘养德修身、洁身自好。
石琚曾经规劝邢台守吏说:“一个见利不见害的小人,他走运时也就是他快要大祸临头的时候。你敛财无度,不知利害,你自以为是,在我看来却是愚蠢至极。回头是岸,我实不忍见到你东窗事发的那一天。”邢台守吏拒不认错,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书诬陷石琚贪赃枉法。结果,邢台守吏终因贪污受到严惩,其他违法官吏也被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无私,虽多受诬陷却平安无事。
石琚官职屡屡升迁,有人便私下向他讨教升官的秘诀,石琚说:“我不想升迁,凡事凭良心,这个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们不屑做罢了。人们过分相信智慧之说,却轻视不用智慧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偏见吧。”
天机无限玄妙,而人的智慧却十分有限。邢台守吏自认为自己获利手段高明,敛财无度,结果却死在贪欲围筑的陷阱里。而石琚以德为本,洁身自好,结果却屡屡升迁。
古语云:“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就是这个道理。贞士之所以能受到上天的眷顾,是因为他有接受这份眷顾的资格,即良好的道德修养、淡泊的名利观,而险人纵然百般逃避也无法避免祸患,因为他有必须受祸的罪状,即败坏的道德、利欲熏心。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养、道德以及能力修炼到家的时候,即使我们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运也会主动来敲门;而一个险恶的人,因为居心叵测、道德败坏,即便处心积虑地躲避责任和灾祸,早晚也会受到惩罚的。所以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不心念成功而诚信做事的人。
有人问一个成功人士:“您苦心孤诣十几年才有今天的成就,那么在您看来,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这个成功的企业家想了想,然后说:“成功是因为不想成功。”
这个回答让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一头雾水,便问其中的原因。这时从成功人士这里,人们听到了关于成功的另一番解读:“如果我算是成功,我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怎么想着成功,至少不天天想着成功。我想的是:我怎么把我该做的事情做好。”
当一个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时,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我们每个人都梦想成功,但是梦想仅仅是梦想。当一个人成天想着“我要发财”“我要出名”“要这个要那个”时,美丽的梦想会演变成撕心裂肺、百爪挠心的压力,从而欲望会越来越多,歹念会越积越厚,结果生活就会和梦想背道而驰。
相反,当梦想只是一个方向时,我们就会把集中在压力、欲望上的注意力移到我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品德修养的完善上来。所谓“无欲则刚”,把精力集中在当下需要解决的事情上,这比过度地关注和执着于梦想更实在。
其实,生活中的“无心”往往是“有心”为之,对于名誉、利益、地位多几分“无心”,对品德、涵养、能力多几分“着意”,我们就会收获意料之中的惊喜。所以,如果一个人想有一番成就,首先要在道德上有所追求和涵养。
善始善终,切忌虎头蛇尾
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史记》
世人都说“万事开头难”,其实开了头,做到善始善终更难,在最后一刻把开始的事做好才不会有悔恨。
古时候,从事声色之业的妓女在晚年的时候能够结束卖笑生涯成为良家妇女,她过去的生活常常能够得到世人的宽容和理解;而坚守节操的妇女如果在晚年的时候失去了贞操,那么她前半生的辛苦守节都白费了;王侯将相只有能够终生保住自己荣耀的名声,被大家叫作“贤相”,才能被称作“善始善终”。
人的一生不怕开始犯错,怕的是到最后也不知醒悟悔改;一个人的可悲之处不是半生清苦,而是后半生失去坚守。由此才会有“看人只看后半截”的说法。做事要善终,做人应重晚节,这一点在人深陷困境时显得尤为重要。
深陷困境时,胆怯的念头、退却的想法会走进我们的头脑和思维,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做事无善终,就会功亏一篑;晚年失节,就会让所有的美德都消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和幸福都会给失败让路。反之,成功和名誉就会如约而至。
1941年12月,日本侵占中国香港的那一天,年近半百的梅兰芳蓄起了唇髭,没过几天,浓黑的小胡子就挂在了这位唱旦角的艺术家脸上。他年幼的儿子梅绍武好奇地问:“爸爸,您怎么不刮胡子了?”
梅兰芳慈祥地回答儿子说:“我留了胡子,日本人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不久,他回到上海,住在梅花诗屋,闭门谢客,拒绝为日本人演戏,时常在书房里的台灯下作画,年复一年仅靠卖画和典当度日,生活日渐窘迫。上海几家戏院的老板见他生活如此困难,争相邀他出来演戏,却都被他婉言谢绝。
有一天,汪伪政府的大头目褚民谊突然闯入梅兰芳家,要他作为团长率领剧团赴南京、长春和东京进行巡回演出,以庆祝所谓“大东亚战争胜利”一周年。
梅兰芳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脸,沉着地说道:“我已经上了年纪,很长时间没有吊嗓子了,早已退出了舞台。”
褚民谊阴险地笑道:“胡子可以刮掉嘛,嗓子吊吊也会恢复的。哈哈哈……”
笑声未落,只听梅兰芳一阵讥讽的话语:“我听说您一向喜欢玩票,大花脸唱得很不错。您作为团长率领剧团去慰问,岂不是比我强得多吗?何必非我不可!”褚民谊听到这里,顿时敛住笑脸,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支吾了两句,狼狈地离开了。
梅兰芳蓄须明志,彰显一身傲骨,这是一种爱国精神,同时也是“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坚守。正是因为这样,梅兰芳的艺术大家的风采和精神才更值得人们敬仰。
古语云:“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个社会上,成功来自坚持,高贵来自坚守,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常常怀抱一种善始善终的态度、坚持到底的执着,人生就会少些悔恨。
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这样做到善始善终:没有面临抉择时,就努力把手边的事做好,并精益求精;面临抉择时,选择道义,不可贪图一时利益;没有犯错时,继续保持做对事时的态度;做错事时,及时改正,并且避免再犯错;即使我们已经走到了最后一步,也要像迈出第一步时那样,把路走好。
以善化恶,以德报怨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菜根谭》
在一次战争中,一支小军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士兵与军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军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面无血色。他们都以为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度过那一夜的。第二天,他们奇迹般地得救了。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当时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恕了他。”
这个受伤的战士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战友为了独吞鹿肉而想开枪打死自己,但是他也知道这一枪承载了一颗孝心,所以他选择了宽恕和沉默,并维持了他们之间几十年的友谊。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值得他人同情和原谅的地方,宽恕别人所不能宽恕的,是一种大德和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