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仇恨对抗仇恨,以抱怨对抗抱怨,以恨对恨,互相敌视的双方永远都不会拨开灰色的心绪。当我们用善行感化仇恨,用恩德融化抱怨时,就会让仇恨和抱怨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样世界上就有了包容、感恩与和谐。
有个姑娘与男友相恋了四年,可以说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男友。有一天,她发现男友原来另有所爱,于是大为恼怒。在悲愤和绝望之下,她决定报复自己的男友。她忍气吞声,假装对男友好,并做了很多令他家人很感动的事。当这个男人大张旗鼓地请客,并到酒店交了婚宴款,准备与她结婚时,她却突然宣布要与另外一个男人结婚,让所有的人不知所措。
故事中的这位姑娘存有典型的报复心理。她的报复虽然成功了,但是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当初是她被男友抛弃,而现在不过是她自己选择被抛弃罢了,这一次并没有比上一次少多少伤害和痛苦。世上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我们对曾经有过的伤害牢记不忘。当我们再一次记起曾经遇到过的伤害或磨难,这等于我们又受到了一次伤害。
在这个世界上,不要在意我们给人的恩德,不去对抗别人给我们的仇怨,自然会有人生的豁达和生活的和谐。现实生活中,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利益问题而彼此抱怨、仇恨、出卖。这个时候,只有领悟了此番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不被烦恼所侵扰,不为仇恨所伤害。生活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会带来很多恩惠,也会带走很多仇怨,静观这些来来去去,自然也就了解了“德怨两忘”、“恩仇俱泯”的为人处世之道。
天道忌盈,人事惧满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
——《孟子》
《孟子》里说,希望自己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人人都有自己可尊贵的东西,只是没有发现,不去思考它罢了。
人生在世,不应该妄自菲薄。一扇小小的窗户,可以射进阳光;一颗小小的星星,可以照亮夜空;一朵小小的花朵,可以满室芬芳;一件小小的善行,可以扭转命运;一点小小的微笑,可以传达情意;一句小小的慰言,可以安慰苦难。所以,小不可轻。即使只是阳光下一粒小小的尘埃,也能够拥有最美丽的飞翔姿态,应该让每一次的飞翔,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释放出幸福的味道。
水滴虽小,足以穿石;蝼蚁卑微,却能溃堤。小的事物并不一定没有用,相反,有的时候小事物的威力巨大无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是这个道理。因此,假如你是一个小人物,请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感叹自己的渺小和不为人知,因为你有你的力量,可以感动这个庞大的世界。
当然,我们也不能自恃才高,目中无人。一个人的学问越高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带来的改变。一位哲学家说:“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圆圈越大的人就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就像我们说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弯腰,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也就显得越发谦虚。
曾子夸赞他昔日同窗颜回的美德道:“我的同学颜回那才是真的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做到了老师说的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因为通常人们都比较自恋,认为自己就是最优秀的,哪里能放下身份向他人请教呢?尤其是一些有才华的人就更不肯放下身份了。
为学与为人的道理是相通的。唐代著名谏臣魏征有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其意也在说明做人要谦虚。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所有的溪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
存好心,做好事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素书》
春秋时期,郑国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道:“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去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入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草一木皆为生命。长存一颗慈悲心,不仅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和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我们从来都是与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对它们多加关怀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拥有悯物之心,生命才会安然适意。
所以,黄石公告诫我们,仁慈而爱人,对人对物都富有同情心,那么天底下万事万物都能随你所愿了。这就是《素书》中所讲的“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斑斓的蘑菇看上去很美,但却是有毒的,只能远观而不可品尝;绚烂的花朵,令人欣羡,却可能是捕食其他生命的陷阱。世间的美并非都与善相关,而所有的善行,即使没有光鲜的外表,却都是美丽的。
做人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善良的情感及修养是人的核心。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犹如在风吹落叶时扫出一条可供行走的宽阔大道,当这条大道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与人方便的同时,自己也不会再受荆棘满布的曲折小径之苦。
慈悲仁善可以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音。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举便可得回报。这便是“有颗好心,就有满手好事”的道理。对他人施以善、赐予福,本不求回报,可心却瞬间变得愉悦而坦然,而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这是一种心灵上的互相慰藉。
播下慈悲的种子,世人都可享用丰硕的果实;留下几句仁爱的语言,世间都将充满温暖的和风。种子探头笑,和风拂柳枝,此中风情,此间美丽,都令人心中漾满欢喜。
远离诱惑,不失本性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左传》
《左传》提出过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意思大概是说:人生短暂,若想有所作为,传于后世,有三种途径:最有价值的是能够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其次是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最后是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正如古人所言,功高、才高均不如德高。于普通人而言,立功与立言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立德却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只要人们开始有了敬畏之心,有了道德意识,就已经走在立德的路上了。崇高的气节是人们灵魂深处散发的馨香,与其靠一时的小聪明哗众取宠,不如以芬芳遗惠后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就以高尚的气节名享千秋。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水县人。20岁时举进士,为廷试第一。1259年,元兵大举进攻南宋,宦官董宗臣劝皇帝迁都逃跑,文天祥上书坚决反对,并请求皇帝安定民心,诏杀董宗臣。
1274年秋,元军逼近宋都临安,宋帝下令全国征军护驾。文天祥在赣州招募豪杰志士,组织了一支数万人的“勤王军”,于1275年抵达临安。1276年初,常州危急,文天祥派出部将率兵救援,但未能解常州之围,元兵趁机向临安发动最后攻击,文天祥只得退往临安。回临安后,文天祥与名将张世杰主张集中临安的全部“勤王军”和元兵决战。但当权宰相陈宜中一味对元兵屈膝投降,元兵得寸进尺,步步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