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48303800000058

第58章 技巧58 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是完善人格的事业,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孩子的心灵也是脆弱而易碎的,因此他们的想法与意愿,也很容易在父母的不注意或是否定下而伤心地付诸东流了。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硬性规定、强硬态度对孩子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的。

有一次,大思想家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牛赶进圈,可是牛就是不愿意进圈。于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儿子在后面使劲地推,父子二人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把牛赶进圈。这时,他家的女仆见此情景就拔了一把草,轻而易举地把牛引进了圈。

所以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孩子的优势与兴趣点,然后在正视、尊重之后,再根据不合理的来进行积极有效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使孩子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何乐而不为呢?

父母要给孩子自己作决定、作选择的机会,尽可能地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样做不仅是在用行动向孩子表示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与想法,更使得孩子积极主动地去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而努力,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孩子是有主见的,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想法才是真正重要的想法,父母要用心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合理的想法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保护好、维护好。

一天下午在厨房做饭的一个男孩的妈妈听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一个叫孙浩的男孩儿来到了家里,他是儿子的同学,更是儿子的好哥们儿。他们俩约好了今天下午一起写作业,再讨论一些典型题,然后就去和一些球友踢足球。学习完之后,孙浩特别无奈地说:“我有一件不好的事要告诉你……”

“什么事?”儿子打断了他的话。

孙浩说:“一会儿,一起玩的人中有一个叫赵亮的,是三班的同学,昨天他和别人说你的坏话,让我听到了。”

可是儿子却说,“噢,这样啊。忘了是在什么时候了,我看到过一个《用三个筛子筛一下》的故事。”

于是,就听儿子讲起了那个故事。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3个筛子筛过了吗?”

“3个筛子?哪3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筛子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确实是真实的吗?”

“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现在再用第二个筛子审查吧。”哲人接着说,“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实的,也应该是善意的吧。”

那人踌躇地回答:“不,刚好相反……”

哲人再次打断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请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很重要吗?”

“并不怎么重要。”那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么就请你别说了吧!这样的话,它就不会困扰你和我了。”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的想法正确,父母就要对其给予尊重与保护,而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对或是不好,父母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想法,将孩子的想法引向正确地方向。孩子有想法,还要让孩子学会判断,凡事有主见,不因为外界的判断标准而轻易地改变。

所以,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有机会去按自己的合理的想法决定自己的事情。

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往往能激发孩子承担责任的热情,对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大有好处。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每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服从我们的看法。”

钱雨上初三了,虽然已经是一个大男孩了,但是却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上星期六,同班的几个男同学要去饭店吃饭,他们找到钱雨说让他和他们一起去,因为钱雨没有主意,既然同学叫他了,那就去吧。可是吃饭时,一些同学又说要喝酒,钱雨从来没有喝过酒,于是就喝醉了……

几经周折,钱雨到了家。第二天早上醒来,妈妈和他郑重地进行了一次谈话。

妈妈说,你从小到大,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邻里间,以至现在上了初中在学校里,大家都夸你是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在家里,大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表现得十分听话;和朋友、同学一起玩时,你也总是按别人的意愿做事,顺从别人的领导,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妈妈没有意识到,一直都觉得你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可是,你现在已经长大了,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才行啊。否则,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将来的生活中,总是听别人的怎么行啊。

听了妈妈的话,特别是在经过了吃饭、喝酒事件之后,钱雨也更加地意识到,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无论是学习还是处事,都是十分重要的。

孩子总是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所以为了改变孩子没有想法的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观察孩子,看看孩子没有主见的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孩子喜欢模仿,容易盲从。第二,父母、老师本来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再加上有些父母习惯于替孩子决定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从,不敢干甚至不敢想违背父母或老师意愿的事情。第三,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忙,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不敢说、不敢做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