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48327400000010

第10章 傲与谦: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

佛家说要修一颗平常心,即是说要远离骄傲自满,亲近谦虚随和。只有如此,方不招人嫉,不惹人妒,一生一世趋福避祸。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谦冲可结诸般善,盛满必招万种灾”的禅理,助世人识己身,明己心,从而坦荡行红尘,洒脱走俗世。

刻意避短,短处更现

世人皆有各自短,不躲不避自逍遥

佛家说世人有诸般相,有善相恶相,有奸相忠相,有喜相怒相,有哀相乐相,有闲相碌相,有优相劣相,诸般相叠加在一起,便是这个俗世红尘之相。

世人既有善恶,则须惩恶扬善;世人既有忠奸,则须锄奸留忠;世人既有喜怒,则须常喜少怒;世人既有哀乐,则须去哀求乐,世人的这几种相,遵循的乃是相克之道。而闲碌优劣之相,恪守的却是相辅相成之道。也就是说,世人须懂得劳逸结合,优劣共存的道理。只有如此,生活才不会被忙忙碌碌或者清清闲闲变得空虚,人生也不会被自傲自大或者自轻自贱变得寂寞。

芸芸众生皆有长短,而长处与短处是世人不可缺少的“相”。但是世人往往见不得自己的短处现于人前,这便是心魔,是阻止修心修佛的业障。因为刻意掩藏自己的短处,其实就等同于丢舍了自己诸般相中的“一相”,“凡相”既然已经有损,那么又怎么可能修出大彻大悟的佛相呢?要知佛家的修行,乃是心灵世界的修行,而短处于世人来说就像是心灵上的一块阴霾,倘若不敢正视,那么这块阴霾是永远不会让佛光照进世人的心灵世界的。所以,只有勇于让自己的短处为世人所见,心灵世界方可超脱出那些世俗之见,才可以开启人生的新境界。

从前有个失明的和尚,因为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所以总担心同门师兄弟会笑话自己,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力求和其他师兄师弟一致,以此来证明自己没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有一次这个失明的和尚和几位师兄一起下山采购庙里的日常用品,由于天气过于炎热,所以他们便在一棵柳树下歇脚,等暑气稍微消退后再回到庙里。

这个失明的和尚离几位师兄坐得比较近,几位师兄的谈话他都能听得很清楚,偶尔插上几句话,倒也是说得有条不紊,与常人无异。谈了片刻,几位师兄觉得口渴,喝了些水后便闭目养神,失明和尚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于是也靠在树上休息。忽然,他听到几位师兄都大声笑了起来。原来,这几个僧人休息好后,欣赏起了四处的风景,正好看到两个孩子一前一后地捉知了,结果前面的孩子忽然一回头,被后面的孩子伸上来粘知了的木棍上的树胶碰到了脸,弄了一鼻子的树胶。这个孩子立即哭丧着脸,样子滑稽极了,几个僧人看到这里,被这天真的童趣逗得大笑。

失明的和尚听到师兄们笑,于是自己也跟着笑了起来。几个师兄奇怪道:“师弟,你知道我们为何发笑吗?”

失明的和尚回答道:“想必几位师兄一定是悟到什么佛理禅机,喜不自胜因而发笑。”

这几个和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由得笑得更厉害了。

这个失明的和尚在同门面前刻意掩饰自己的短处,反而让自己的短处在同门面前暴露无遗,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由此可见,刻意避短只会让人的短处时时刻刻被记在心头,短处成了心头的魔障,便会跌落到迷惘偏执的深渊。

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刻意避短之人,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名人。比如说前不久曝光一些明星的博客留言,要么是雇人吹捧自己,要么就是自己给自己戴高帽,总之为的是掩饰自己已经过气的尴尬,想找回当年大红大紫的风光。这种行为只会落人笑柄。而现在不也出了一个“学历门”吗?堂堂的“打工皇帝”,却要学历造假,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由此引发的“名人学历大搜查”,也陆续曝光了一些名人的尴尬学历。这些人本想弄个体面的文凭,却没想到反而将自己学历低的真相曝光于世人面前,实在是可笑之极。而那个主动将自己中专学历公布于世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不是同样受到了人民的尊重,得到了国家的信任吗?所以,短处该显露时须显露,也许会收到长处带不来的裨益。

在佛家看来,世人修心向佛,则需懂得“放下”,这放下不仅是放下“屠刀”,放下“执念”,放下“贪嗔痴”,也是要放下对自己的“在意心”。不在意自己,那么又何来长处与短处之分?不在意自己,那么又何顾世人对自己是否在意?所以,只要世人懂得放下对短处的在意,自然可以逍逍遥遥地行走红尘,来往俗世。

……世间没有完身人,短处亦可成真性。

命中注定莫要推,过分谦让也是罪

凡事须命中缘,命里有时莫要推

佛家既然说因果有报,业缘有应,那么即是说凡事莫要强求,也莫要过让。世人行事皆应顺其天命,如此人生方能似顺水行舟,到达善果的彼岸。

在佛家看来,该放下时不放下,该拾起时不拾起,这就是一颗俗心的执念。而执念就是佛家所说的苦,苦入凡心,恐怕终将成罪。世人若己身有罪,而又不能被度化,那么自然离佛向魔,不但毁己,而且害人。

俗语有云:“当仁不让。”这句话即是在劝导世人,在需要自己挺身而出的时候,应果断决绝,不可起谦让之心。谦让虽是美德,但世间诸般事各有各的因缘业果,谦让于此事可以为善因,于彼事却可能导恶果,《出师表》不是有云:“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吗?倘若诸葛亮当时在这危难之时仍秉持谦让的琐碎之理,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而且,世间既有谦让之君子,便必有贪婪之小人。君子礼让小人,无异于助纣为虐,为虎作伥,反而更增其贪婪的欲念。是以,谦让还需心如镜,莫要日后生悔心。

从前有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一个叫谦让,另一个叫贪婪。他们听说佛祖在西方净土讲解佛法,于是相约而行,共赴西方净土聆听佛祖教诲。

一路上他们两个为了体现无私有爱的精神,在吃饭的时候常常你推我让,结果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于是贪婪想这么下去也不行啊,就干脆不再谦让,吃光了自己的那份后甚至向谦让索要食物。而谦让却是有求必应,每次都满足贪婪的要求。谁知贪婪吃了谦让的东西后,胃口大开,每次吃饭都要吃比上回更多的食物才能感到饱。而谦让看到贪婪如此能吃,干脆忍饥挨饿,就这样他们两个来到了西方净土。

可是当他们想要进到佛殿的时候,却被守在佛殿门外的罗汉拦住,告诉他们两个无论是谁都不能进去。

贪婪说道:“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去?”

罗汉说道:“因为你太贪心,把朋友的东西全都吃光了。”

贪婪不服道:“可那些都是他主动给我的啊?”

罗汉说道:“即使别人谦让,但你却无视别人因这谦让而遭受的苦难,你如此自私,怎能进到佛殿。”

谦让一听,说道:“那我应该能进去啊,我那么帮助别人。”

罗汉说道:“你犯下的错比贪婪还严重,正因你这样的人的存在,才会导致人心的贪婪。”

这则故事的寓意,就是说莫要把过分谦让当做善行,这可能是害人害己的罪过。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度谦让只会让自己失去机会,到头来反成全了他人。比如说为鼓励创业而举办的《赢在中国》节目,胜出者可以拿到一定额度的风险投资,这些投资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开启创业梦想的钥匙。所以,他们还能互相谦让吗?在这个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指出竞争对手创业项目的不足之处。这并不是诋毁对手,而是用自己敏锐的眼光与冷静的分析来光明正大地打败对手,这其实是对对手最大的尊重。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告诉这些选手,商场如战场,可以谈合作,但是决不允许谦让。因为过分谦让,有可能会让自己的理想成为泡影。

佛家劝诫世人要忍,但是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佛家劝诫世人要让,但也有“此可让,彼不可让”。要知佛家所修之心,乃是一颗明了之心,能将世事看个通透,能把众人辨个明白,而决不是一颗失去了心中之道的无根之心。世人倘若能洞悉这个道理,那么修心就不会与佛法禅理背道而驰了。

……定数不可违,随缘方是道。

傲慢本是心中魔

心生傲慢,则不悲不悯之心亦生

世人之俗心,本有诸多相。诸种心相在心灵世界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一番,便在世人面前呈现其最终的心相。这心相或正或邪,或善或恶,或是温良恭俭,或是骄奢淫逸。总之,这心相不是佛,便是魔。

世人之一生,总有起落沉浮。而世人之一心,也随着这起落沉浮而显现诸般相。而无论是志得意满抑或落魄窘困,都是最容易心魔横生的时候,都是世人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而傲慢之心可以说是诸种心魔中最难被根除的,也是最容易令人迷失自我的魔障。因为人生本就是苦多乐少,失意多于得志。忽然之间却可以青云直上,享受到世人难以享受到的红尘之乐,这恰如久旱逢甘雨,不好好地痛饮一番这甘甜的雨水怎么能行?然而久雨终成涝,这洪水可以将心灵世界的堤坝冲毁,也可以将谦虚友善等心相淹没,因此傲慢骄横等心相便浮了出来。既然傲慢骄横如舟船浮于心灵之海,那么又怎会有人自己主动将船凿沉呢?是以说,傲慢之心若生,则实难根除。

当悟达禅师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云游僧人时,曾在京师偶遇一位身患恶疾的西域异僧,并且为这个僧人擦洗敷药,直到将这个西域僧人的病治好。这个僧人病疾痊愈后,对悟达禅师说道:“你将来若有什么灾难,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颗松树下面找我。”

数年之后,悟达禅师法缘日盛,唐懿宗非常景仰悟达禅师,于是封其为国师,并钦赐檀香法座。悟达禅师自觉尊荣无比,不由得渐渐起了傲慢之心。

一日,悟达禅师的膝盖上忽然长出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皆与常人无异。悟达禅师请遍名医也无法医治,焦虑间忽然想起曾经救过的那个西域异僧的话,于是来到九陇山,找到那个西域僧人并且希望他能为自己化解此病。

西域僧人指着松树旁的溪水说:“这溪水可以除去你的病苦。”

悟达禅师走到溪水旁,正要掬水洗涤疮口,不料人面疮竟然开口说道:“慢着,你知道你为什么会长这个疮吗?西汉史书上记载的袁盎错杀晁错的事你应该知道吧?你就是袁盎转世,而我就是被你错杀的晁错。十世以来,我一直找机会报仇,可你却十世为僧,清净戒行,让我无法报仇。直到最近你因为被封为国师,起了傲慢之心,有失道行,我这才能附到你身上,化为人面疮让你受尽苦痛。而今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报。”

悟达禅师听完后,不觉汗如雨下,连忙俯身捧起清水洗涤,突然感到一阵剧痛昏了过去。当他醒过来,人面疮果然不见,而眼前也没有什么西域异僧了。

连一代高僧悟达禅师都为傲慢的心魔所困,那就更不要说红尘里的凡夫俗子了。可见,世人若想修得一颗佛心,须渡过这令人迷醉的傲慢之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明星耍大牌的新闻,这便是傲慢这个心魔在作祟。从寂寂无名到为人所追捧,这本就会让人于人生的多变流转中迷失自我,失去对自己的正确审视。可见,“名”是傲慢的毒源,若没有一颗看淡名气的心,那么这傲慢之毒终会流入人心。

佛家说万般皆有因果,其实人心也一样,诸种心相也是互为因果。谦逊之心必然会生出友善之心,友善之心必然会生出仁慈之心;傲慢之心必然会生出冷漠之心,冷漠之心必然会生出残酷之心。也就是说,傲慢之心如杂草,如若不及时根除,那么心灵的花园终为杂草所覆,再难寻得一片净土。是以,傲慢之心勿轻起,一份平常是本心。

……骄横傲慢乃是心灵之毒,谦逊友善才是心灵之泉。

狂傲之人往往为狂傲所败

狂傲之心,必生狂傲之行,狂傲之行,必生败行。

芸芸众生在佛的眼里,无不是处于愚昧无知之中。自轻自贱是愚昧无知,自怨自艾是愚昧无知,自哀自怜是愚昧无知,自高自大是愚昧无知。正因为愚昧无知,世人才开不得心中之目,辨不清这红尘之中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是以,众生才尽皆需要度化。

而在佛所说的诸般愚昧里,自高自大的狂傲是这愚昧之首。因为唯有这狂傲之愚,才会让一个人不仅仅是看不到自己,也会看不到旁人。心目本已关闭,肉眼又不能容下世人,那么人生不就犹如一片沙漠,所看到的不过都是迷惑人心的海市蜃楼吗?

而世人之成败,皆有因果。贪婪之人必为贪婪所败,吝啬之人必为吝啬所败;过卑之人必为过卑所败,过傲之人必为过傲所败。

寺庙里方丈给小和尚们讲解为人之道,方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狮子起来后在林中散步,不时地咆哮几声或者朝前猛扑,以此来彰显自己是丛林的大王,没有谁可以胜过自己。狮子来到一片灌木丛,碰见了一只兔子,于是狮子问兔子:“你知道谁是丛林的大王吗?”兔子回答说:“当然是您了。”狮子听完后满意地走了。狮子走着走着又碰到了一只羚羊,于是又问羚羊:“你知道谁是丛林的大王吗?”羚羊的回答和兔子一样:“当然是您了。”狮子走着走着又碰到了一只狼,于是狮子问狼:“你知道谁是丛林之王吗?”狼平时早就看不惯狮子的狂傲了,于是想给他一点教训,便说道:“当然是您了,我们都这么认为,不过除了大象。”

狮子一听极为不高兴地说道:“你带我去大象那里,我要让他知道我是丛林之王。”

于是狼就把狮子带到了大象的住处,狮子一见到大象就摆出格斗的架势,要和大象比个高下,但大象却扭过头不予理睬。狮子怒火攻心,立刻扑向大象,但是刚跳起三尺高,大象的鼻子一甩,就把狮子打倒在地。狮子这下才明白自己实在是太狂傲了。

方丈讲完这个故事后,说道:“做人切不可学这只狮子,否则便是自找苦吃。”

方丈用这个故事告诉世人,狂傲是心头的魔障,往往会遮蔽了心目,从而让人看不清自己。如果连自己都看不清,那又怎么能看清佛理禅道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在犯下过失后却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狂傲态度,实在是令人义愤填膺。比如说那个开车撞人却若无其事吃起早点的豪车女,不就是为她的狂傲遭到人肉搜索吗?再比如说兰州市城关区旅游局局长,因在一起毫不起眼的交通事故中扬言一句“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而名扬四海,被封为“兰州史上最牛的局长”。当然,这位局长最后自然落得个罢官免职的下场,为他的狂傲付出了代价。

众生在佛的眼里皆是平等,世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目中无人,而是应秉持一颗平常心,一颗淡泊心。平常之心,可以令自己心目清明,通晓世人无高低优劣之分,自己只不过是芸芸众生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具皮囊;淡泊之心,可以令耳根固本,无论世人如何赞美逢迎自己,却也只当做是过耳的清风,吹拂不起心灵半点涟漪。世人若有此二心,则卑心不生,傲念不起,自可登得佛法禅道之境。

……狂傲之心是失败的根源。

人之劲敌,乃是不识己

世人最强劲之敌,乃是己身;己身最强劲之敌,乃是不识己

芸芸众生在这大千世界里流转轮回,在佛家看来本就是遭劫遭难的。既然世人遭劫遭难,那么自然就需要佛法的度化,如此一来方能脱离苦海,到得了西方极乐净土。但是世人在佛家眼里同时需要自度,而自度最先要破除的业障就是本心的迷惘,也就是说只有先认清了自己在这大千红尘里的“相”,知道自己皮囊包裹下的本心是个什么模样,从而不再有一丝一毫的迷惑,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聆听佛法禅道,自度自化了。

万丈红尘里不知包裹了世人之间多少纷纷扰扰、恩恩怨怨,而世人之一生,因这纷纷扰扰、恩恩怨怨而生出的种种业缘,便是世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是,爱恨也好,情仇也罢,都似一张心头网,网住了世人一颗清明之心。因而世人往往会为爱所困,为恨所扰,为情所缚,为仇所绑,到头来为之丢了一颗本心,左右突不出这张网,心头业障一起,自然难悟得人生的另一番境界。

在佛的眼里,三千红尘本就是层层魔障,世人身在红尘,自然容易为这魔障迷惑了本心。由此可知,世人只要身在红尘一天,那么世人最大的对手就始终会是自己。

一次普陀寺的方丈给弟子们讲禅,这时候一个小和尚问道:“方丈,什么才是我修佛悟道的最大障碍呢?”

方丈听完后,给弟子们讲了一个故事——

某一次,老虎在森林里碰见了灰狼,于是闲聊起来。

灰狼说:“你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吗?是猎人,上次我差一点被一个猎人打死。”

老虎说道:“猎人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手里的猎枪。”

这时候一只苍蝇正好飞过,听到老虎和灰狼的对话后说道:“猎人和猎枪有什么好怕的。”

灰狼说道:“你不怕猎人吗?”

老虎也问道:“难道你不怕猎枪?”

苍蝇说道:“当然不怕,你们要是不信,我就带你们去见识见识。”

于是老虎和灰狼跟在苍蝇后面,来到了猎人的家中。猎人正在睡觉,猎枪就挂在墙上。老虎和灰狼在门外看到猎人和猎枪,早就吓得动弹不得了,而苍蝇却从门缝飞了进去。苍蝇先落在猎枪上,对着门外的老虎说:“你看,猎枪有什么可怕的。”说着还在猎枪上翻了几个跟斗,然后说道:“我现在就证明猎人也不可怕。”说着苍蝇就飞到了猎人的鼻尖,也翻起跟斗来。门外的老虎和灰狼都看傻了,觉得也许猎人和猎枪都不可怕。这时候猎人觉得鼻子痒痒,于是用手去拍,苍蝇一下子就飞走了。但是苍蝇仍然在猎人眼前来回飞着,猎人气恼地拿起一个苍蝇拍,瞅准时机一下子把苍蝇拍死了。

老虎和灰狼看到后没命地逃跑,直到确定安全了才停下来。老虎气喘吁吁地对灰狼说:“老弟,以后我们出门要小心了,猎人不但有猎枪,还有更要命的苍蝇拍呢。”

讲完这个故事后,方丈说道:“其实可拍的不是猎人,也不是猎枪,更不是苍蝇拍,而是老虎和灰狼以及那只可怜的苍蝇,自始至终都没有认清自己啊。”

座下弟子若有所悟纷纷点头,那个提问的小和尚也知道修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了。

其实正如方丈所讲的故事呈现出的道理那样,佛家修业最大的障碍乃是不识己。同样的道理,世人往来于红尘,造成内心苦痛的根源也是不识己。不识己,则不知哪些是空幻,哪些是真实;不识己,则不晓哪些应加诸己身,哪些又应摒弃舍之。总之,若不识己心,纵是日日参禅、夜夜悟道,一颗迷惘之心也不会修成一颗佛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明星丑闻。这个星光熠熠的群体在世人的眼中是那么得高不可攀,俗世对他们的态度也使得这个群体里一些人生出了骄傲浮躁之心,从而看不到自己本来的那颗初心。前不久曝出的歌手满文军吸毒的新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一首《懂你》使这个男歌手家喻户晓,世人皆为歌曲中流露出的对母爱的赞颂而感动不已。可谁曾想到过成名之后,那颗感恩的初心却为名利所遮,逐渐认识不到自己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导致犯下了过错,这不正是在自己这个对手面前倒下的例子吗?这个教训应该为世人尤其是一些名人所谨记。

佛祖曾经贵为王子,本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佛祖却知留恋红尘之心并非是自己要寻找的那颗心,毅然决然舍弃一生荣华,最后修成正果,这不就是认清自己破除迷惘所带来的业缘吗?其实在佛家眼里人人皆有佛性禅心,而这佛性禅心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明悉了然。世人若能存己相于心胸,知自身于红尘,那么佛法自现,禅理自通。

……世人唯有识己,方可识红尘;识得红尘,则佛法自生。

一山还有一山高,山顶望去有高山

世间本无最高山,红尘本无最高人

佛法虽然有顿悟之说,但是修佛之人若无扎实的佛法根基,就好似树无根水无源,顿悟这朵芳花这缕甘泉又从何而生?因此勤勉乃是佛家弟子需做的功课,只有以勤勉为途,方达修业精进之果。而一颗勤勉之心,也可将心头的浮躁骄傲诸般魔障一一扫除,为修佛者的心灵世界铺出一条通往佛境的坦荡之途。

世人修行己身,其最大业障莫过于易满易足之心。此心一起,则溪水之所成也会视为汪海,山丘之所得亦当看做高峦,至高至深之境,便会因这易满易足之心而永闭其门。世人倘若不能扫除此业障,则正果难成。

某日,无德禅师讲禅时问座下弟子:“你们修佛悟禅,短者数月,长者数年,不知可有人悟得禅心?”

弟子甲说:“从前弟子只关心自己,眼里除了‘我’和‘我所’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值得我关心的。但自参禅以来,弟子才知世间万物皆遵循因缘报应,除我之外还有人,还有佛,这就是我找到的禅心。”

弟子乙说:“以前弟子总以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才是真。但自参禅后,弟子眼光不再如此狭隘,是以弟子认为自己已经找到禅心了。”

弟子丙回答说:“以前弟子日行三十里便知足,绝不肯再多行。但自参禅后,弟子方知自己是在以有限的生命来证悟永恒的法身,因此恨不得不眠不食,日行百里,这便是弟子找到的禅心。”

弟子丁说:“弟子由于资历低微,经验不足,因而在处事方面总显得十分笨拙,甚至有时候会很自卑。自从参禅之后,我才发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担当弘法利生的重任,这便是弟子找到的禅心。”

无德禅师听完后说道:“你们所说的只是一种参究的‘初心’,而非‘禅心’。真正的禅心在于明心见性,你们还是继续好好精进修行,莫要起了自满之心。”

弟子们受教后,更加用功了。

无德禅师旨在告诫弟子,佛法无边无量,犹如九霄之云。修行之人倘若心无凌云之志,终不过是燕雀之所成。世人也应谨记此训,方能不以“初心”为“禅心”。

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心性变得越来越浮躁。浮躁之心带来的其一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其二便是小有所成后的沾沾自喜与不思进取。这两样业障若不及时从心灵世界扫除,莫说是“禅心”,一颗“初心”都将不复存焉。比如说网上曾出现过富二代烧钱炫富的新闻,究其实质只不过是一种坐井观天的行为。此富二代的父母有钱,但也终比不过胡润排行榜上的富豪们吧?不懂得利用现有的资源谋取更多的财富,却只会用炫富这种无知的行为试图引起旁人的艳羡,即使这个富二代的家里再有钱,照此下去最终也难逃家道衰落的厄运。而不久前又出现了富二代开宝马车卖盒饭的新闻,这个年轻人称自己是为了体验社会的不易。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能够懂得财富的累积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钱是挣不完的,但是挥霍却很容易。这个年轻人若能长久保持一颗这样的“初心”,那么将来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禅心”。

从“初心”到“禅心”的修炼,正如攀登一座座高峰。而一山更比一山高,纵是此刻一览众山之小,但须知云端之上仍有峰峦,万不可失去继续攀登的志向。世人倘若能持此恒心,终有一日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佛法禅机虽需悟性,但勤勉持恒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