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48327400000018

第18章 老与命: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佛家说世人皆有生老病死,肉身皮囊终有灰飞烟灭的一天。是以,世人应当以一颗淡然之心看待生死,从容而来,潇洒而去,如此心灵世界才是超脱之境,佛禅之地。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生与死的种种业障,指引世人去敬畏今日的躯体肉身,对生命怀有感激之情,从而不再虚度光阴,志存高远,为生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为心灵塑造起一方极乐境。

此世既能做人,便是前世修来的福

每一个人今世之所以可以为人,乃是因为前世的善缘

佛家讲求因果循环,善恶有报。而这因果善恶,其实就是循环于轮回之中。佛家的轮回,就是常为世人提及的六道,即天道、修罗道、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轮回,因果循环。如若前生多行不义,那么死后便不能转世为人;如若前世积善修德,那么下一世便是大富大贵,子孙孝顺。是以,今生为人,那便是前世的善行所致,便是前世的福泽。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才不是虚度呢?佛家曰人生之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些苦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就是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人生有苦不可怕,只要迎难而上,苦中寻乐,那么光阴就没有虚度,此生此世就没有枉为人身。如若因为人生的苦难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那么一生必是浑浑噩噩,不知来自何处,不知去向何方。

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家里人已经托关系为其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却觉得这份工作枯燥无聊,想要自己到大城市实现自己唱歌的理想。但是一想到这份工作是父母费了不少心力才为自己找到的,心里就有些犹豫不决。于是他决定去拜访一下附近一座寺庙的禅师。

禅师听完这个年轻人的苦闷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座深山之中有两块巨石,某一日,第一块巨石对第二块巨石说:“我想要滚下山去,看看山外的风景。”

第二块巨石吃惊地说:“我们在这里安坐高处,一览众山小,而且周围繁花似锦,彩蝶飞舞,这样不是很好吗?如若像你滚下山去,一路的艰难险阻有可能让你粉身碎骨,你又何必自寻苦吃呢?”

第一块石头反驳说:“只有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险坎坷,能够搏一搏,此生才没有白来。”

于是第二天,第一块石头就随山溪滚涌而下,一路上历尽大自然的磨难。但是这块石头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着,在路途上奔波着。而第二块石头在高山之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对第一块石头充满着讥讽。

许多年过去了,那块勇于滚下山的巨石在风霜雨雪的锤炼之下,已经变成了世间的珍品,受到万人的称颂和赞美。第二块石头知道第一块石头现在的状况后,有些后悔,但是一想到一路上要遭受那么多的苦难折磨,就又退缩了回去。

一天,人们为了珍藏那第一块石头,准备修建一座博物馆。于是他们上山采石,把第二块巨石挖了下来,第二块巨石就成了第一块巨石的博物馆的石料。

年轻人听完这个故事后,起身对禅师说:“谢谢您,我知道自己的选择了。”不久后这个年轻人动身前往大城市,追求自己的音乐梦。过了几年,这个年轻人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故事中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理想,只是畏首畏尾不敢追寻。而那位禅师则一语惊醒梦中人,给了年轻人希望和勇气。

时至今下,年轻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甚至出现了“蚁族”这样的城市边缘群体。“蚁族”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不畏挫折,永远追求梦想的生活态度。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一生多姿多彩。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不畏艰险,相信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相信终有一天会迎来成功。

此生为人就是上苍对你最大的恩赐,就是你前世修来的福祉。所以,无需畏惧前路险,何不慷慨激昂从头越。

……生命就是上天给你的最贵重的礼物,怎么使用这份礼物,全在你自己的心。

活着,就是人生的一大幸运

肉身没有被毁灭,那么就是你现在最大的幸运。

佛家讲“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可以弃恶从善,立地成佛;一念之间,也可以心魔油生,为祸为患;一念之间,自己有可能体会到幸福,也可以感觉到痛苦。

而一念之间,要么是生,要么是死。

心存生念,那么这就是人生之幸,因为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心怀死意,那么结束的生命就将一切化为了结束,没有了幸福,也没有了痛苦。

人生中的诸般幸运,没有哪一个可以比平平安安地活着让人感到安心,人生的诸般不幸,也没有哪一个比死亡更令人恐惧。肉身的存活是一切的前提,肉身不在,无论是苦还是乐,都没有了依附,都没有了意义。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不光是他自己,连他的一些朋友也认为他是个十足的倒霉鬼。

在他十岁的时候,母亲因病而死。因为父亲是个长途司机很少在家,所以他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可就在他十七岁的时候,父亲又死于一场车祸。他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不得不学会谋生,自己养活自己。可是就在他刚刚工作了三年的时候,一次工程事故让他失去了左腿。他不得不用拐杖行走,而且要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但是他从来不轻易请求别人的帮助。最后他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办了一个养鱼场。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了他最后的希望。

他终于忍无可忍,愤怒地质问佛陀:“你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佛陀反问他:“你为何说我不公?”

年轻人把自己这几十年来的不幸全部讲给了佛陀。佛陀听完后说道:“你确实太不幸了,那你为何还要活着呢?”

年轻人吼道:“我不会死的,即使我遭遇了这么多的不幸,但我还是相信幸福终究会降临到我身上。”

佛陀听完后笑了,他打开地狱,指着一个鬼魂对他说:“那个人生前几乎是一路顺风走过来,但就只是一次天灾让他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他就选择了自杀,生前所有的幸运都不复存在。你虽然不幸半生,但是依然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你最大的幸运啊。”

是啊,故事中的年轻人虽然屡屡遭受着生活的不幸,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依然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这不就是人生至幸吗?而那个选择自杀的人虽然一生过得都很顺利,但并非是衰老生病而死,而是出于对生活的恐惧而死。生活在他眼里不再是幸福快乐的,而是令人恐惧害怕的,生活本身于他来讲就成了最大的不幸,不再有任何快乐幸福可言。相比之下,那个选择活下去的人不是更加幸运吗?

可是在当下社会,多少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就选择了轻生。大学校园本应是一块净土,可是这块净土近几年来已经沾上了越来越多轻生者的鲜血。在他们中间,有些是不堪昂贵的学费,有些是因为失恋,而有些是因为一时无法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可是无论爱情也好,事业也罢,遭遇一些坎坷不幸本就是人生的一种正常状态,何必非要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法来对待这些挫折呢?车到山前必有路,再高的坎儿也有迈过去的时候,摆脱痛苦的方法有很多,何必要以生命为代价?

那个浙江大学三十二岁的海归博士,那些深圳富士康的员工,那个演员贾宏声,一个个都选择了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原以为这样可以获得解脱,但是却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以为死亡就是结束,却不知道只要活下去,希望之火就不会熄灭。

佛家讲不杀生,希望世人可以“不杀己”。

……生命是希望的开始,只要活下去,就会有希望。

欲念是何种色,人生便是何种相

目标是什么样的颜色,那么人生就会是什么样的颜色

红尘俗世之中,值得一个人去追求的东西太多太多,对某些东西的追求就是人心欲望的显现。欲望不是罪过,只有贪婪之欲、过度之欲、自私之欲才是罪过。欲望也有善恶之分,悲天悯人之欲、舍己为人之欲、救人苦难之欲、劝人向善之欲,这些都是善欲;骄奢邪淫之欲,美色金钱之欲,这些才是恶欲。

“欲”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样的,那么你的行为就是什么样的,进而影响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说起目标,要么是燕雀之图,要么是鸿鹄之志,要么是小富即安,要么是心系天下。众生之相不尽相同,心中所欲自然也形形色色。“欲”只要是正当的,就无优劣高下之分,正所谓人各有志嘛。但是那些目光高远之人总为我们所激赏,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定位非常清晰,他们的人生充满着精彩。

一位年轻人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这辈子究竟想要干什么,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有时候他想追求自己儿时的梦想,有时候又觉得务实点好。于是他决定去拜访附近寺庙的方丈,方丈听完他的苦闷之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三只小鸟,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等到羽翼丰满的时候,又一起从巢里飞出,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

在飞过了许多高山河流之后,它们来到了一座小山之上。其中一只小鸟落到一棵树上说:“这里真好,真高,远处的鸡鸭牛羊,许许多多的动物都在羡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够在这里生活我就很知足了,我决定留在这里了。”

另外两只小鸟觉得这里还不是它们最终的目标,于是向留下来的小鸟辞别后继续飞行。飞行的途中它们的翅膀也越来越强壮,终于有一天飞到了五彩斑斓的云端。其中一只小鸟不禁陶醉起来,觉得这辈子能飞到这里已经很了不起了,它决定留下来。但另外一只小鸟认为肯定还有更高的地方在等待着自己,于是这只小鸟独自踏上了旅途。于是这只小鸟继续飞翔,它的翅膀更加强壮了,最终飞向了太阳。

最终,落在树上的成了麻雀,落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飞向太阳的成了雄鹰。

方丈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施主,你是要做麻雀、大雁还是雄鹰呢?”

年轻人说:“谢谢大师,我以后会为自己确立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的。”

故事中的三只小鸟,虽然最后的成就不一样,但是每一只小鸟对自己的定位都非常准确,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而那个听故事的年轻人,之所以会产生人生的彷徨,不就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确立下清晰的目标吗?所以说目标大小不重要,关键是要明确清晰,这样你才不会为人生感到迷茫。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年轻人虽然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但是却对人生产生了倦怠甚至是厌恶。他们不清楚自己的每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这种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题海生活后,对书本知识很容易产生厌倦,加之大学生生活得自由轻松,如果不想继续深造就不必再为升学发愁,导致很多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干些什么,而且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他们对未来更是充满着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种种原因相加,最终就导致了大学生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一番深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话虽然在劝世人为自己定立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是佛家讲一切随缘,只要目标适合自己就好,对自己要求太高就是好高鹜远,惹人耻笑。但是,无论目标是什么样的,你都必须确立一个,因为你的人生最终会焕发出多少光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绝对不能迷茫。

……不要让内心迷茫,否则你的人生必将不知所措。

生死皆为天命,世间无人可避

生老病死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无需留恋青春,无需畏惧死亡

佛家讲生、老、病、死皆是人生之苦,皆是一个人一生中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无需对自己的这身皮囊有过多的依恋,因为一切都会重新轮回,一切都会重新来过。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其实就是在告诫世人万事莫要强求,顺其自然才是做人处事的妙理。本应到了寿终正寝之时,却还贪恋红尘,非要逆天而行,其结果必是可悲可笑,那个一心想长生不老的秦始皇不是为徐福所骗,落得个贻笑大方吗?

在佛的眼里,皮囊不过是灵魂暂居的地方,死亡也只不过是舍弃了一副皮囊而已,投胎转世后自然又会出现一副新的皮囊,这就是轮回循环,没有必要过度贪恋生存,畏惧死亡。

有一个人觉得自己非常不幸。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想不开而自杀身亡。而他正好看到了母亲自杀的场景,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而且始终无法抹去。而就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弟弟得了一种怪病,最终不堪忍受痛苦的弟弟也选择了自杀。亲人们的死亡给了他一种错觉,就是死亡才是人生最终的归处。于是他也选择了自杀,但是为人所救。

附近报恩寺的住持觉得他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将他收留在寺中。他虽然不再自杀,但是觉得自己对别人没有任何用处,这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一天,住持前去看望他,并对他说:“我不能救你,能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只能告诉你,你可以每日参禅,但其实坐禅也没什么用。”

他疑惑问道:“既然没有用,那为什么还要做呢?”

住持回答说:“正因为无用,所以才要坐禅。”

他顿时醒悟,原来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生存。

故事中的年轻人因为亲眼目睹了亲人的离去,因而在内心产生了对死亡的向往。其实按照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个年轻人应该还有数十年的寿命,但是他一心求死,这明显是逆自然规律而为,没有将生与死看成是天命使然的规律。这样的态度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不尊重,只会带给亲人们悲伤沉痛。

人类虽然具有社会的属性,但是人一样是血肉之躯,一样食用五谷杂粮、果蔬禽肉,一样会生病,一样会有一天离开自己的亲人们。是以,缘尽时心无遗憾,寿终时心有释然,一切都应看开,一切都应看淡,这样的心才是可修之心,这样的人才是可修之人。

时下兴起了一股“养生热”,因此在市场上,养生保健类的书很畅销,养生保健的药品也很好卖。人们追求更健康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固然没有错,但是“养生”的同时还需要“养心”,养一颗辨清真伪分出优劣的心,根据自身状况为自己规划一个适合己身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跟风盲从。而一些养生专家也告诫人们,养生必须谨遵“科学”二字,千万别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补品都敢吃,当心最后南辕北辙,养生成了“损生”。

世人从降临到这个世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有离去的一天。既然注定如此,我们又何必为了那未知的一天,丢掉活着的幸福与快乐?世人有“喜丧”之说,而“喜丧”不就是对死亡的正视与敬畏吗?对待死亡,最正确的态度是正视与敬畏,而不是躲避与恐惧。正因为死亡的存在,生命才变得弥足珍贵。人之一生,最重要的是做到无愧无憾。只要人生达到此番境界,对死亡又何惧之有?

……今日的死亡就是明日的新生。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幸福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

佛家讲生老病死,这些就是人生之苦。那么,在佛的眼里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吗?当然不是,佛家的极乐世界,佛家的净土,这都是幸福之地,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只要世人能够修心向善,那么自然就会得到心灵上的幸福,得到永久的幸福。

既然修心向善就是幸福,那么所修之心修的又是何时之心?是过去之心、现在之心、还是未来之心?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修心向善,那么只有修现在之善心,行当下之善事,才算得上是在修心向善。那么就此可知,当下才为真,活在当下,就需要我们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快乐,因为你今天仍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沐浴到了温暖的阳关,与家人共享安乐,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是上天对你最大的恩赐。

人生几多不如意,也许是昨日的辛酸会让你落泪,也许又是前路的坎坷会令你忧心,但是不要忘记,昨日已成虚,明朝仍是幻,只有今天才是真,为何要因那些虚无缥缈令自己心境不平呢?肉身仍然健康地存于世间,那么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希望之火就没有熄灭。

佛祖曾曰:“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佛祖的寥寥数语,就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这就是“活在当下”。

大珠慧海禅师是著名的得道高僧,常常有人慕名前来求教佛法。有一天一个人向禅师问道:“和尚修道用功吗?”

禅师回答说:“用功。”

那人接着问:“如何用功?”

禅师回答:“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那人疑惑地说:“每一个人都是饿了吃,困了睡,这与和尚用功难道就不同了吗?”

禅师说道:“不同。”

那人追问:“有什么不同?”

禅师说道:“世人吃饭时百种索取,睡觉时千般计较,因此不同。”

大珠慧海禅师可谓一语道破众生之相,红尘俗世中的大多数人杂念太多,对自己的现状总不能保持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甚至食之无味,寝之难寐,如此一来何谈享受生活的幸福?这些人把期望寄托于明天,把怀念留给了昨天,唯独今天没有受到内心的感怀,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必将活在痛苦之中。

眼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因而每个人每一天的幸福感都在逐渐减少,甚至有不少人产生了生存的危机感。此种状况尤以白领阶层为主要人群,因为他们虽然收入比较丰厚,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支出加起来几乎就将这些收入消费殆尽,因而无法为明天的生活去做金钱的储积,这就不得不让他们对明天产生恐慌。不是有人戏称白领的含义就是每月工资都白领吗?这样的生活压力确实剥夺了这个人群大量的幸福感,因此又怎么能觉得此时此刻的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呢?

压力是会让一个人把一切希望都交付给明天,但是你今天的努力又是为了什么呢?要知道,努力了也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如果真的失败了,是不是一切就毫无意义了呢?当然不是,因为你在为今天流下汗水,你在认真地度过每一分每一秒,那么,你是否能从中体会到幸福呢?如果可以,那你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人生境界谁不神往,但是要想修到这样的人生境界,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对当前的生活保持一份幸福感,觉得今天依然可以呼吸空气沐浴阳光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人生之意义在于此时此刻的感悟,而不是来自明天的虚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