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48327400000022

第22章 善与恶:心怀善念者,才能修成佛

佛家中有现世报之说。现世报分为两种,一是现世善报,即在健康、家庭、感情情绪、财富、人际关系等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顺利,容易达成自己合理的追求。二是现世恶报,一切与现世善报相反。由此可见,世间一切正如佛家所讲的那样,是处于因果循环之中,世人须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才可以获得一份好的业缘。本章旨在劝导世人谨遵佛家教诲,莫要心生恶念,莫要待人不真诚,一念善恶间恪守善道。

心中有恶念,终为恶念害

功业罪业皆由心造

佛家说善恶存于人心的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可助心登得极乐净土,一念之间又可使心坠入阿鼻地狱。一念是刹那的取舍,一念是瞬间的抉择。但是这刹那瞬间的取舍抉择,却深深影响着世人之后的道路,指引着他们最后是登上人生的顶峰,还是跌进深渊。

心中有一份善念,那么这份善念便如甘霖,滋润着心灵世界的花草树木,最终心灵世界会是一片草翠花香的宁静;而心中留有恶念,那么这恶念便如烈火一般将心灵世界燃烧成一片荒漠,而这荒漠会扩散到所作所为,最终形成漩涡将人吞噬进去。由此可知,世人皆为善念所助,也都因恶念所害。

恶念是一切孽缘的起始,而恶念也就像是一滴墨,在人心这潭水中滴下去后若不及时清除掉,那么就会滴下更多的黑墨,最终将这潭水染黑。

苏东坡素来信仰佛教,而且在佛学方面也颇有造诣,经常与一些高僧谈经论佛。一日,苏东坡与一座寺庙的方丈辩经,苏东坡忽然说道:“方丈,你在我眼里就如牛屎一般。”

哪知坐在对面的方丈却不生气,微微一笑,说道:“施主在老衲眼里却是一朵鲜花。”

苏东坡本意是要嘲弄一下这个方丈,听到这样的回答,苏东坡非常满意,兴高采烈地回到了家中,将此事讲于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后说道:“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相反,人家方丈心中存有的是鲜花,因此才会把你看做鲜花。”

苏东坡听罢此言,顿时满脸羞愧之色。本想在妹妹面前显示一下自己,没想到反被妹妹嘲笑。苏东坡自此再也不敢心生恶念嘲弄和尚,怕反因此落人笑柄。

苏东坡的恶念,虽然只是一种戏弄,但是以小见大,存有恶念之人,最终会为这恶念所害。苏东坡的戏弄之念给自己带来的是羞愧和无地自容,你若生出大奸大邪之念,恐怕最后等待你的会是死无葬生之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人起了一点歹心恶念后,不知道赶紧扫除,而是任由这心头的魔障逐渐侵噬自己的本心,最终酿成大错害了自身。比如说中国足协的一些高层管理者,不是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而是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牟私利,最终东窗事,锒铛入狱,这便是因一时的恶念而引来的灾祸。倘若当时心中一心想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提升上去,那么又怎会有今日的囹圄之灾?

佛家既然已经说过:“功业罪业皆由心造。”那么可想而知,世人的一颗俗心实是可敬可畏,既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人心既然拥有如此强的业障,那么世人就应当谨言慎行,时时观照己心,莫要让心流出心毒,如此方能保全自身,不坠地狱。

……恶念一起,诸行难善;诸行不善,必遭恶报。

断绝心中恶念,佛心方可呈现

书读万卷,不如善心一颗

在佛家的眼里,众生皆平等。所以世人皆可受到佛法的度化,禅理的开示。但是,众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从而使心灵世界达到一种宁静祥和的禅境,就要看众生之心,究竟是何等模样了。

佛家说,书读万卷,不如善心一颗。这句话在告诫世人,如若心中尽是诸般恶念,即使读破万卷书,也难为君子之行,善者之举。这样的人,即使日日诵经念佛,其心也无法领悟佛法禅道的妙谛所在。为恶为害之心,已经如漆黑的云朵遮住了那一缕缕佛法之光,如此仍妄求佛法将自己的心灵世界度到彼岸的净土,实在是愚昧之极,可笑之极。

世人无不想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到一方满溢芬芳,流淌清新的乐土。可是,若想达致此境,非断绝恶念不可为。屡教不改之人,冥顽不灵之心,纵然览尽天下佛经,又有何用?

在佛家世界里,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来讲述佛祖的救人度人之道。

佛祖坐在一口井边,而这口井可不是普通的井。这口井连接着地狱,向井里看去,你会看到许许多多的鬼魂,他们在井里发出凄厉的嚎叫。

在这些鬼魂中,有一个粗脖子、大块头的叫得最是凄厉。他圆睁着两只眼,向井外的佛祖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求求你带我脱离这苦海吧。”

佛祖一看,便认出这个鬼魂就是在人世间作恶多端的乾达多,于是佛祖说道:“你作恶多端,叫我如何救你。对了,我想起你有一次不忍踩死一只蜘蛛,算是行了一件善事,那我就用这蜘蛛的力量救你出苦海吧。”

佛祖说完,一条又细又长银光闪闪的蛛丝从地狱上空唯一的亮光小洞中垂了下来。乾达多赶紧抓住蛛丝奋力向上爬。可是他爬了一会儿,发现蛛丝摇晃得很厉害,回头一看,原来地狱其他的鬼魂也都抓着蛛丝往上爬。乾达多拼命喊叫要这些鬼魂下去,可是无济于事,于是乾达多干脆割断了脚下的蛛丝,这些鬼魂又都跌回了地狱。可就在这时候,蛛丝突然断了,乾达多掉落下去后狠狠砸在了其他鬼魂的身上。这些鬼魂见是乾达多,顿时一个个过来撕咬,乾达多痛苦难耐,冲着井上大叫:“佛祖,快来救我,快来救我!”

可是佛祖已经离去。

可见,满心自私自利之念,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也许有一天就会重蹈乾达多的覆辙。所以,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一根蛛丝,那么不要吝啬,尽可能地去帮助世间之人吧。

拜佛礼禅最讲一颗诚心。而这颗诚心又是以向善之心作为根基的。倘若没有一颗善心,甚至心中存有恶念,即使再怎么拜佛烧香也无法使心灵世界变成一方净土。心存恶念,无异于自己放弃了塑造心灵世界的宁静、泰然、安详的机会。比如说重庆市原公安局副局长文强在刚刚被逮捕的时候,嚣张地说惩治犯人的手段都是他想出来的,现在用在他这个“创始人”身上无济于事,还说自己总会有翻身的一天。由此可见,他在受到法律制裁之初是何等的猖狂,没有一丝一毫的悔过之心,恶念还不能从他的心中剥离。而他最终的下场,是有目共睹的。这就是心存恶念的恶果。

世人之心极易受到红尘铅华的诱惑,免不了会生出贪婪之念,而为满足这份贪婪,许多恶念亦会相伴而来。可以说,“起初心头半点灰,最终却化害人兽”。所以,世人应秉持一颗防微杜渐之心,恶念稍起,便将其从心灵世界中抹除,如此方能将心灵的诸般善相驻留,方可借助佛法与禅道为自己的人生开拓出一番新境界。

……自救者得佛法救。

应有一颗布施心

心生有慈心悲心,心灭有无心空心,心动有喜心舍心,心静有定心慧心。远离贪心痴心,求证禅心佛心。

佛家说,世人有二十难,而这第一难就是“贫穷布施难谓人自厄于贫乏,而能随力辍己救人,是为难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贫穷布施难”,即是说自身物质条件匮乏的人,想要向世人布施,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学佛者,无一不是在追求着清净的爱,讲究付出的艺术,这便是“布施”。学佛之人必有一颗布施心,有一颗菩提心,而且不会因为身处逆境或是顺境有所改变。

佛陀说:“一切唯心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唯心造”,只要有心为之,世间之事难亦不难。

隋朝时期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谦。李士谦继承祖上遗产,家中殷实富裕,可是他在生活中却比穷人还要节俭,不过他对有困难的穷人总能慷慨解囊。有丧事无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财不均而争讼的,他就出钱补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动他们的兄弟也都成为善人。

有一年荒岁,李士谦拿出家中数千石的存谷,借给行将断炊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歉收以致上年借的谷无法偿还,这些人到李士谦家中表示歉意,他非但不向他们要求偿还欠谷,还招待他们在家中吃饭,而且当众把乡人们借谷的债券烧为灰烬。李士谦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救济人家患难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出尽家产,大规模施粥,救活的性命不下一万多人。第二年的春天,他又施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乏的农民。

曾有人向李士谦请问三教的优劣,李士谦说:“佛教好比太阳,道教好比月亮,儒教好比天空中的星星。”那人听了这番高论,觉得很有道理,不禁心悦诚服。

李士谦的一生,因为深明佛理,所以在社会上力行善事,把大部分的家产用布施穷人,毫无求名邀功之心。像他这样实行六度万行第一的“布施波罗蜜”,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三轮体空”的地步,其程度已至菩萨的境界,决非普通凡夫所能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虽然生活窘困,但仍然有一颗乐善好施的菩提心的人。比如说江苏省盐城市那位八十二岁的拾荒老人张忠泉,将自己依靠捡破烂而积攒些来的十万元巨款统统捐给了盐城慈善总会,而他每天的伙食费却连两块钱都不到。老人的举动令世人为之动容,可见布施真的是存乎一心,而与那些身外之物的多少寡众没有丝毫的关联。

佛说布施对于那些心中多欲的人而言,确确实实很难,犹如“逆生死之流”。相反,对于那些心有菩提的人而言,这些看上去不过是举手之劳。即使物质不能布施,也可以身体力行来布施。修佛的正道是布施,而布施的关键则是一颗菩提心。

……生大毅力,逆生死流。

诸恶莫作

能离恶业,即见天堂

世间修佛参禅之人,皆以为佛法禅道深不可测,而要修得正果更是要历经一番常人不能忍受的凶险磨难。其实世人若是这样来想佛法禅道,那么其实就是心中有了迷障,没有领悟到佛法禅道的真谛所在。

真正的佛法禅道,无它,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而已。是以,修佛参禅只要通过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这两个业障后,就能够悟透佛道修成正果。而学经就是储备智慧资粮,行善布施,恶事不为便是在为自己储备福德资粮。两种资粮相得益彰之刻,便是正果修成之时。

由此可见,修佛又何难之有?世人的一颗初心本来就是向善之心,只不过随着红尘的浸染,初心逐渐被各种迷障所惑,起了诸般恶相。只要世人摒弃心头恶,唤回一颗赤子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那么肉身即是金身,出口即为佛偈。

但是可悲可叹的是,世间之人往往明白这些浅显的道理,但是却不能身体力行,这实在是世人的愚昧之处。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法,常常与得道高僧在一起参禅论道。有一次,他听说京城里来了一位佛学宗师,于是特地前往拜访,求教佛法禅道。

这位禅师也久闻白居易之名,当下请白居易落座,命人奉上香茗。一阵寒暄后,二人便讨论起佛法来。白居易忽然问道:“大师,您说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感觉禅师分明就是在敷衍自己,这么简单的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明白。禅师看出白居易心中的不满,当下抬高声音说道:“世人皆懂此理,可是又有几人能为之?”

白居易顿时犹如醍醐灌顶,赶忙谢过禅师的教诲。

就连关心民生疾苦的白居易都要受到这位禅师的当面点化,才能够通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真谛所在,可见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世人心中总有割舍不下的迷障,不先扫除眼前障,安能修得清净心?

现代佛家大师星云大师曾说:“我一直都倡导人生应该要回头、转身、改心、换性,为什么呢?因为心中的烦恼无明是地狱,心中的菩提正见是天堂;心中的忧悲苦恼是地狱,心中的安乐幸福是天堂;感受的委屈不平是地狱,意会的平等和谐是天堂;自私执著是地狱,大公正直是天堂;贪欲嗔恨是地狱,喜舍愿力是天堂;懒惰懈怠是地狱,勤劳精进是天堂;愚痴无明是地狱,般若智慧是天堂……”

星云大师向世人指出地狱与天堂的区别,意在告诫世人莫要被心魔所困,更不要做出诸般恶事。只有如此方能到得天堂净土。

佛教有一首偈语:“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世人若要想肉身成佛,就要守得住心中的善念,莫要为恶逞奸。

……布欢喜祝福于世间,留清净正念于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