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拆掉篱笆墙
48443900000010

第10章 为孩子的情绪解套(3)

(三)焦虑是好还是坏?

焦虑是孩子即将面对重大的事情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绪。其实,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坏的情绪。心理学工作者多次研究证实,在焦虑适中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效率随着焦虑的增强而呈上升趋势。这就是说,焦虑本身具有动力作用,它能推动孩子去积极学习,积极准备;焦虑具有激活作用,它能激活体内的有关物质和系统,从而激发孩子的潜在能量,使学习更有效率。

与许多情绪一样,过度的焦虑就会带来副作用。比如考试中,孩子的焦虑一旦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考试效率就将随着焦虑水平的增强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有三种情况:

一是考前焦虑。烦躁不安,六神无主,紧张至极,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

二是考场焦虑。平时学习还可以,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题目做不出,平时很少出现的问题,如计算出错,看错题目等都在考场上出现了。

三是考后焦虑。由于成绩不理想,于是便心神不宁,情绪低落,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其实,不管哪种情况,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孩子发挥潜能,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要想判断孩子面对考试是否焦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用你的经验去观察孩子,一种是运用心理科学量表进行测量分析。

生活中常用的是凭经验观察,一般是从这样几方面进行:

1.观察孩子的神情

青春期孩子还比较单纯,往往不善于掩饰内心世界,他们的焦虑紧张心态往往从表情上反映出来,你可以从他的神情中发现焦虑。

2.观察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他的行为表现常常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如平时生动活泼的孩子突然变得“规矩”起来,平时安静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烦躁起来;复习或作业时不知所措,常常是刚拿起数学书没看几页就放下,又拿起了作文本;作文写了个开头又停下来,准备做数学。当孩子出现这些反常的行为时,说明他正被焦虑所困扰。

3.观察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比较焦虑时,外向的孩子往往能直接说出来,父母就能从语言中易于发现;而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过分焦虑紧张,变得更加少言寡语。这时,父母就要注意孩子少言寡语的原因了。

4.观察孩子的生理反应

多数孩子在过度焦虑紧张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有的不思茶饭,有的哈欠不已,有的头疼脑热,有的旧病复发。当孩子有这些反常的生理反应时,也许正是焦虑过度造成的。

一般来说,善于教导孩子的父母,往往可以神奇地让孩子变得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大场面而心情紧张时,他们只要说几句话,孩子便会逐渐放松心情。因此父母应该学会这种技巧帮助孩子抑制焦虑感。

当孩子过度焦虑时,你可以利用某种方法来缓和过度的紧张,当然其中还包括了若干原则。

一般来说,孩子很容易陷入“视野狭窄”的泥沼中,也就是将精神过度集中在某一点上,要将孩子从这种无法放松心情去行动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就要利用意识、想法、感受方式等的转换,才能将孩子拉离视野挟窄之处。

紧张、焦虑情绪大多是发生在特别的场面或未知的场所等,因此,如果你给予孩子和这些会产生紧张情绪的情况相反的环境或条件,应该多少能缓和孩子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时也可唤起孩子相似体验的回忆,告诉他这件事和从前那件事一样,一定没问题的。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使他逐渐适应,或是给孩子,一个惯于使用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缓和紧张情绪的方法。

当然包含父母在内,一切孩子所信赖的人给予他的影响,都不可忽视。简单地说,在考场内如果父母本身都惶惶不安的话,那么这种情绪很容易会传染给孩子因为情绪具有传染性,比如说搭飞机遇到紧急情况时,若服务的空姐面带笑容,以沉着的语句说明当时的情况,相信乘客也会觉得较为安心。

同时,父母也可以引导孩子利用身体的动作来抑制焦虑。因为过度的紧张、焦虑和身体的反应也有关联,心跳加速和肌肉僵硬便是其中之一,引导孩子慢慢地做些事,或是做一些能消耗些许体力的动作,由身体方面来消除心理方面的紧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当然,引导孩子抑制焦虑情绪还有许多措施和方法,父母也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让焦虑严重的孩子经常听听舒缓、轻柔、优美的乐曲。音乐能缓和孩子紧张的情绪,让孩子逐渐平静下来。

2.你可以带孩子去听听相声,与孩子一起看看小品、幽默画,同孩子一道参加游乐类活动,让孩子在幽默娱乐中忘记紧张状态。

3.让焦虑严重的孩子坐到镜子面前,看看自己焦虑的表情;对着镜中的自己,倾吐心中的焦虑。这样,孩子在面对“自己”时,会发现自己的焦虑并努力摆脱它。

4.严重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后果的过分估计。只有在不断的调整中,让孩子把焦虑情绪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孩子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才会以平静轻松的心情去对待。

(四)走出抑郁的漩涡

1.孩子心理抑郁的原因及特点

最近一个学期,汪诗雅的心情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常陷入伤感和哀愁之中。有一次上历史课,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课方法使人听起来昏昏欲睡,她不自觉地向窗外望去。窗外不远处是个公园,有一个人正在练小提琴,琴声传来,委婉而凄凉,似乎是从她心底里面流出来的,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以后,每当她看到一些凄美抒情的文学作品时,总感觉这上面写的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都是自己想说而未说的情感,她很想找个人倾吐一下这种感觉,但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于是她渐渐地觉得自己是那么孤独,那么渺小,整天沉浸在伤感和孤独中难以自拔。她开始写日记,不停地写,把所有的痛苦、寂寞、幻想都写了下来……

其实,忧郁并不仅仅栖息在汪诗雅的内心,对于所有校园里的学生,忧郁似乎成了一个无奈的朋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现代人的忧郁意识称为“无家的可怜状态”。

本来,青少年有着花一般的年龄,活泼好动,天性中充满了快乐的因子,不该与“抑郁”扯在一起。然而,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青少年抑郁者也大有人在。不难看到这样的青少年朋友: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衰退、没精打采;严重时,消极悲观、严重自责,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症状,都是抑郁心理障碍的外部表现。

究其原因,不外乎外因与内因两种。

外因包括,高考或中考失利,不该有却已经有的失恋,某种思想或抱负实现起来遥遥无期等。

内因指青少年发生抑郁的心理基础。他们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情后,忧心忡仲,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是否还会发生不愉快,这种忧虑时常伴随着幻想(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也伴随着恐惧,如果长此以往,内心冲突久悬不决,就会导致抑郁。

长期抑郁会发展成为抑郁症。这种病不但给患者心理上造成伤害,而且能引发生理上的恶性反应。如头晕、无力、呕吐、失眠等等。轻者对一切失去兴趣,重者会走向自杀之路。

孩子心理抑郁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

(1)孩子抑郁时,可以说出来,或者表现出不愉快、悲伤或急躁。

(2)大部分孩子患了抑郁症之后,能够从短暂的不佳情绪中恢复正常。

(3)有些孩子的抑郁如果不及时发现或进行治疗,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长期存在,影响日常生活。

2.如何帮孩子摆脱心理抑郁

据美国一些精神健康专家统计,每8个13岁至19岁的人中就有一个人得临床抑郁症。经历过丧失亲人、学习紧张、有压力或行为不良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那么,怎样防止孩子的抑郁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中心公布了一份治疗儿童抑郁症的“药方”,其主要要点如下:

(1)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

父母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心声,指导孩子把各种情绪:爱、恨或者烦恼,全部发泄出来。但是一定要注意用健康的方式方法。

(2)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如果孩子好斗、爱发脾气,父母可以赞扬他有责任心、豁达、有毅力和敏感;如果孩子离群孤僻、安静、喜欢抱怨,你可以赞扬他刚毅、表现出自信的性格。当然,这都是在指出其毛病的前提下,用两点论的观点予以肯定的。

(3)对孩子要倾注爱心

一些儿童喜欢消极抵触或者大发睥气,而另一些孩子却迟钝、无精打采,无论他们的行为举止怎样令人厌恶,其实每一位抑郁的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温暖、爱和关注。因此,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孩子,你更要付出比对一般孩子更多的爱心。

(4)及时进行鼓励

当孩子大发脾气、孤僻消沉、紧张状态出现频率较少,较能听话时,这说明他们有进步了,已经能够应付小失望和挫折了,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

(5)引导孩子走到伙伴中间去

开始,可以让孩子看看其他友伴的玩乐;在玩乐气氛的感染下,鼓励孩子参与到玩乐之中。经常体验到交往之乐,就会冲淡抑郁情绪。同时,你要给孩子以心理的支持。包括情感的支持,使孩子意识到有很多人在关心他、爱护他,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有很多人与他在一起,为他打气,使孩子感受到“我能行!”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想做的事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远离抑郁,保持乐观开朗的个性。

3.青少年要自己剪断“白发三千丈”

抑郁是人生的腐蚀剂,它侵蚀力强,伤害力大,但却并不可怕,只要能正确对待,积极治疗,一定会战胜它。尤其有些青少年,虽有抑郁心理,但一般陷得不深,经过一番努力去除抑郁会更容易一些。具体来说,青少年自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适。

(1)求得正当发泄。为减轻痛苦,要敢于把自己不愉快的心情向亲人、朋友诉说出来,还可以痛快地哭出来,或,写日记,到郊外散步等。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将心灵的痛苦减轻。

(2)多与人交往。抑郁的青少年朋友,往往是较内向、自我封闭的人。如果能适当扩大一下自己的交际面,不拘泥于自我的小天地里,就会使心胸开阔起来,抑郁也就没了可乘之机。

(3)笑对人生。遇到不顺心、不愉快的事多向好的方向想,要保持快乐的情怀。不要患得患失,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4)积极进取。踢足球的人有句口头掸“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此话同样适用于克服抑郁。在学习、生活中,树立远大理想,让积极的进取精神把抑郁赶走。

(5)此外,如果抑郁症状严重,还要用药物辅助治疗,最好去医院找大夫,通过调节生理机能来达到调适心理的目的。

李白曾用“白发三千丈”来形容抑郁对人的危害。广大青少年朋友,应举起心理健康的利剪,剪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