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王国探索之旅
48461400000002

第2章 探寻鸟类王国(2)

豪威尔教授经过两个半月的辛苦考察,终于发现了埃及鸻的不少有趣的生活习性。这些都是人们所不知道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埃及鸻在鳄鱼嘴里捉虫的现象。所以,这位鸟类专家认为,即使鳄鱼与牙签鸟是好朋友的故事有依据,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不应该把它看做是动物之间互惠共生的范例。

蜂鸟的飞行技术有多高超?

蜂鸟是约600种雨燕目蜂鸟科动物的统称,常和雨燕同列于雨燕目,亦可单列为蜂鸟目,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蜂鸟中体型最大的是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厘米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体积比虻还小,稍长于5.5厘米,重约2克,粗细不及熊蜂,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

蜂鸟的喙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适于从花中吸蜜。许多种类的嘴稍下弯,镰喙蜂鸟属的嘴很弯,而翘嘴蜂鸟属与反嘴蜂鸟属的嘴端上翘,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翅膀如桨片一样,很长。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体羽稀疏,外表鳞片状,常显金属光泽。少数种雌雄外形相似,但大多数种雌雄有一定的差异。后一类的雄鸟长有漂亮的外表,颈部有虹彩围涎状羽毛,颜色不同。其他特异之处是由冠和翼羽的短粗羽轴,呈抹刀形、金属丝状或旗形尾状,大腿上长有蓬松的羽毛丛(常为白色)。

蜂鸟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为人察觉。它极少用足,停下来只是为了过夜。它双翅的拍击非常迅捷(每秒15~80次,取决于蜂鸟的大小),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蜂鸟飞翔起来持续不断,而且速度很快,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时不仅形状不变,而且看上去毫无动作,可以像直升飞机一样悬停。通常只见它在一朵花前一动不动地停留片刻,然后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飞去,用细长的舌头探进它们怀中,吮吸它们的花蜜,而且好像这是它舌头的惟一用途。人们曾看见蜂鸟狂怒地追逐比它大20倍的鸟,附着在它们身上,反复啄食它们,让它们载着自己翱翔,直到平息愤怒为止。

贴士: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妍美,色彩最艳丽。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以其微末博得盛誉”。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蜂鸟是惟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行,飞行本领高超,因而也被人们称为“神鸟”“彗星”“森林女神”“花冠”。

大多数蜂鸟并不结对,而紫耳蜂鸟和少数其他种类的鸟则成对生活,并且由两性共同育雏。大多数种类的雄鸟都会猛飞猛冲。雄鸟常在雌鸟前面盘旋,使阳光反射颈部色泽。占区的雄鸟追逐同种或不同种的蜂鸟,向大型鸟(如乌鸦和鹰)甚至向哺乳类动物(包括人)猛冲。多数蜂鸟(尤其较小的种类)会发出刮擦声、嘁嘁喳喳或吱吱的叫声。但这些蜂鸟在进行“U”形炫耀飞行中,翅膀常会发出嗡嗡、嘶嘶声或爆音,就像其他鸟的鸣声。许多种类的蜂鸟尾羽也能发出这种声音。

蜂鸟的巢由植物纤维、蛛网、地衣和苔藓等构成,呈小杯形,附着在树枝、大叶片或岩石的突出部分。有些蜂鸟的巢有一细茎悬挂在突出物的下面,或挂在洞穴、涵洞顶上。在巢的两边,放着泥土和植物,以维持平衡。蜂鸟通常产2个(很少1个)白色椭圆形卵,是鸟卵中最小的,但卵重约为雌鸟体重的10%。刚孵出的幼鸟无视力,身上无毛,由亲鸟哺养,约3周后羽毛丰满。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擦过草地。它在花朵之间穿梭,以花蜜为食。

蜂鸟的分布局限于西半球,主要在南美洲。其中约有12种常在美国和加拿大,只有红玉喉蜂鸟繁殖于北美东部新斯科舍到佛罗里达。分布最北的是棕煌蜂鸟,繁殖于阿拉斯加的东南部到加利福尼亚的北部。各种蜂鸟分布在新大陆最炎热的地区,它们数量众多,但仿佛只活跃在两条回归线之间。也有些蜂鸟会在夏天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温带,但也只是作短暂的逗留。

尖尾雨燕能飞多快?

尖尾雨燕堪称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平时飞行的速度为170千米/小时,最快时可达352.5千米/小时。

我们平时看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飞得极快。其实这些雨燕在觅食时,为了在飞行中看清并捕获猎物,并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它们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用来炫攉它们优秀的飞行速度。

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这一情形目前已得到证实。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是除了繁殖以外,其余的时间根本就不回陆地,这就意味着一些幼鸟在某个夏末学会飞行之后,两年后的夏天才会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期间,雨燕需要不间断地飞行500000公里!

贴士:尖尾雨燕以食鱼为生,但它“挑食”,绝不吃浅海鱼!据人们统计,一年至少有100~500只尖尾雨燕因为食物而死去!

大部分雨燕羽毛颜色相当暗淡,只有极少数种类的体羽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能通过鸣声(尖叫声)互相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型,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因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烟囱雨燕的名字则是因它们习惯在高高的工业烟囱内繁殖、栖息而得来——这无疑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栖息地。

雨燕以捕捉空中的昆虫和蜘蛛为食。人们通过对它们的胃内成分、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奥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为什么渡鸦会骗人?

渡鸦体形最大,属于全黑色的鸦属物种。凸尾;嘴粗大,嘴峰弯曲。渡鸦的喉和上胸部的羽毛,呈披针状;上喉、颊和上体及初级飞羽外网具蓝、淡紫蓝和紫色,这种光泽是由不同角度的入射光不同的变化,它的后颈羽基呈淡灰色。

渡鸦是所有鸦科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类,尤其在北半球,广有分布。目前已知有8个亚种,不同亚种之间的渡鸦在外表上有少许区别,但在遗传学上却有明显差异。

渡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种乌鸦之一,也是鸣禽中最大的鸟,成熟的渡鸦体长约有56~69厘米,体重0.69~1.63千克。渡鸦全身黑色,背部有光亮,嘴形粗大,最长者可达85毫米,易与其他乌鸦区分。

渡鸦善于高飞,叫声响亮,多见于高山草原、森林,可以在不同的气候下生存。渡鸦大多分布在由北美洲的北极与温带栖息地及欧亚大陆至北非的沙漠及太平洋岛屿;在我国,渡鸦只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各省,在西藏地区,常见栖息于海拔5000余米的高原山地。它们常活动在开阔地方或村庄附近,在有人居住的地方觅食,并随人畜迁移。在较冷的地区,如喜玛拉雅山及格陵兰,渡鸦的体型和喙很大,而在温暖的地区,渡鸦体型及喙的比例都较小。

渡鸦生性凶狠,会袭击家禽和家畜。病倒的牲畜,经常会遭到成群渡鸦的袭击。渡鸦还会攻击野兔及猎食鼠类和一些小鸟,它们更喜欢啄食腐肉和动物内脏。

贴士:渡鸦大脑比较发达,聪明,贪玩,而且非常狡猾。在鸟类中是属于脑部最大的一类。就像其他的鸦科,它们被指有一些显著解决问题的事迹,令人相信鸟类也有高等的智慧。

英国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块肉放在一个小桶里,然后放进一个管道,给实验对象——两只渡鸦贝蒂和阿贝尔两根金属,一根有钩,一根是直的,想看看它们的反应。结果,实验中身体大一点、占据主导地位的阿贝尔首先拿走了钩子,贝蒂也毫不迟疑,用嘴衔起那根直的金属丝,把一端插进实验室桌子的缝里,用嘴将金属丝弯曲成钩子,然后用这根钩子去钩小桶的把手,从而取出桶里的肉。

贝蒂自发性地使用人造的东西,说明它是有智慧的,而贝蒂能如此善于解决问题,这是迄今为止最令人称奇的例子。为了避免同伴找到自己的食物,渡鸦会首先假装把食物藏在某个地方,然后再偷偷转移。不仅如此,渡鸦在骗人时还非常有“创造性”。有报道称,为了独享食物,渡鸦会在动物尸体边上装死,以制造食物中毒的假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渡鸦的高智商?生物学家海恩里希认为,是生存,让渡鸦必须学会思考,变得聪明。事实上,渡鸦的生活充满变数。在野外,渡鸦基本上要靠抢夺大型食肉动物嘴中的食物来维生。因此,渡鸦必须学会判断,在不同的环境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达到目的并保护自己。所以渡鸦从小就必须学会适应。

海恩里希就曾看到年幼的渡鸦反复去触碰狼的尾巴,然后快速飞走。通过这种本能的训练方式,渡鸦慢慢学会判断哪种做法可能是致命的,同时学会预测被它们骚扰的动物一步能跳多远。久而久之,渡鸦的判断力会越来越准确,也变得越来越聪明、狡猾。

在加拿大有一种名叫渡鸦的鸟类,生性非常穷凶极恶,它除了经常啄食小动物外,一些庞大的牲畜也常常遭其攻击而丧生。

一位农场工人曾看到一只渡鸦从灌木丛中猝然扑出,落到一头大母牛头顶,随即将牛眼啄出来、当母牛昏倒在地上时,成群的渡鸦从天而降,将牛团团围住,猛啄其眼睛和肛门,顷刻之间,母牛就成了渡鸦的牺牲品。据说在隆冬和早春季节,由于食物缺乏,渡鸦特别猖獗,上述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据鸟类学家说,加拿大渡鸦对牲畜的眼睛味道有着一种特殊的嗜好,而且其凶残行为已迅速扩展到其他渡鸦的群体之中,牧场对它们这种危害行为一筹莫展。据鸟类学家的研究,最饶舌的鸟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喜鹊,而是乌鸦。在乌鸦的“语言”中,约有300种叫声和啼声。人们目前已弄懂了乌鸦的一些“话语”,例如空泛失神的叫声是“全部乌鸦在原野上集合”之意。

各地区的乌鸦有各自的方言土语,美国密执安湖畔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鸦就没有共同的“语言”,谁也不懂谁的“话”。城市和农村的乌鸦相互之间都不能理解对方的“话语”。

有人曾把法国乌鸦的报警叫声录到磁带上,带到美国大陆多次播放,可是美国乌鸦对法国同胞发出的报警叫声却毫无反应。

植树鸟是怎样植树的?

植树鸟生活在南美洲秘鲁首都利马北部,又叫“卡西亚”,这种鸟会种树,让人觉得很神奇。卡西亚长得和乌鸦很像,身上长着黑黑的羽毛,白色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嘴巴,不同的是,它们的叫声比乌鸦要好听得多。

在利马的北部,有一片从未种植过的树木。后来,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大片大片的树林,而这些树林的种植者不是人,而是一群叫卡西亚的鸟儿。

那么,卡西亚鸟是怎样种树的呢?

贴士:坚鸟也有植树的本领。它有一套很奇特的贮粮方法。每年越冬前,鸟会携带“粮食”,寻找两棵树的中间位置,并以其为基点,每向前走40厘米,埋下一堆(二三十颗)橡子,一堆堆地埋藏。春天来了,坚鸟就会将它们一个个地刨出来,用嘴衔回巢内。那些吃不完的橡子留在地下发芽生长,变成小树。

原来,植树鸟主要以甜柳树的叶子为食。它们先用喙啄下柳树的枝条,衔到荒野空地上,然后把树枝放在一边,用嘴在地上挖个洞,再将树枝插进松软的沙土洞里,慢慢地吃枝上的嫩叶。这样,甜柳枝就被卡西亚无意之中“栽种”在土壤里了。卡西亚采食嫩叶,一般会有一小段嫩茎留在土里。甜柳树枝被留在土壤里,很容易生长,没过几天就扎根长成了小树。因为卡西亚喜欢群居,所以一般都是群体觅食,真是鸟多力量大,久而久之,小树便连成一片,形成了大片森林。

植树鸟为人们植树造林,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爱护,因此,没有人对它们随意捕捉。

为什么白胸秧鸡要冬眠?

鸟类中的个别种类存在冬眠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叫“白胸秧鸡”的鸟。

白胸秧鸡又叫“苦恶鸟”,这是根据它们的叫声来命名的。它们广泛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上体为黑色,面部及下体为白色。它们属于小型涉禽鸟,平时多栖息在沼泽、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丛、小竹林等地,啄食动物性食物。清晨和傍晚常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在繁殖季节,从早到晚几乎都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每年4月初是白胸秧鸡的繁殖期,这个时期它们就会开始在灌木丛和芦苇丛中营巢。每年产2窝卵,每窝产卵3~9枚,卵壳为土白色或土黄色,上面带有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担当。幼鸟长大后,就会开始独立生活,这时,它们的活动会更加频繁,每天不知疲倦地四处寻找食物,个个吃得膘肥体壮,甚至飞起来也有些吃力。

贴士:白胸秧鸡在长乐俗名“田鸡”,意思是田里的“鸡”。经常筑巢于稻田中。巢搭在四丛水稻的中央。生性不胆怯,人们经常用青蛙或网诱捕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