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海鸥这样的水禽主要靠长有蹼膜的双脚游泳,通常它们用双脚连续交替划动,由于水的反作用力,鸟体便迅速向前滑动。而它们飞离水面时,也是靠脚拍击水面而起飞的。
啄木鸟是怎样交流的?
啄木鸟有一套丰富、高效的交流机制,由多种视觉和听觉信号组成,包括竖起冠羽、拍打或展开翅膀、摆动头部或整个身体、屈身和鞠躬、发出威胁鸣声或联络鸣声、用喙在树干和树枝上敲击等。像其他许多动物一样,啄木鸟也是利用这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由此对配偶、竞争者和群居成员产生影响。在啄木鸟中,长于“察言观色”以辨别对方心情很重要,因它们常常富有攻击性。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大部分啄木鸟拥有的个体领域或配偶领域中包含了栖息地、觅食地、“砧板”(专门处理食物的地方)和贮藏处等至关重要的资源。当雄鸟和雌鸟拥有不同的觅食领域时,它们在求偶的初期通常会维护各自的觅食领域,甚至连日后的配偶也不许进入。
啄木鸟在求偶的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雄鸟之间会为了资源丰富的领域而展开争斗,雌鸟也会竞相争夺最佳的领域和配偶。雄鸟还会抵制某只雌鸟进入它的领域。而所有这些行为都离不开频繁的交流。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黑啄木鸟的雄性对手之间会进行仪式化的示威较量:刚开始用“叽呀”的鸣声互相威胁,然后一起飞到树的根部,试图将对方往树上赶,不时地将头转来转去,用喙指指点点,仿佛在命令对方。这样做时,它们红色的冠羽得到了突出的炫耀。接下来,双方摆出静观其变的姿态,等上数分钟又重复一次此前的动作。这样一场较量可能会持续1个多小时,直至一方认输。倘若一只雄鸟遇上一只雌鸟,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向对方示威。但雄鸟的攻击性会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是雌鸟头顶的红色区域相对较小并且动作幅度不够大,抑制了雄鸟的攻击性。在这种示威行为中,鸣声为和缓的“儿”声。
贴士:啄木鸟是一种益鸟,没有啄木鸟就几乎没有树木,没有树木就没有氧气,没有氧气就没有人类,所以,我们要保护啄木鸟!
通过转头来炫耀头部的结构模式存在于许多啄木鸟种类中,如地啄木鸟属和绿啄木鸟属的种类,多种吸汁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北美黑啄木鸟。而在北扑翅?e85e中尤为引人注目,除了炫耀头部(雄鸟的头上有一条胡须状的条纹)外,还会张开翅膀、展开尾羽翩翩起舞。倘若人为地在雌鸟头上涂上这样一条斑纹,那么它就会被视为雄鸟,激起其他鸟强烈的攻击欲望。
啄木鸟会发出传播距离很远的多音节鸣声,向配偶和邻居表明它们的存在。在那些雌雄鸟不在一起觅食的种类中,如阿拉伯啄木鸟,雄鸟发出鸣声后会立即得到回应,仿佛雌鸟是为了让雄鸟放心,它那边一切正常。其他种类在发出一连串响亮的鸣声时还常常会在树之间或树顶做炫耀飞行,以此吸引异性;在求偶高峰期,还可能够炫耀自己的树上有洞穴。
在许多啄木鸟种类中,击木是最重要、最普遍的宣布领域拥有权的方式,另外也可以表明它们未来的巢址所在。而其他大部分种类会将击木与声音信号联合使用,形成每个种类各自独特的模式。在黑啄木鸟中,一长串的击木声(在2.5秒钟内击43下)作为远距离交流的信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和缓且持续时间短的击木动作用于近距离交流,常常是表明洞穴的入口在哪里。当一只雌鸟跟随一只雄鸟来到洞穴时,或者相反,当雄鸟接近一只在做巢展示的雌鸟时,主动的一方会做一连串的击木动作来表明洞口的位置,另一方被吸引到洞口,然后它会发出威胁鸣声将展示方驱赶至一边,这样它就可以自由地察看巢穴了。有时,察看方会觉得洞穴不合适,它就会离开,寻找另一棵树,在那里发现新的巢址后努力吸引潜在的配偶前往,但往往需要数日后才会实现这一目标。在少数种类中,如中斑啄木鸟,击木现象很少见,基本上由一长串奇怪的鸣声所替代。
对大多数啄木鸟来说,求偶“语言”的基本编排(在某种意义上即为“语法”)是一致的,依次为:敲击(较重的击木动作)、通过鸣声和特殊的飞行来引导异性、敲击、轻击、轻叩(很轻的击木动作)、察看洞穴、同意选择做巢。此外,对巢址的拓掘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而交配一般发生在洞穴附近。
红腹啄木鸟将击木这一过程高度仪式化,雌雄鸟会演绎完美的“击木双簧”。在刚开始凿穴时,它们在树干上靠在一起击木;而当巢穴完工后,一方在洞内击木,另一方在洞外击木。接下来,在孵卵和育雏期间,配偶轮换时也借助击木进行某种交流,有一个典型的仪式:接班的一方会发出特定的鸣声,通常为细微的嘀咕声或柔和而拖长的声音。巢内的一方则轻击巢壁,表明它已做好交接准备,然后离巢让配偶接班。这样的声音交流也会出现在交配前。而在交接仪式中偶尔也存在不和谐的成分,如巢内的一方不愿意离开,这时配偶就会使用威胁鸣声和行为强迫其离开。然而,尽管啄木鸟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攻击性和敌对性,但它们却很忠诚,雄鸟几乎从来都无需担心自己会“戴绿帽子”,配偶会相伴终生。
倘若雌鸟在雏鸟孵化后死亡,雄鸟会单独抚育一窝雏。虽然它最初的反应(除了不忘给雏鸟喂食外)通常是猛烈地击木,不过,这种复燃的求偶行为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它在领域内会变得很安静,一心喂养后代。
啄木鸟如果在繁殖期初未能找到配偶,那么它们(当然主要为雄鸟)会不断地击木和鸣叫,直到繁殖期结束。有时,这种努力会让它们最终吸引来异性,然后结成配偶,待到育雏时已是暮春时节。群居性较强的啄木鸟种类,即雏鸟与亲鸟待在一起的时间很长的种类或者全年都成群生活的种类,往往比独居种类更喧嚣嘈杂,特别是在它们聚集到一起时或进入栖息处时。
为什么伯劳要搞恶作剧?
春天到了,北美洲的落基山脉褪去了青色的冬装,换上了绿色的春装。本来光秃秃的枝头,长出了分枝和绿叶。然而人们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条树枝上穿着几个昆虫、青蛙或蜥蜴之类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枝梢上却长出了繁茂的细枝和绿叶。这是谁这么残忍,“曝尸示众”?枝头明明长着分枝和绿叶,小动物的尸体是怎么穿进去的?不明真相的人们众说纷纭,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些短命鬼干的事,难道这世上真的有短命鬼吗?
世界上哪有什么短命鬼,这是“恶作剧者”——伯劳的杰作。伯劳是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的一类小鸟,嘴大而强,呈侧扁形,上嘴的先端具钩和缺刻,嘴须比较发达,甚至将鼻孔或多或少地遮盖起来。翅膀大都短圆形,有10枚初级飞羽和12枚呈凸形的尾羽。它们的腿脚也很强健,趾上的爪还具有锐利的钩。
贴士: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
棕背伯劳的个子很小,只比麻雀稍大一点儿。在棕背伯劳的头顶、上背,呈现美丽的淡灰色,其前额和眼部周围,则呈浓黑色,上体的其余部分为棕红色,下体为白色,翅和尾为黑色,红尾伯劳和虎纹伯劳的个头都比棕背伯劳略小点,前看背部灰褐,腹部羽色棕白,尾羽有棕红色泽,后者的翅上有黑色的“虎斑”。伯劳虽然属于鸣禽,但又有一些类似猛禽的特征,尤其是它们的嘴很强大,上嘴的先端钩曲如鹰嘴,爪也强健有力。平时,伯劳栖息在树梢、电线等高处,经常东瞧西望,一旦发现食物,就会急冲捕食。伯劳以大型昆虫及蛙类、蜥蜴类为食,有时,它们甚至能捕杀比它身体还要大得多的鸟类和兽类。
伯劳的性情凶猛残暴,鸣声尖锐凄厉。伯劳有一个很特殊的习性,就是把猎取到的小动物穿在荆棘、细的树枝甚至铁丝网的倒钩上,然后用嘴撕食。有时,它们会将捕获的昆虫、青蛙或蜥蜴等贯穿在没有长树叶的树枝上,但事后却忘记了来撕食,经过风吹日晒之后,这些小动物就变成了干瘪的尸体。过些时候,树枝梢上就会长出分枝和绿叶,于是就会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在一条树枝上,穿着几只昆虫、青蛙或蜥蜴的又干又瘪的尸体,而在枝梢上,则长着繁茂的细枝和绿叶。
缝叶莺为什么要缝制房子?
缝叶莺生活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在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等地方山林中为常见鸟,以独特的筑巢本领闻名于鸟国。它长着小巧玲珑的身体,嘴尖脚细,性情非常活泼,十分逗人喜爱。
贴士:缝叶莺体羽为橄榄绿或暗褐色,体长10厘米左右,生活在村庄的树木和灌木丛中,忙忙碌碌地捕捉花朵和枝叶上的昆虫,是一种食虫益鸟。
每年的4~8月,是缝叶莺的繁殖季节。每当这时,缝叶莺就开始忙于营造属于自己的安乐小窝,为哺育下一代做准备。缝叶莺有着特殊的筑巢方法,它会选用一些大型叶植物,如芭蕉、野牡丹、葡萄藤等的叶片作材料,先用锐利的尖嘴在叶缘1~2厘米的地方啄出一排排的小孔,然后用细草茎、蜘蛛丝或野蚕丝作“线”,把自己的尖嘴当“针”,将“线”从小孔中穿过,把叶片缝合起来。每缝一针,缝叶莺就会把“线”打一个结,以防松脱。经过一阵忙碌,巧嘴的缝叶莺就能把几张叶片缝制成一个囊袋。然后,缝叶莺就会把一些嫩枝、草梗铺在囊袋的底部作为巢基,然后垫上柔软的细草、植物纤维、棉絮和兽毛等,一个美丽、舒适、耐用的小“房屋”就这样建好了。
为了防止建造的“房屋”因叶柄干枯而脱落,缝叶莺会利用一些纤维把叶柄牢牢地系在树枝上。缝叶莺筑巢时还会使巢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以避免雨水流进巢中。可见,缝叶莺的设计是多么巧妙啊!
企鹅为何有翅不能飞翔?
古生物学有关研究表明,企鹅是在5000万年前的第三纪出现的,但是迄今为止,人们仍未发现4500万年前的企鹅化石。谈及企鹅的起源,大家都非常关心,究竟是企鹅的祖先本身就不会飞呢,还是原本会飞,后来在进化中改变了生产方式呢?
科学家们指出,企鹅有一个突出的特征,说明它的祖先可能会飞,这就是因为它的身上存在着尾踪骨。
鸟类的祖先属于蜥蜴型,它们继承了一个鞭状的由脊椎骨组成的长尾巴。
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受流体动力及运动的影响,尾骨逐渐缩短,最终成为一块小的骨节,用以支持扇形排列的尾羽,即尾踪骨。
从最早的始祖鸟到所有现代鸟类都长有尾踪骨,企鹅的尾踪骨无疑证明了其祖先会飞翔。
企鹅具有的许多特征都表明它的祖先会能够飞翔。尽管企鹅的鳍翅变成了桨状,但仍属飞翼,这种腕和掌骨形成的联合结构非常适合飞羽翮羽的附着,这正是飞翔必需的结构。虽然企鹅早就没有翮羽了,但支撑翮羽的结构依然存在。不仅如此,企鹅胸骨的许多特征也和飞翔鸟相似,比如有明显的龙骨在企鹅的胸骨处突起,这就是飞翔肌肉附着的地方,而且,飞翔鸟的小脑也很发达,这是由于在飞行中,它们需要迅速调节肌肉的活动及协调身体的动作,而企鹅的小脑也相当复杂而且发达,这也应该是祖先会飞的一个遗迹吧。此外,企鹅与翅膀发达的飞翔鸟是一样的,都是把喙插在翅下睡觉的,不会飞的鸟一般没有这种姿势,这说明必然有某种关系介于企鹅和飞翔鸟之间。
有的人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科学家孟兹比尔认为,鸟类的起源与其他鸟类不一样,不是单一的,它们是单独从爬行类动物演变来的,它们的祖先并不会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