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富,也不可富孩子
48462700000022

第22章 培养一颗“同理心”

“与人分享”是孩子应有的重要素质,不但影响他们的品格成长,对他们日后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孩子有零用钱时,父母便可鼓励他们多留意旁人的需要,透过微小的力量施予帮助,如支持街头的卖旗筹款,或以不同的方式回馈社会等。例如,我的孩子会把每年新年收到的“压岁钱”,拨出若干部分捐献给社福机构或个别弱势群体,从而开始建立“与人分享”的习惯。

父母教导孩子分享之道,一般会由行善开始,先培养他们的“同情心”,也即怜悯心肠,只要自己能够施予援手,便付诸行动,简单的有给予街上的乞丐零钱,或捐助内地受灾的同胞等,任意选择。顺便一提,家长必须留意,切勿错误地向孩子灌输“捐助者是较优越”的心态,使他们误以为捐钱能换来优越感,或博取别人的赞赏。要知道,帮人不是要扬名立万或流芳百世,不少隐形富豪在暗中捐助贫困百姓更值得敬佩。一旦孩子养成“有钱就是万能”的观念,日后发展的价值观将会被严重扭曲,要彻底修正也非易事。

话说回来,培养孩子分享之道,焦点不应单单落在“同情心”上,培养一颗“同理心”(empathy)反而更为重要。什么是“同理心”?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代入对方的处境、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体会别人的思想和情绪,最终达到感同身受的目的。明显地,当孩子能够从别人的眼睛看世界,体会别人生活的难处,他们的价值观便不再一样,便会主动与人分享。

分享不限于金钱

我们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学习关爱别人。“同理心”是与人和睦相处的一项重要元素,拥有“同理心”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不少专业人士,甘愿放下高薪厚职,毅然投身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懂得爱别人与关怀别人,多少与他们的同理心有关,这往往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的成果。

电视经常播放一些扶贫探访的“真人秀”节目,由一些艺员歌星深入内地山区或落后的第三世界,探访当地居民和儿童,将他们困窘的生活带到观众眼前,鼓励大家施予援手。我认为这是不错的实用教材,让家长能具体地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不同角落,培养一颗“同理心”,让孩子知道不少人仍活在苦难中,急需援助。

当然,与人分享不应只局限于金钱,父母可鼓励年幼的孩子将不再用的玩具捐赠出去;有时更可身体力行,让孩子多接触一些受助的群体,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从中让他们知道“幸福不是必然”的道理。事实上,社会上有不少生活在底层的百姓,连确保两餐温饱都有难度,更不用说物质享受。一些实际的关怀探访或许能使物质丰裕的新一代学会为自己所有的去感恩,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更能使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