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调查,选出小朋友平日最爱流连的地方,超市必定榜上有名。逛超市也是我喜爱的亲子活动之一。面对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货品,只要与负责结账的大人一起,孩子可尽情地将最喜爱的商品放入购物车,一般父母也会由得子女选购“心头好”而不加阻拦。我在想,若孩子正在花“自己的钱”,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
在消费世界中,小朋友的身份很特殊,他们虽没有赚钱能力,是一群纯消费者,所花的钱全都是父母或长辈供给的,但他们的消费力却不容忽视。倘若父母一直容忍容他们做“伸手党”,没有让他们思考金钱的真正意义或培养“自己的钱”的观念,会很影响他们日后的理财能力。
到底什么是“自己的钱”?孩子必须清楚知道,他们手上的钱是属于谁的。当金钱由父母交给孩子后,便是属于孩子的了,但往往金钱的主权并没有被清楚确认。若孩子对金钱有了“主权”的概念,定会好好地珍惜,甚至谨慎地管理和运用自己的钱,这是理财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他们日后处理财政问题是有实质性帮助的。相反,若他们认为金钱来自父母,自己所花的仍是父母的钱,即使说得来容易,花起来也不会特别珍惜。
凡人皆自私
曾经有位家长在讲座中分享她与儿子的生活经验。她的孩子已是一位十五岁的初三学生,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时下年轻人挥霍无度、财政失控的问题。反之,他还将每周所有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似无欲无求,他的妈妈也很自豪。我倒认为,那孩子正是不明白“自己的钱”的概念,因他根本不用为生活所需而操心,虽不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极端情况,但生活无忧使他对花钱没什么感觉,也平白让不少学习理财的好机会溜走。
有时候,父母或许担心,培养孩子有了“自己的钱”的概念,会令他们变得自私,过于看重自己所拥有的,甚至不愿与人分享,变成“守财奴”。但其实不用过分担心这所谓的“自私”,这只是孩子对属于自己的东西存在占有欲的自然反应,代表他们紧张自己所拥有的,再正常不过了。例如,孩子往往不太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家长总会“威迫利诱”地逼他们就范,美其名曰鼓励他们学习分享,其实孩子的拒绝只是原始的人性表现。正是有了“这是自己的”的概念,继而努力保护“自己的东西”。而且,更大的可能是他们曾经试过分享玩具,别人却弄坏了他的玩具,结果令他们起了戒心而已。
事实上,让孩子学习拥有自己的东西及金钱并非坏事,因为可借此培养他们一种保护财富的使命感;同时,他们也可以运用金钱去满足一些个人的欲望,例如我的孩子会利用零用钱购买他深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漫画,或在他累极时要求乘的士,与我分担车费等。
学做金钱的主人
当然,我们不能一开始便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金钱,当中必然会经历一些学习和犯错的过程,也只有通过犯错才会加速学习的进程。我经常跟家长朋友说,给孩子零用钱是好的开始,他们可以由小量金钱开始掌握实践理财的要诀(详见第五章)。
身为家长,如果看到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为,谨记不要严词厉色,以教训的口吻教导他们,这样往往会破坏双方的沟通渠道;较可取的方法是向他们循循善诱,了解背后原因。当家长感到自己情绪欠佳或欠缺耐性时,就不是沟通的好时间了。